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人物看中国文化
- 来源:醒狮国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红楼梦,贾宝玉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29 08:21
读中国书,懂中国智慧,最简单的入门法,就是从“四大名著”读起。
“四大名著”中最晚问世的《红楼梦》,诞生于将近三百年前。如果我们读不懂,可能只是看到了一个风花雪月的、纸醉金迷的故事;如果看懂了,就会读出一套套中国的文化理论、文化思想,而它整体,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形象化、立体化的展现。
比如,性格特点最鲜明的人物,王熙凤,既聪明能干,又心狠手辣。那么,支配王熙凤行为的思想理论,就是来源于厚黑学。什么叫厚黑学?就是把厚黑两个字拆开解读:厚,是脸要厚如城墙;黑,是心要黑如煤炭,这是民国时期由李宗吾先生总结出来的。贾府小厮评价王熙凤,说她是:“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这个评价典型的是脸皮厚、心肠黑。
但是厚黑学,虽然能给人巧谋机关地带来一时的、快速的胜利,却不能保持长久的成功。厚黑学只能是一条捷径,还是危险的捷径,绝不是安全人生的康庄大道。就像许邵给曹操的评价“乱世之奸雄”,这是一门用于乱世投机的学问。但是王熙凤不懂,她以为自己一时的侥幸获利,可以当做长久的生存之道,所以她在尝到了一些甜头之后,也没有及时收手,没有考虑应该改换自己的文化系统,于是最后落得“一从二令三人木”的结局,据红学家考证,这句话应该是说,她种种恶劣行径都东窗事发,被夫家所休,最后在遣回娘家的途中染病死去。所以,厚黑学的文化,不是健康的文化,对它的一味信奉,会让自己死无葬身之地。
厚黑学只是乱世守则,那什么才是用于治世的、适于长治久安的、健康的文化呢?就是儒家文化。回看中国历史,每当国家进入了和平发展的稳定时期、盛世时期,政府都会重新提倡和重视起以文治国、以儒治国。因为儒家文化,是一种有礼有节的、秩序井然的、中正平和的文化,它不是快意进取的小道、捷径,而是稳扎稳打、平稳上升的安全大道。
在《红楼梦》中,用儒家文化在指导着自己行为的人,就是薛宝钗。宝钗永远都是彬彬有礼、喜怒哀乐收发有度,她能让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甚至是自己的对手都感觉到如沐春风、心服口服,因为她就是在按照儒家经典《论语》中说的“克己复礼”的要求在约束自己,也就是自我要求一言一行都符合礼仪规范;同时她也是在按照儒家经典《中庸》中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要求自己,也就是说,所有的情绪,当它表现出来的时候,一定是不过激的、是正合适的,这就是“和”的最高标准,所以我们看宝钗人缘那么好,与谁都能相和。再看,宝钗身上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她劝宝玉应该读书考试、光宗耀祖,激励宝玉奋进;诗社姐妹写的柳絮词都低沉哀戚,唯有她的词里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从宝钗这些言谈行为、以及她协理荣国府的表现中,我们能够感觉到,在宝钗身上,有一种儒家文化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意识,有一种“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责任感。宝钗的人生之路,她给自己设定的行为指南,正是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个修己达人的顺序。《红楼梦》中,探春,又代表了法家文化,“明法度”,重法理。探春代管大观园的时候,最能看出她的性格,那真是雷厉风行、赏罚有度、不徇私情、照章办事。探春的绰号叫“玫瑰花”,玫瑰花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看着是那么漂亮如花一般的小姑娘,脾气却硬,在原则问题上一步不让,叫人扎手,跟她接触,常常把人戳的生疼。所以说,探春所反映出的法家文化,就是一种刚性的、不变通的、只讲原则不讲人情的文化。
与法的刚硬相对,《红楼梦》中最有慈悲心肠的,是贾宝玉。什么叫慈悲?慈,就是用爱护心给众生安乐,悲,就是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痛苦,所以慈悲是一对相互补充的概念:慈是懂得众人心中所愿、帮助实现快乐,悲是理解众生心中所苦、帮助超脱痛苦。宝玉不理会考试做官、光宗耀祖那一套,也不理会照章办事、遵纪守法那一套,他是用一颗善感的、善良的、宽厚的心,尽可能去帮助和关怀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小人物。宝玉的心善于体谅、善于理解,他愿意尽他所能的去普度众生、包容过失,他有一颗悲悯心。
而在《红楼梦》中,最有个体意识、最有个性、最发乎自然、又最关注自然的一个人,就是林黛玉,在她身上,有着道家风骨的体现。
众人都在热闹中赏花,只有黛玉在无人处葬花;众人在经济仕途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黛玉在孤独中能进行自己的精神狂欢;她弹琴、写诗、思考、感悟,就自有自己的一片天地了,她就像是一个生活在大观园里的隐居者一样,而她背着花锄、带着花囊去葬花,就像是陶渊明“带月荷锄归”的形象,只不过黛玉是在自己的花园中完成的。
黛玉就像中国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当人生发展从顺境走入逆境,当社会关系从门庭若市变成门可罗雀,当对社会从充满激情到丧失希望,当寂寞孤独、不被人理解这种种痛苦的情绪把人包围得无法逃脱的时候,便向道家文化去学习一份超然的生命态度。道家精神讲,可以自得其乐,可以顺其自然,可以仿照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可以学习苏东坡“自喜渐不为人知”的豁达。为什么《红楼梦》有一回写道,薛蟠远远一见到黛玉,就浑身都酥倒了?是黛玉五官有多么惊艳吗?不是。是因为黛玉浸染了天地自然的灵气,是她的气质,有一种超脱了世俗的美丽。
《红楼梦》给出了我们中国文化在这么多的文化范本,说柳湘莲这个角色,他就代表了墨家文化中的侠者形象,济危扶困,仗义潇洒,等等。所以《红楼梦》,才如此丰富,如此品读不尽,如此集中国文化之大观。
编辑/林青雨 文/曹雅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