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花中第一流
- 来源:醒狮国学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武则天,母权,文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05-29 08:38
——也说武则天
说起女政治家,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一定是武则天这个名字。其实中国古代掌权的女人并不在少数,从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到汉文帝的皇后窦漪房,以及东汉的邓绥太后、阎姬太后,再到异族巾帼北魏冯太后、北齐娄太后和辽国萧太后、述律平太后,还有北宋高太后、刘娥太后,南宋的谢道清太后,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清宫剧“当红人物”孝庄太皇太后,以及近代血泪史上不得不说的慈禧太后……这些曾经位高权重叱咤风云的政坛俏佳人可能并不是每个都那么让人熟悉,这也许是因为她们缺乏武则天的“称帝”之举。
女帝武则天,在国家大政上,做的可谓十分称职。她提出了建言十二事并严格执行,因此在她执政的年代里,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非常好发展的趋势,民户数量不断增长,使国力达到鼎盛。这十二条,归纳起来是四大政策:一是富国强民,二是善用人才,三是笼络百官,四是提高妇女地位。下面分而兼及其他并述之。
于政治经济,无愧于民
武则天登上皇后宝座以后,便以机智精明“通文史,多权谋”的特长,替平庸懦弱的李治执政,使她的政治才华不断成熟并得到长足的发挥和发展,达到了在朝政上“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的高度。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才华的话,那么在她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同样充分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武则天的智谋、权术、心计,固然是她纵横政坛的利器,但即便是一个绝顶聪明的政治家,如果漠视民意,或敢于倒行逆施,那是早晚都要被民众情绪这个“覆舟之水”所掀翻的。在她长达半个世纪的执政中,大胆进行吏治改革,放手招贤,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采取扶植新兴地主阶级、打击豪门世族的政策,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扩大了每次录取的名额,除考选文官外还增加了武官考试,她还开创了用殿试的办法,亲自测试贡士,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还允许有才能的人自荐。通过种种措施,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制度,为一般的下层阶级参政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涌现了一批如宰相狄仁杰等有才干的大臣,扩大了中央集权统治的社会基础。同时,武则天还善于纳谏,能虚心接受臣下们提出的意见。
在经济发展方面,虽然武则天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在她掌权以后,提出的建言十二事就内含劝农桑、兴水利、薄赋敛、息干戈、禁淫巧、省力役等主张,执行具有进步性的政策。她对于农业生产非常重视,她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人富”。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除此之外,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除此之外,建言十二事里还提到武则天下令人人学习《老子》,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值得关注的有趣事件。人们认为武则天是取悦李治,只是人们不知道武则天是信道的。发扬本土宗教,对于弘扬本国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道家清净无为,是修养身心的绝好方法。佛家的形式太烦琐、太累赘,比之世俗无不及。这也是为什么武则天和李治都器重明崇俨、让太平公主修道而不是修佛的原因。待到几年后,人们对道家思想普遍有了认识,便又取消了。政令就应该是这样的,达到目的即可。
还有一个事件也值得关注,就是提高母权。在武则天之前,母亲去世是不用守孝的。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里,就提出母亲去世后,父亲还在也要守孝。事实上,武则天的建言十二事都是针对当时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目的在于国家社稷。上善若水,水利万物,所以万物成就了汪洋大海。武则天为天下百姓着想,因此百姓也成就了武则天。
于文教武功,无愧于心
武则天其实也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爱好文学、重视文学事业的最高统治者之一。诚如谭正璧先生所说:“武则天是政治家而兼文学家,她的一生事业,大足为五千年来沉埋的女性一吐愤气。”武则天不仅是一位诗人,《全唐诗》就收录有她创作的诗歌46首,而且她还创作有文学作品集《垂拱集》100卷、《金轮集》6卷,可惜这些文学作品大多遗失没有留传下来。武则天不只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还酷爱书法艺术,常常在宫中临习王羲之法帖,其书法水平深得王羲之精髓。她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升仙太子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100幅传世书法”之一。
盛唐的文学盛世虽出现在武则天去世之后,但蓄精养锐却在她统治期间。这时期她已为盛唐文学的繁荣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培养了茁壮的幼苗。初唐后期文学事业的迅速发展,也是在武则天的亲自关怀、推动下得以实现的。首先,武则天把文学创作当作人生头等大事来看待,把它当作品评人生价值、扬名后世和为人处世的标准。其次,武则天的选士政策也促成了唐代诗文的繁荣。武则天继隋朝开科考试后,又进一步发展完善科考制度。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抓开科考试的皇帝。后世成为定制的“糊名”和“殿试”,都是由她开创的。再次,武则天重视释、道两教,抬高它们的地位。这些措施拓宽了思想领域,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与内容。总之,“唐兴文雅之盛,尤在则天以来。内有上官之流,染翰流丽,天下闻风。而苏、李、沈、宋接声并骛,文士之多,于此为盛。虽当时则天诗笔,不无崔融、元万顷等代作,然小眚不足以掩大德。唐代律诗与古文之体所以超越前代者,推源朔委,武后发扬倡导之功,不可没也。”
内可为百姓而安邦,外可镇四海以定国。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厥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同时武则天还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县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平心而论,作为一个统治者,武则天是可以担得上“明君”二字的。我们既然可以接受伊丽莎白女王,接受撒切尔夫人,接受希拉里,接受朴槿惠,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对本土的杰出女政治家发出这么多诘问?武则天一朝,因为她是女人,所以君臣离心到一个相当不常见的程度。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她仍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赋役宽平,刑罚清省,从而起到了“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这样重要的过渡作用,因此她当然也担得起“芳流剑阁,光被利州”的评价。心怀天下,以百姓为先,这就是一个好的执政者,又何必去追责执政者本人的私人生活呢?抛去性别的有色眼镜,武则天生前建立的伟大功绩,就如同被封尘在土里的真金,风雨过后终会向世人展示出昔日辉煌的面容。
梅定妒,菊应羞;自是花中第一流。这就是正史中的武则天。
编辑/徐展 文/杨雪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