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前一篇文章《教不严师之惰》中,我们一直在讨论,作为高尔夫从业者应该反思什么?应该传递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应该引导什么?这是作为一名高尔夫行业从业者应有的自省态度,笔者认为只有从业者不断完善自我,才有可能,才有机会去赢得球友们的理解与尊重,但尊重却又是建立在平等与相互的基础之上。抛开从业人员的身份,我们仅以一个普通高尔夫爱好者身份出现时,又应该如何为之?
高尔夫球场上没有“特权”。高尔夫是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的一种,既然是体育运动,它就要求参与者必须遵循公平原则和特定的规则。同时,由于高尔夫的特殊流程,它在参与者的自律性和诚信上,又有着比其他项目更高的要求。
“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三字经》中的这12个字,无论放在一个小小的球场,还是广阔的社会,同样适用。笔者希望大家能如古训所言,对高尔夫运动持以应有的尊重态度并主动学习礼仪、规则。高尔夫从业者们的确是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无法做主”,但从业者要改变这一现状不仅需要自省,更重要得到广大球友的理解与支持。
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我们有太多关于“礼仪”的教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商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极大充实,但精神的空洞却越挖越大。
记得2003年,笔者留学苏格兰时曾两次与老师Ann就中国的发展展开讨论。当时苏格兰的老师大多从未到过中国,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自国外媒体的报道,其中不乏一些负面和偏颇的信息。在一次语言课堂上,老师拿出一份复印的文章让我们进行阅读与理解的口语练习。文章内容讲述中国已经走出红本本时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深圳从偏僻的小乡村变成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大都市芸芸。但让我们讨论的第一问题却是:“本篇文章的作者为何认为深圳是一座丑陋的城市?”偏偏这个问题老师让我来回答。我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舒服。我带有极强的逆反心理答道:“是不是因为深圳是一座钢筋水泥的森林?到处都是拥堵的汽车?”老师若有所思的答道:“Yes”,我不假思索的反问“纽约这个城市又如何?是不是也是一座丑陋的城市?”我接着又对老师说,你没有去过中国,你并不了解中国!为什么你们认为美国是发达国家,而同样的情况在中国就是丑陋?后来在我回国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Ann得以继续讨论这个话题。那时的Ann刚刚从中国回来,她坦言深圳与她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当时听到这话,的确有些得意。但她接着说:“不过中国人应该小心一些,你们会丢掉自己的文化”。说句实话,我当时并不能完全的理解她的意思,作为中国人谁不希望国富民强?但现在我要承认,这位老师的话得到了验证。
在回国工作的这些年,笔者真切地感受到,在发展经济并不断接受外来信息、文化、价值的同时,我们正不断扔掉、毁坏我们作为礼仪之邦的数千年底蕴。上海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曾在《百家讲坛》上忧心忡忡地表示:“我们要恢复中国传统文化,要付出的力量,付出的心血,花出的代价比我们当年曾经很疯狂、很愚蠢、甚至很罪恶地去践踏自己的传统文化要大十倍、一百倍,现在要恢复我们的传统文化,要建设我们的传统文化,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恐怕要付出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笔者认为,这绝非危言耸听。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是重要的根基。我们的“礼”不单是礼仪规范的框框条条,更是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它让人们学会尊重,学会敬畏,学会遵守规则。这和飘洋而来的高尔夫精神如出一辙。因为“礼”的崩坏,我们现在的生活正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恶果。而球手在球场上的种种劣行,只不过是这种恶果的一个高尔夫版本罢了。
对于“礼”的重塑,高尔夫未尝不是一个可取之途。在休闲游戏中领悟“礼”的精神,显然要比枯燥的说教和艰涩的书经要来得轻松,但关键是,参与者本身要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
当我们在微信里转着各种人生哲理,熬着各种心灵鸡汤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做到受教与坚持?;当我们持着“打高尔夫的孩子不学坏”的理由引导子女走向球场的时候,我们又有否反思,自己在球场给孩子做了一个怎样的榜样?
中国的高尔夫行业已然迈过而立之年,但却未能真正“立”起来。这其中固然有着众多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但作为从业人员与运动参与者的我们,又是否已经尽力?又是否能做得更好?现在,我们真的需要冷静审视之前走过的历程,审视我们最初对待高尔夫运动的认知与理解,审视中国高尔夫行业的发展轨迹。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定位,摒弃陋习。也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高尔夫在走向不惑之时,能庆幸今天我们能还其一个符合本源精神和发展规律的土壤;能让我们再次回望的时候,少些懊悔,少些遗憾。
文/秦郁 Jennifer Qin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