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和合”理念下的宋风建筑群
- 来源: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重庆,人民医院,宋风建筑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5-10-29 10:49
备受关注的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新院于2015年2月11日投用。新院一期工程占地155亩,投资8亿多元,建筑面积为16万余平方米,日接待门诊患者达3000人次,住院床位达1500张;二期预留地约80亩。
新医院取地平整,造型方正,由门急诊部、医技区、住院区、儿科中心和国医馆等功能建筑群组成。院区汲取宋代建筑组合特征,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设计中通过庭院相通、长廊相连,传达空间神韵。院内栽以良树嘉木,植以异卉名葩,砌以假山,灌以清流,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回廓曲径穿行其中,虽由人造,宛自天开,颇得中国传统造园之神髓。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医院以“和合”理念为主线,从“和谐”、“和善”、“和煦”、“和美”、“和康”、“和寿”6大板块出发,结合大足传统石刻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各个建筑之中。
规划篇·构筑文化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老院区位于城中心,和大多数城内老医院一样,面临市区用地紧张、床位紧缺、医疗设施滞后等问题,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尤其是住院楼内,就医人员密度较大,致使走廊内加放多张病床,极易产生交叉感染,降低治愈率。2012年3月,医院在各方的支持下,决定进行改扩建工程,拟新建院区,并在有限的用地下改建辅助楼房。
建筑组合,饱含“丰足”之义
作为重庆大足区委、区政府重大的民生工程,医院选址在南环二路红星社区,占地238亩。整个建筑裙落头枕北山,南临平野,坐北朝南,地势开敞。建筑面积达162200m2的大足区医院新院区布局对称,建筑组合深藏意蕴,整个建筑群饱含了大足特色的“丰足”之义,同时整体流线也象征着一棵生命之树。整个建筑群体由6栋楼组成,南侧门诊楼,中部医技楼,东西两侧儿科中心和国医馆,北侧为住院部,西侧临街独立设置传染楼,各区域分布多个功能医疗及辅助空间,通过内置廊道相互连接,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形成一个分合相宜的有机整体。
布局设计,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医院整体设计坚持建筑与环境相融共生的原则,利用现代设计手法,将医疗运营模式与先进的设计理念结合,并且采用集中与分散的布局形式,将各功能区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空间丰富,流线合理,环境愉悦,资源整合性强,时代特色鲜明,形成具有生态意义和自然氛围的现代医疗建筑综合体。
整体造型,讲究对称
医院的整体造型讲究对称,以传统中式建筑风格为主,并结合现代医疗建筑的先进理念。整体的围合态势尽显宽容大度风范,古建筑的坡屋顶镶于现代感的体块中,简洁平和又具有传统韵味。融合着庭院的裙体建筑水平延伸,充满节奏感,体现医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医疗长廊,三段式
由南至北贯通整座医院的医疗长廊是一大特色,与大多单通道的医疗街不同,整段医疗长廊分为三段,门诊楼内的医疗街、医技区的回字文化长廊,以及住院楼内外的通道,中西合璧,气势恢弘,形神兼备,可见建筑构思匠心独运。
建筑风格,呼应文化
宋代园林兴盛,设计中融入宋风宋韵,打造庭院式、生态化的环境,配合“一夕海棠红两城”的城市规划特征,形成独特的景观文化。
在医院内部设置文化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创造出情感健康的医疗、康复环境。在建筑装修装饰上,大量使用古典的格子门、格子窗。材料主要采用木装修,并利用现代复合材料体现装修特征。同时设计中大量运用当地砖石,在细节处理上也有多重的创新与尝试。
设计篇·突出“和合”文化
“和合”即“和”、“合”的理念。“和”即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合”狭义的理解就是协同、合作。“和”“合”连在一起自然形成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和合”,乃天人合一之精炼,为中国文化之精髓。失和则乖,不合则离,恰好是医者之大忌。故天地人的“和合”,儒释道的“和合”,历来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大足区人民医院提倡“和合”文化,旨在人与自然的“和合”,患者身心的“和合”,医患之间的“和合”,医者之间的“和合”,患者之间的“和合”,中西医术的“和合”,医院运行的“和合”,医院与外部的“和合”等。
而重庆大足是石刻之乡,大足石刻本身就是“和合”文化的产物,它诠释的就是一种“和合”理念,展示的也是一种“和合”精神。大足区人民医院根植于大足,在“和合”理念下,于细节处融入大足石刻艺术,不仅有利于增强医院员工和广大患者的认同感、归属感,更有利于树立大足的城市形象,从而有利于提升大足医院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因此,医院从“和合”理念出发,在建筑、景观及文化建设中以“和谐”、“和善”、“和煦”、“和美”、“和康”、“和寿”为主题,突显6大文化,恰如其分地融合艺术与文化元素。
广场园林,“和谐”文化
广场与园林的整体布局突显出“和谐”文化,融合易学、风水学、民俗学、建筑美学多种文化元素,展示地域景观。院前广场整体分为3部分,中间为入口广场,东西两侧为园林绿化广场,以和谐文化布置园林,展现大足独有的文化特色。
*正面石雕,恢弘磅礴
广场正面设大型浮雕群,名曰“昌州胜景”,以石雕的形式,展现大足古今胜景,如海棠香国、滴水清波、南山翠屏、白塔悬崖、宝顶烟云、石坛夜月、东郭虹桥、西池嘉莲等。
*南面东侧,假山圆雕
院前广场南面东侧设“寿山”,用溶岩石塑成假山,上雕塑“寿”字,下带基座中间点缀其他少许象征生命延续的圆雕,让寿山整体文化元素不单一,观感不单调。
*院区西侧,莲池浮雕
院前广场南面西侧设置休憩凉亭,四周设小桥联通道路,周围以绿植锦簇,桥下小溪环绕。
凉亭下的溪流观景带与医院西侧环绕感染楼的水池相联通,取名“福海”,水塘命名为“海棠莲池”,天下海棠独昌州海棠有香,海棠也是大足特有的文化符号。大足石刻中,莲是高洁、清静的象征,又名“荷”,与“和”、“合”谐音,故在其中种植海棠树、荷花。
莲池旁设计了宝顶香会浮雕,体现“和”之意,反映海棠香国和小峨眉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
*门急诊东侧,设杏林
门急诊厅东侧设置一处杏林,名曰“杏林春暖”,既是医院的象征,也谐音“兴”,代表医院兴旺。种植银杏树,寓意兴旺。此处花园按岭南园林风格设计,并筑有木亭。
*儿科门前,设“伊甸苑”
将儿科门前的庭院空间取名“伊甸苑”,取义自西方文化,代表生命之源。庭院内设树木及凉亭,将树木修剪成卡通动物,符合小朋友的审美爱好,将凉亭取名“母子亭”,象征着母子连心,母亲像身边的亭子一样为孩子遮风挡雨。
门诊大楼,“和善”文化
门诊大楼共5层,呈弧形,展现包容、关怀、开放的姿态。旨在通过门诊大楼的设计体现出民俗求祥劝善、医者爱生的善行理念,并采用地域文化——大足石刻中积善德、种善得善的故事,将门诊大楼打造成“首善之区”,体现“和善”主题。北面的医技楼共4层,沿医疗主街对称展开布局,中间穿插绿化庭院将其相隔成4个医疗区域,通过连廊与弧形门诊楼形成一体。
*门厅,石刻文化符号“祥云”
大门顶部平面做成汉白玉圆形图案,寓意天圆地方,人在其中。大门顶部正面,里中外分为3层:象征天地人和谐一体。同时中层雕刻“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字样。大门两侧内方柱,悬挂医院重要荣誉牌匾。
大门圆柱上方雕刻“祥云”,祥云是大足石刻中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缭绕的祥云象征这是一处吉祥之地,让医院永远充满爱心,让患者充满希望;中部为两根顶梁柱,分别是“寿”柱、“福”柱。两根柱子分别选用了自殷商朝开始,不同历史时期书法名人所撰写的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福”“寿”二字,以浮雕的形式镌刻在两根圆柱上,各有999个,称为“福寿双柱”,而其中最大的“福”字和“寿”字均来源于大足石刻文化,圆柱下方雕刻“莲座”,莲座是传统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图案,象征吉祥、和谐之意。底座雕刻了18味中药材,共18面。
*大厅,地面脚印与“大足”呼应
大厅门采用方形门,以铜质彰显大方。大厅两侧壁各有一副浮雕,一侧为院训“做良医、施仁术”;另一侧为“寿”字巨型石雕,寓意健康和长寿。
大厅地面处嵌刻经典“寿”字,“寿”字前方两对相反方向的大脚印,既与“大足”区名呼应,又象征医院70多年来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还具有导医指示的作用。
*各层布局,体现关怀
门诊大楼呈模块式设计,整体布局体现关怀,契合“和善”主题。进入一层大厅后,整体空间以医疗街为主向两侧展开各医疗功能空间。门诊大厅入口处东西走向设置一条弧形走廊,左边为发热及肠道门诊,右侧为体检中心,诊室分别位于走廊两端,并设计单独的出入口。
南北走向的医疗主街非常宽敞,因此也承载了公共大厅的功能作用。医疗街的左边设置儿科、儿保科、预防接种室、母子学校、儿科康复室、医患关系办公室、门诊信息分中心、门诊药房、门诊预约办公室、药物咨询室、便民服务区、快餐厅;右边主要为挂号收费处、医学检验科、急诊科、急诊输液大厅、急诊药房、留观室、120调度指挥中心、急诊病房、急诊心电图室、急诊彩超室、门诊部主任办公及自助银行。整体格局将急诊及其他医疗救治功能集中在右侧,达到医疗功能的集中性,又与各医技科室保持紧密的距离,保证了患者的及时治疗。缴费、挂号等办理手续的空间邻主街而设,方便快捷,减少患者及家属的行走距离。
二层整体与空间布局采用以医疗街为中轴对称布置,两侧空间分别划分成三块医疗区。西侧区域由南向北依次为内科诊室、妇科诊室及口腔科诊室,三块医疗区间以绿化庭院相隔,从而保证了各诊室的采光及通风,有效防止医院空间中细菌的传播。其中南侧内科设置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肝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内分泌科、肾病内科。并在走廊尽头设置医患沟通室与心理咨询室,为人性化服务提供沟通空间。东侧区域与西侧布局相同,功能空间依次为儿科诊室、产科诊室、精神科诊室,其中在南侧儿科诊室的走廊尽端设置医生办公室,为医生提供休息的场所,以便于医护人员缓解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二层的各功能区域分别设有单独的护士站,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解答,实现二次候诊的模式。在南侧及东西两侧设置专门的医生通道,方便医护人员。
三层的空间布局与二层基本相同,东侧设置口腔科、耳鼻咽喉科、配镜中心以及挂号收费处;西侧设置皮肤性病科、皮肤美容中心以及外科,涵盖普外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骨科、胸心外科、烧伤整形科、泌尿外科、尿动力学检查室、膀胱镜检查室、门诊手术室、门诊换药。
四层东侧设置体检科、公益事业服务科及挂号收费处;西侧设置内窥镜室、医务科、达标办、预防保健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
五层设医学检验科,设置在东西走向的弧形门诊楼。
庭院长廊,“和煦”文化
医技楼北侧的庭院长廊与医疗主街联通,该长廊呈“H”形,中间穿插绿化天井以及直接通向地下一层的下沉庭院。庭院长廊以“和煦文化”为主题,通过长廊中院史、重点项目介绍、创优争先表彰、职工文化等主题展示,体现“足医人”知难而进、奋进不息、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如和煦的春风。除此之外,庭院长廊还作为医院主要的交通枢纽连接各医疗区域。
西侧长廊为感恩主题区,主要展示各级领导对医院的关怀,以及医院回报社会、进行公益活动的材料图片。东侧长廊为文史展览区,作为院史文化展览馆,展示医院发展历程,取“鉴往知来,进取不止”之意。主题长廊为知识宣教区,设养生知识橱窗,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宣传,并将周边的景观树木搭配长廊设置,如将景观树修剪为动物形态等。
*庭院长廊,古色古香
庭院长廊不仅起到承载医院文化的作用,更传承了中国历史文化。古色古香的雕花木质窗户、木条拼成的天花板、以古代水墨画为灯笼面的吊顶灯、传统的木制扶手以及园林式的圆形拱门,仿佛医院里的苏州园林,不仅为医生带来好心情,也让焦急奔走的患者及家属情绪得到极大地放松。
儿童中心,“和美”文化
*“回”形布局,自成一区
儿童中心位于庭院连廊的东侧,主要服务于住院患儿,自成一区,通过一条单独的走廊与之相连,将主入口设置在东侧,避免人群对住院患儿的打扰及传染。儿童中心平面呈“回”字形,类似四合院布局,整体外观与其他建筑相比较为现代、时尚,倾向西方风格,该院区的主题为“和美”,以感恩和孝文化为载体反映和合美好的理念。
*多样空间,专门设置
儿童中心的各室内空间环绕天井庭院展开布置,中部为护士站及医生办公室,可方便快速达到各个病房,保证护理最短距离,高效治疗。一层为单独设置的挂号收费处和小儿康复及儿保科;二至四层为住院病区,科室以类别区分布置,二病区为呼吸科、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为消化科、血液科、内分泌科、感染科、肿瘤科、神经内科,四病区为新生儿病区及儿童重症监护室。
西侧区域主要为辅助空间,集中设置医生办公室、抢救室、值班室、学习室、污物室以及垂直交通。医护人员可直接观察到各个诊室及病房,易于管理,另外辅助空间的集中设置也减少了儿童接触,防止发生危险。
其中,考虑到患儿的需求,在儿童中心的东南角的一至三层设置了活动平台。活动平台成不规则的曲线形状,采用玻璃幕墙封闭,在获得良好采光的同时可直接观赏到屋外景色,以利于调节患儿心情。平台四层为屋顶花园。
*天井乐园,卡通现代
由四周诊室围合而成的小型天井游乐场是进入儿童中心后的一大亮点,其中设置了适合儿童的安全娱乐滑梯等设施,周边墙面张贴竖向的卡通壁画,有天空、有动物、有海景。
此外,考虑就诊儿童数量较多且行动上的便利性,避免拥挤而造成伤害,东侧儿科区门口处多设置了一个类似的小型游乐场。
国医馆,“和康”文化
位于庭院长廊的西侧,与儿科区成对称布局的国医馆,整体风格汲取了中国传统古典的建筑元素,并以中草药为基本装饰图案。国医馆区以“和康文化”为主题,突出中医养生、医学典故文化核心,展示中国宋风古典之美以及中医促进人体调养、康复之道。
*空间功能,凸显中医
与儿科中心相同,四层高的国医馆各医疗诊室也成“回”字形展开布置,单独的一条通道与庭院长廊相接,并在西侧设置具有中医风格的入口。国医馆一层设置肛肠科、疼痛康复科、中医科,涵盖疼痛门诊、康复门诊、小针刀诊室、康复治疗室、蜡疗室,中医诊室、风湿免疫专科、中医妇科诊室,并开设言语治疗区、运动治疗区、作业治疗区;二层设置肛肠科病房、高频治疗室以及针灸理疗区;三层为疼痛康复病房;四层为中医科病房与皮肤科病房。
国医馆的西南角同样也突出设置了一块方形区域,一层为医生办公室,二三层为VIP病房,四层为屋顶花园,在建筑结构上细致精巧,别具一格。
*百草园,安康乐福
在国医馆的中间庭院部分设置了具有中医特色的“百草园”,小桥溪水、亭台栏栅、花园药香,浓郁的药材气味赋予医院古典特色。百草园中种植多种中医药材以及水生药材,百草园四面封闭,中间有木,设假山水池,放置圆性石球,黑白两色,象征阴阳天地两仪,同时寓意“此处虽小,大有乾坤”。
*文化雕塑,引用典故
“橘井泉香”雕塑以这一中医的著名典故为内容,并与广场园林中的“杏林春暖”景观相呼应,体现浓浓的传统医学文化。其与大厅位于底层的塑孙思邈雕像和大医精诚医学选段雕刻,三者可合体为一个雕塑假山水景群,文化底蕴尽显,视觉感官既大气、又大方。
*其他细节
走廊墙壁布置中药药名赋,是用中药药名撰写的一篇短赋,别具情趣。桌、椅、门、窗、栏等设施均突出“宋风宋韵”风格。休息区、过道上雕刻或悬挂中医名家画像、名言警句,用这些设施突出中医文化。
住院大楼,“和寿”文化
住院楼的整体造型与门诊楼的弧形相类似,呈东西走向的不规则椭圆造型,而其他各楼方方正正,使整个院区既严谨,又宽阔。住院楼以和寿文化为主题,以西医学历史文化典故、各种医学健康教育元素与之相呼应。
*一层大厅,与门诊大厅的“寿”字呼应
住院楼的主入口设置在北侧,入口处为患者办理出住院、缴费等手续的公共大厅,重要的交通枢纽设置在正中间,共8部电梯,一侧4部对称布置,方便患者便捷达到各个区域,减少直线距离,每侧均设置安全楼梯。一层西侧设置厨房、餐厅等空间,东侧设办公及住院清洁用品库房、污物运输等空间。沿住院楼北侧外部设置绿化带,达到与交通道路相隔的目的,为住院患者营造出安静的环境。
住院大厅地板嵌刻宝顶“寿”字,既与“和寿”主题文化相符,又与门诊大厅底部“寿”字呼应。大厅内正面墙壁,一侧嵌刻西医先圣希波克拉底誓言,一侧雕刻大医精诚。
*各层墙面,突出“寿”主题
每层墙面与其他楼相同之处是,均以故事、漫画、书法、励志格言、警句等多种形式和手法,着重表现患者在这里既“养身”、又“养心、养性”的主题文化,最终突出其核心主题——“寿”;与其他楼不同的是,为展示各科室的人文特点,每个科室布置不同内容,做到“一科一品”。
*标准化布局,每层设置两个护理病区
住院楼的二至十五层采用标准化布局模式,每层设置两个护理病区,以单双住院走廊结合,即以中间交通中枢为核心,两侧集中设置护士站、医生办、检查室等辅助用房,病房环绕沿两侧展开布置,形成弧形双通道走廊,汇合至东西两端呈单通道。
每层空间的设置略有不同,根据医疗功能的需求进行调整。二层右侧的肾病内科采用标准化布局,而左侧将整片区域设置为血液透析室,共41张床位;三层为麻醉科及手术室,右侧将南面区域改成ICU中心,并与手术室相连,该层为保证洁净,相对封闭,多门禁设施;四层为麻醉科、手术室、信息科;五层为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六层为产科;七层为肝胆外科、妇科;八层为神经内科;九层为骨科;十层为泌尿外科、口腔科、胸心外科、烧伤整形科;十一层为消化内科、普外科;十二层为耳鼻喉科、眼科;十三层为心血管内科、心内科监护病房;十四层为呼吸内科、呼吸科重症病房;十五层内分泌科、肿瘤科。
护士站采用U形桌面设置,以一种开放的姿态面对住院患者,同时更加方便观察病房的情况,为患者服务。在流线上,减少了护士行走的距离,在走廊的两端设有医护人员的阳光休息室,避免医护人员处于住院楼中间而无法获得良好的空气和光线,保证医护人员的工作品质及效率。
传染楼、地下区,与各楼巧妙融合
*传染科,“院中院”的设计理念
基于传染病的特殊性,将传染科楼独立布置在医院的西侧,设置溪流观景带将其与住院区相隔,并采取了时下较为先进的“院中院”设计理念。感染楼共3层,一层设单独的挂号和收费处,并设置肠道门诊、感染科门诊、发热门诊、观察室、心电图室/彩超室、学习室、检验室、药房等;二层主要设置肝病病区与非传染病区;三层为呼吸病区与感染病区。
*地下区域,与绿化庭院融合
整体建筑群的地下层主要为医疗功能空间、停车场以及下沉式绿化庭院。门诊大厅的右侧下方设置为药库,使药品通过药房直达患者手中,缩短药品运输距离;庭院走廊的下方为放射区域,成为医院的C区,包含放射科、彩色脑电地形图室、超声科、泌尿碎石室、放射治疗室、肺功能检查室、心电图室、肌电图室、径路彩色多普勒监察室及碎石治疗室。由庭院走廊楼梯可直达C区,方便患者进行医疗检查,并与东西两侧的绿化区域结合,优化了阴暗的地下一层空间。
交通篇·环形轨迹设计
医院整体用地为不规整的四方形,项目立项之初该地为新建用地,周边设施还未完善,利于施工。随着社区的发展,周边人流量逐渐加大,为考虑人流、车流、物流的合理安排,院区内形成环形的交通轨迹,并在道路周围设置绿化屏障,减少周边对院区内的噪音影响。医院整体建筑布局对称,分区明确,易于患者寻找,同时医院格局相对留有较多的空隙,设计了多条联通的小路,减少患者奔波的直线距离。
入口设计
*正门入口
医院沿街四周分别设置4个出入口,正门为医院主入口,沿环形院内道路驶入地面或地下停车入口,此入口人员相对集中,因此设置门禁将主入口分为两个车行道和一个人行道,合理流线,避免混乱行驶。呈东西走向的门诊楼门口左侧为发热及肠道门诊入口,右侧为体检入口,与其他病症患者分离入院。
*东侧入口
因急诊区域设置在东侧,因此将东侧主入口与急诊入口相对,以方便急诊患者直接进入医院得到及时的救治。儿科楼东侧为儿科入口,与院内环形通道相连,与主要城市道路以绿化带相隔,避免患儿就诊时受到干扰,无论室内外均营造出独立的就诊空间。
*西侧入口
西侧由于有独立的传染楼,因此入口的设置与东侧有所不同,主入口直接通向传染中心,北侧设置了环绕中心的溪流观景带,与主院区相隔,并设小桥连接主院区,减少人流的聚集,避免交叉感染。中医科的入口设置与儿科一致,通向院区环形街道。
*北侧入口
北侧住院楼的主入口为医院的次入口,人流相对稀少,一般为接送患者出入口,也为住院患者营造了较为安静的治愈环境。
车位及车辆流线
考虑医院将来发展,地下设988个停车位。地下车库布置在地下一二层,与各部分功能空间相对应,且具有整体的关联性,出入口方便、直接。地面停车满足临时停车之需。值得一提的是,地下车辆入口的设计,采用了山地高速入口的造型,周边设置绿植,不易察觉,潜移默化地嵌入医院道路内,避免采用绿棚入口设计的突兀,视觉上得到了良好的改善。
医疗流线规划
医院内医疗流线清晰、合理,以中式庭院为核心,引入充满活力的医院街,形成良好的标志性和极强的方向感。医生流线设专用通道相互连接。污物流线由各部分相对应的污物电梯连接地下环形污物通道,由医院专用污物出口进出。
设备篇·重信息化
添购新设备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新院区在构筑文化建筑的同时,还立志打造现代化的数字医院,为弥补老院区的不足,特别引进现代化设施设备,共新添设备250台(套),总价值1.76亿元。如新增超高端动态500能谱CT、彩色超声多普勒,还有生物光敏治疗仪、激光生发仪、紫外线治疗仪、黄金射频、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机、强脉冲光嫩肤脱毛工作平台、中药熏蒸治疗机、静脉配液中心设备、胃肠机、aptio生化免疫流水线、法国梅里埃全自动血培养、瑞士罗氏荧光定量pcr、日本sysmex全自动血球流水线、sysmex全自动血凝仪、中心监护系统等;还建有30间手术室,其中百级5间(含杂交手术室1间)、千级2间、万级21间、十万级2间。
诊疗信息化
在硬件建设方面,新购服务器两台,光交换机两台,网络设备更加完善,每个办公区域都光纤到位,数据传输更加方便快捷。
在软件建设方面,建立了医疗业务管理的HIS系统,包括门诊医生工作站、住院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实现更加简捷的医疗挂号、收费等功能;建立了标准的医学影像传输、影像系统(PACS系统),临床病区医学影像医生工作站,实现医学影像更加简便的查询和调阅功能;建立了目前国内比较先进的医学检验系统(LIS系统),实现与整个检验设备的信息采集自动化、一体化;建立了支持电子签名的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实现了医学影像信息、各种诊疗信息的有效整合;同时还建立了病历质量检测系统和自助挂号系统,实现了医院办公自动化管理。
补白
业界的热评使得这所区县医院忽然走进人们的视野,随之而来的,既有纷至沓来的参观团对医院环境赞不绝口,也有对医院中雕塑楼阁、种植珍稀树木等反馈出不同声音,其实还未等社会为此下一定论的时候,大足区人民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使用者的他们是多么希望家门口能有这么一所医院,一所真正贴近百姓,关怀百姓,消除恐惧给予爱和包容的文化医院。
点评篇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易地新建项目医疗建筑规范与文化环境的精妙呼应,既满足了医疗发展的要求,又提升了修养环境的品质,同时展现了当地的地域文明,为当地民众创福祉,更为行业树范例!惟花莲慈济医院可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沈崇德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从建筑设计方面主要展现以下4个特点:第一,布局的整体性和包容性,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形成具有生态意义和自然氛围的现代医疗建筑综合体;第二,空间的丰富性和人性化,室内外空间相互交融,中庭式绿化庭院与医院街及大小各异的庭院相互穿插,人性化的关怀体现在空间塑造和细部处理的各个方面,创造出富有亲和力和文化氛围的医疗环境;第三,流线的清晰性和合理性,以中式庭院为核心,引入充满活力的医院街,形成良好的诱导性和极强的方向感;第四,造型的亲切性与时代感,围合态势的主体造型简洁具有包容性,融合着庭院的群体建筑水平延伸,充满节奏感,体现医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易兵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总建筑师
新建的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融医疗规范、建筑美学、园林景观、雕塑艺术、传统文明、地域文化等为一体,设计巧妙、构思精密、布局合理、流程科学、选材用心、造价合理、较好地体现了传统与时代有机结合,既符合医疗工艺,又具有丰富的人文体验。院区把握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未来发展的潮流对功能的需求,关注了母婴人群独特的诊疗空间要求,用独特的方式实现了感染性疾病科的区域管理,中医药诊疗区域文化浓厚……最值得称道的是绿化与景观的有机融合,建筑与文化的精妙呼应,用极其丰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把和合文化、大足文化、福寿文化、道德文化、医院文化、医学文化融会贯通,既大气磅礴,又精致有韵!
——杨秀江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