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2.X时代

  • 来源:IT经理世界
  • 关键字:博物馆,App
  • 发布时间:2015-07-22 15:40

  博物馆官网时代是1.0,移动互联网是2.0,现在开发App算是进入了2.X,X说明接下来更加多变。

  随着移动端技术的发展,微信语音导览已经不再新鲜,各种“复活”文物历史文化内涵的数字应用才是博物馆观众的最爱。

  会“说话”的文物

  5月18日,又到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全新文物诗集《金沙物语》的首发和读诗会成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个首部撰写古蜀金沙文明的诗集,由诗人彭志强创作,每一首诗都以一件金沙文物为主题展开想象,“复活”了沉默的历史。

  太阳神鸟、金面具、十节玉琮、青铜立人、石磬、卜甲、乌木、象牙……100多件金沙遗址出土的代表文物,在诗人极具个性化的想象中重拾生命和温度,述说着古蜀人的生产生活和祭祀文化。这本诗集还带来一个额外的惊喜,那就是隐藏在书页之间的神奇“魔法”——标有“魔幻诗篇”的页面。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读者便可以在手机中安装和开启“魔幻诗篇App”,当他们用手机扫描这些页面,3000年前古老的金沙文物立刻就会超现实般地跃然于诗篇之上。

  通过调整手机屏幕的方向和位置,读者几乎能以360度全方位察看这些镇馆之宝的立体图像,在同步播放的讲解中了解文物的详情。在“石磬”这个文物的立体图像上,读者还可以点击左右两端的声音图标,聆听这种中国最古老打击乐器发出的悠扬鸣响。在这些“魔幻诗篇”中,还能听到演员李伯清、王迅朗诵的诗篇。

  让“魔幻诗篇”显现“魔法”的是增强现实技术,金沙在去年底推出的一套精品文物明信片中也使用了这一技术。这种技术是目前国际博物馆界关注和应用的热点,传统的展览方式有可能展品虽多,传达的信息量却很少。通过混合虚拟与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可以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文物信息,也带来耳目一新的观赏体验。

  另一方面,随着移动客户端的深度普及,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正加速向移动互联转移,官网的吸引力已经大幅减退,曾经令人充满新鲜感的微信导览也日渐成为博物馆的基础配置,而像魔幻诗篇App这样的移动数字应用却正在兴起,成为博物馆界的新玩法。创新的交互设计在藏品展示、导览、观众开发方面为博物馆创造新的用户体验,引领一场观众参与方式的革命。

  “真人”入画

  几乎全世界所有知名的博物馆都已经拥有或正在开发自己的App,其中以场馆导览类的应用最为常见。作为全世界参观量最大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却没有开发此类App。相较于其他博物馆,故宫更急需把前来参观的“游客”转变为“观众”,引导他们把故宫视作一个博物馆,而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因此故宫把移动端数字应用的开发重点放在了文物藏品之上,这其中尤以今年初发布的《韩熙载夜宴图》App最具代表性。

  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宫廷画师顾闳中的传世杰作,它以连环长卷的形式记录了南唐大臣韩熙载家宴行乐的场景。其设色浓丽,人物描绘精细传神,位列“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然而该画卷背后的历史渊源更是令人玩味,实际上,这幅写实绘画原本是一份“情报图”,是画师奉南唐后主李煜旨意,前往韩府打探韩熙载行止,目识心记后所绘。政治、权力、阴谋,犹如“达芬奇密码”一般,潜藏在画面之中。

  面对这样一件背景特殊的艺术作品,普通观众一时难以理解画面中韩熙载与纵情声色的宴会格格不入的沉郁寡欢,更不要说领会意境的神秘风雅之处了。然而在数字化的《韩熙载夜宴图》App中,用户们却有机会以“间谍”顾闳中的视角,身临其境于千年前的韩府夜宴,逐层揭开其中的秘密。

  用户用手指放大缩小就可分别切入数字版《韩熙载夜宴图》的三个功能层:探索层、鉴赏层和总览层。在探索层用手势继续放大画卷可以获得高清品质的图像,看到无数丰富的细节,如桌上摆放的各种食物、乐伎的头饰,家具上的花纹等等;而一不留神,画面中的人物就动了起来,韩熙载敲击着鼓点,旁边的人拍掌相和,王屋山舞六幺的场景则突然变成了真人舞蹈,如魔法般的穿越之感油然而生。在这一层,用户还可以激活上百个专业注释,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介绍、题跋印章和时代习俗,例如德明和尚所行的叉手礼、家伎坐姿等等。比起传统的文物观赏,这种融入场景而获得的知识体验显然更为生动难忘。

  鉴赏层则提供了进一步的扩展阅读,那些希望深度挖掘作品背后的艺术、审美、人文和历史知识的用户,可以借助语音导览、名家解读和真人演绎再现来深入理解这一传世之作。画面的总览层则好比是书籍的索引页,使用者能够以全景式视角,了解画作本身的布局和填充在数字版画卷中的富媒体内容项。

  在保持原作本身特点的基础上,《韩熙载夜宴图》App为使用者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时空体验,领略穿越古今的文化魅力,其包含信息量之丰富巨大远非普通的观赏或阅读所能企及。这个应用历经两年时间才打造完成,其制作阵容也堪称“豪华”,由知名书画专家单国强、余辉领衔学术指导,叶锦添任美术顾问,画中乐舞是台北的“汉唐乐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和唐代宫廷教坊的梨园舞蹈演绎,设计则由在交互设计领域颇有声望的创意团体“某集体”完成。

  自从两年前发布首个移动端数字应用《胤禛美人图》App以来,故宫博物院迄今已推出了6个移动App,每一款都获得了上佳的口碑。发展数字技术也是故宫为提高藏品展陈速率的一个策略。多年以来,由于展陈面积和文物保护的限制,故宫拥有丰富的藏品却难以向公众展示。相较于180多万件的藏品,每年能够展出的数量却只有约1万多件,而像《韩熙载夜宴图》这种级别名画的展出机会则更加罕有。对文物进行深度解析的数字应用的面世,无疑为人们提供了“零距离”品鉴、研习经典的可能。

  创意团体“某集体”已经为故宫博物院设计了包括《韩熙载夜宴图》、《紫禁城祥瑞》、《故宫陶瓷馆》3款App。在他们看来,目前基于传统文化的数字内容App,通常存在两类不足,一种是只强调了动态效果的制作,没有丰富体系和多元角度的支撑,导致好看好玩但缺乏深度;另一种则是只强调文献资料的学术性,而忽略了用户体验的丰富性,失了阅读趣味。“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的视觉设计,而是基于用户的体验设计。”

  新的数字化技术、交互设计能够有效弥补博物馆传统展陈方式的不足,这类创新正方兴未艾。优秀的博物馆应用也必定是美学、趣味和学术性完美融合的产品。

  文/裴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