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蓓:一个人的工作室
- 来源:心探索·分享刊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工作室,理想,学习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10-12 08:54
讲述者:裴蓓,现居武汉。42岁,瑜伽治疗师。29岁辞去大学教职,成为专职瑜伽老师。36岁,成为北漂一族,入职青鸟瑜伽,全国各地巡讲。40岁,回到武汉,创办个人瑜伽治疗工作室。
2012的最后一节治疗课,在下过大雪的黄昏,终于结束了。送走了客人,我收拾起瑜伽垫子和各式各样的小器械,打扫干净地板和卫生间,然后,再去厨房烧水烹茶。一边喝茶,一边等着先生开车顺道接我回家。
一年以来,我所有的时光都似这样,一个人,一节课接着一节课,一天再接着一天,都浸泡在这九十平方米的小小工作室里了,从2011的冬天走到2012的冬天。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开一间一个人的工作室,其实并不是我中意的选择,它是我中年危机的产物,是土星行运一宫,迫使自己重新确认新身份的考验,是为自我救护而不得不做的选择。当我执意要脱离旧的圈子,旧的意识,旧的生活,以及旧的瑜伽练习时,除了开一间一个人的瑜伽治疗工作室之外,好像也没有别的更好的路可以走了。
就是这样,抱着一个全部都要更新的念头上路,没有欢欣之意,甚至有一点悲凉,人到中年,没有团队,财力有限,所有的主意,自己一个人拿,所有的琐事,自己一个人做。在有限的条件之下,我是真想看看自己的担当有多大。在这之前的两三年时间里,一直生活在抑郁症的阴影里,有太长时间,已经体会不到什么是决断,什么是行动力,什么是踏踏实实做事情了。
找房子,签合同,布置装饰,设计课程,在网络上做推广,咨询,联络,写专业文章,在此期间,还一直跟着老师上占星塔罗的咨商课程。忙碌的日子,是治疗情绪的良药,即使没有什么成果,光是每天按着计划来完成工作,就已是最幸福的回报了。先生看着我风风火火地忙碌,也说,只要人高兴,比什么都强。刚开业的时候,正是冬天,业界正处于休眠期,索性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白鼠,每天窝在工作室里,大量的阅读,设计疗程,在自己身上尝试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做记录,写报告,和良师益友讨论,修正。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虽说收的学费还远远不够付房租的,可是,那种重新燃起的工作热情,让我渐渐变回了一个正常人。
在此之前,开过两次瑜伽工作室,并不能说那是失败的,可是,它纵然有个人的特色,却并不完整。从业十数年,我一直在寻找一条整合之路。当我给自己的新身份定位为“瑜伽治疗师”的那一天起,就已经非常清楚,自己走上的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
整个春天、夏天,还有秋天,真正的“瑜伽治疗”一直都在缓慢有序地进行着,每个个案的疗程期是20节课,60个小时,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整合了瑜伽技术、呼吸疗法、芳香疗法、中医疗法、运动疗法、花精、OH卡、占星、塔罗等等。小小的工作室里,天天都有新鲜涌动的创意碰撞出来,而我的个案们也十分着迷这样的排列组合,看着她们的身体和心态的的转变,以及在生活中的点滴精进,让我也感到自己工作的意义。
工作室运行一年了,支付房租依旧是平日最吃紧的事,单凭几个个案是支撑不下去的。常常,我会在体验收获的兴奋之余,立刻又为下一季的房租黯然发愁。三伏与三九,为身心计,工作室是要停课的,这个时候,也是我自己静下心来,读书进修的时候,不仅没有收入,还需要为学习再投入,说真的,这样的时刻,也会觉得自己做的这件事,是不是值得。
总是这样的吧,在得到与失去之间,在付出与回报之间,在做下去与停下来之间,我学习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学习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习在活着还是死去之间保存实力,强壮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