大陸小微企業真實稅收大起底

  • 来源:台商
  • 关键字:小微企業,稅收
  • 发布时间:2014-09-03 14:53

  占據大陸企業總數量90%以上的小微企業,真實的稅收負擔如何?新的稅收優惠政策,能否從根本上為小微企業減負?小微企業如何進行合理的稅務規劃,才能降低「遵從成本」,吃到更多優惠政策的「牛肉」?

  近幾年,大陸陸續出台了不少小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但呼籲減稅的聲音仍然很多。業內專家表示,稅費負擔較重是現實,但諸如融資管道有限、企業自身經營創新能力有限等多方面因素,也制約著小微企業的發展。同時由於各地實際徵管的差異,如申請程序較繁瑣、一些小微企業按核定額繳稅等原因,也影響了優惠政策的落地。

  占據大陸企業總量90%以上的小微企業,真實的稅收負擔如何?新的稅收優惠政策,能否從根本上為小微企業減負?小微企業如何進行合理的稅務規劃,才能降低「遵從成本」,吃到更多政策優惠的「牛肉」?

  減稅力度更大

  無需事前審批

  目前,小微企業的所得稅率為20%,比普通企業25%的稅率低5個百分點。從2010年開始,國務院決定對小微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低於3萬元(人民幣,下同)的,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2012年,把減半徵稅的年應納稅所得額擴大到6萬元以下。

  2014年4月,國務院決定進一步擴大小微企業優惠政策範圍,規定對於年納稅所得額低於10萬元(含10萬元)的小型微利企業,減按50%計入應納所得額,按20%的稅率繳納所得稅。這項政策將從2014年1月1日持續到2016年12月31日。

  此前,依據2008年的新企業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核定徵收的小型微利企業不能享受稅收優惠。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司長劉麗堅表示,本次擴大優惠範圍後,已將核定徵收的小型微利企業納入享受優惠政策範圍內,這一舉措使得享受優惠的企業數將增加200萬戶以上。

  2014年5月7日,國家稅務總局所得稅司副司長劉寶柱表示,以前享受優惠政策的企業需要提前向稅務機關申請,經稅務機關審核批準後才能享受優惠政策。現在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不用事先報批,只要事後備案即可,在預繳所得稅的時候就可以享受優惠政策,年度結束後再統一匯算清繳,多退少補——即企業在享受優惠後,年度終了報送年度所得稅申報表時,同時將小微企業從業人員和資產總額情況報稅務機關備案。

  程序複雜

  「遵從成本」高

  日前,國家財政部代管的北京國家會計學院也完成了大陸首份《中小企業稅收發展報告》(下稱《報告》),通過對大陸18個省份5002家中小微企業調研,還原大陸小企業真實的稅收(顯性和隱性)成本。《報告》調研發現,稅負負擔、融資難已經成為大陸小微企業發展的兩大核心挑戰,12.93%受訪企業認為「稅負較重」,稅收負擔僅次於人工和原材料成本上升。

  《報告》顯示,對於稅收優惠等政策,小微企業獲取的最主要途徑仍是「稅務機關傳遞」(約占33%);優惠政策執行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優惠政策形式複雜,缺乏規範和統一」。《報告》對1447家小微企業展開調研,發現僅有17%的企業獲得上述117號文件的所得稅優惠,83%的企業未獲得優惠。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大陸稅法解讀不是很明確,企業要花大量的合規成本,往往越認真越複雜。上述現象被《報告》歸納為稅收的「遵從成本」,即納稅人為遵從既定稅法和稅務機關的要求,在辦理納稅事宜時發生的除稅款和稅收的經濟成本以外的費用支出,例如,人工、溝通等成本。在大陸,多數小微企業聘請稅務中介,與稅收人員周旋等「遵從成本」均較高,疲於應付。

  《報告》首度對大陸小微企業的「遵從成本」進行了調研和測算,其中,37.91%的小微企業「遵從成本」在5萬以下,36.38%企業在5萬到10萬元,13.07%企業在10萬到20萬元,12.64%企業在20萬以上,以上僅為稅收的貨幣成本。由於小微企業規模小,對稅收法規和納稅事宜相對不熟悉,還要承擔一定的遵從心理成本。小微企業普遍反映稅務部門在徵管模式上存在問題,主要為納稅程序複雜,主觀隨意性強;而且越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稅收的隨意性越高,稅收的「遵從成本」也越高。小微企業普遍缺少稅收的第三方服務,沒有專業機構指導,今後「營改增」較為複雜,在改革中,迫切需要引入更多第三方稅收中介指導。

  《報告》顯示,69.36%的小微企業選擇內部財務人員到財務局進行報稅,並沒有設置專門的稅務專員,也部分影響了與稅務局的溝通,造成成本上升。因此《報告》也建議,可以考慮加強一些非營利性的中介機構的建設,對需要特別扶持的中小企業提供一些適當義務性質的中介服務,以較低成本獲得稅務諮詢、規劃及顧問服務。

  綜合稅負高 大小企業差距大

  除了「遵從成本」這一間接稅收成本,經過《報告》測算,小微企業的直接稅收負擔也並不輕。就增值稅而言,小微企業和大中型企業的稅收負擔(增值稅/收入)比例大致相當;不過,在所得稅率上,小微企業的稅收負擔明顯高於大中型企業,差距甚至接近一倍。

  《報告》選取了新三板、創業板、主板作為規模不同的三類企業集合,其中新三板企業規模較小,主板企業多為大中型企業,企業數量分別為249家、139家、313家。經過對上述約700家公司2012年稅收數據的收集和測算,《報告》顯示,新三板企業綜合稅負高達138.89%,稅務負擔極其沉重,高於創業板和主板企業。其中,三類企業的所得稅率差距較大,新三板企業32.69%,遠高於創業板的18%和主板的24%。

  「新三板更能代表中小型企業,此類企業資訊技術產業占比最高。根據測算,資訊類企業中,新三板企業無論是綜合稅負、所得稅負、流轉稅負均高於主板企業,綜合稅負更高達180%。」業內人士介紹,從縱向來看,中小型企業集聚的創業板企業(新三板企業2012年推出,數據尚不能縱向對比)2007年至2012年間,綜合稅負已由40%大幅升至2012年的71%,特別是在2010年後增勢較快,表明中小企業稅負負擔持續加重。

  「從我們接觸的小企業來看,前兩年稅收也不輕鬆,但尚能夠承受住,很少聽說企業因為交稅倒閉的。但是這兩年,在人工和材料成本大幅上升的外在因素下,稅收負擔顯得有點受不了了。」PPLIVE聚力傳媒公司CEO陶闖稱。

  《報告》建議,儘早實現「營改增」政策在流轉稅領域的全行業覆蓋,擴大中小企業的可抵扣進項稅額範圍,從而降低小微企業稅負。對此,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質疑稱:「中小企業大量的都是服務業,其接觸的許多中小企業就並沒有實現稅費抵扣,稅負怎麼可能比原來降低?」

  ●小微企業

  即小型微利企業,大陸各部門對其標準的規定有所不同。稅收上的小型微利企業主要包括三個標準:一是資產總額,要求工業企業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其他企業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二是從業人數,工業企業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其他企業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三是稅收指標,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

  ●遵從成本

  即納稅人為遵從既定稅法和稅務機關要求,在辦理納稅事宜時發生的除稅款和稅收的經濟成本以外的費用支出,例如,人工、溝通等成本。

  文/余曉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