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栏槛长春

  • 来源:醒狮国学
  • 关键字:月季,蔷薇,唐代
  • 发布时间:2015-11-06 14:59

  据史料记载,1789年,一批中国的朱红色、粉色、黄色月季和香水月季等四个品种,经由印度传入欧洲。当时,英、法两国正在交战,为了保证从中国过来的月季品种能安全地运到法国,于是,双方达成暂时停战协定,由英国海军护送到法国国王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手中。后来,这批名贵的中国月季经过园艺家的手,与欧洲原产的蔷薇杂交、选种和培育,最终产生了月季的新体系“杂交茶香”月季,就是在花店里能买到的现代玫瑰花。

  在欧美文化的语言里,“玫瑰”一词是涵盖了蔷薇、月季和玫瑰的综合表述,由于是通过中国月季与欧洲蔷薇杂交选育而成,因此,中国月季被称为世界各种月季之母。

  毋庸置疑,月季是被世界公认的原产于中国的传统花卉,但是从文献资料的记录来看,栽植于庭园用来观赏的时间并不明确。唐代和唐代以前的诗词吟诵里,常能见到的多是对蔷薇和玫瑰的描写,到了宋代,才开始出现大量书写月季花的诗词。

  月季只应天上物,四时荣谢色常同。可怜摇落西风里,又放寒枝数点红。

  花落花开无间断,春去春来不相关。牡丹最贵惟春晓,芍药虽繁只夏初。惟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苏东坡用传统的园林名花牡丹、芍药来对比衬托月季,至少说明,宋代时月季花已经是文人士大夫莳养雅玩的花卉了。根据宋代宋祁著的《益都方物略记》记载:“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故常守。右月季花,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蜀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另外,北宋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和吴自牧的《梦梁录》里均有对月季的记载。

  从两宋遗留下来的这些资料来看,至少在北宋时,月季的栽培已经十分的广泛,北起洛阳开封,东南到福建,西南到四川都有庭院园林的栽植。但是,其他地方的品种一般多是红色,唯有洛阳的品种最多,《洛阳花木记》在“刺花”一条不但明确记载了“黄月季”,而且还特别标出一种“深红月季”和一种“千叶月桂”的品种。大概当时的红色月季应该已经有了几种颜色,而深红的月季花则比较少见,又有所谓的“千叶”月季花,指的就是现在所说的重瓣品种。

  传统的花道文化里,把蔷薇、月季和玫瑰统一称为蔷薇,在插花作品里一般是和松一起搭配使用,寓意着“不老长春”,主要应用在为老人祝寿的场合。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里有“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祈祝之辞,松树是一种寿命极长的植物,不畏严寒、迎风斗雪的坚贞品格,用来表示长寿的意义就不必赘言了。而蔷薇花如何能表示“长春”的意义?其文化背景又是什么如何产生?在这里则需要做一些论述了。

  在《洛阳花木记》的“刺花”条目里,我们还可以看到有“长春花”“四季长春”的花木品名,那么,如何来断定花道稽古里用寓意“长春”的蔷薇就是月季花呢?前边我们已经引用过苏东坡的《月季诗》是一例证,这里引用宋代赵师侠的一阙词《朝中措》也可以作为一个例证:

  开随律琯度芳辰。鲜艳见天真。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

  南宋梁克家编纂的《淳熙三山志》,是在北宋庆历三年林世程纂写的《福州志》基础上增补而成,其中卷四十一中“长春”一条有:“长春,亦四时有之。枝干有刺,花红。林迥诗:洞门深不放春归,客到寻芳莫问时。迟日暖风花草丽,照人红艳一枝枝。”林迥是北宋元丰时福州人,此条与前边引用的诗词一起,可以印证宋代人描写的“长春”花所指的就是月季花。

  以单朵花相比较而言,月季比不上牡丹芍药的雍容,论丛开的程度也不及桃李的富艳,所以,文人歌咏的多是侧重于月季可以四季常开,以及能耐岁寒的特点。上起两宋,下至明清,以“长春”之名为题材,蔷薇和月季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那么长春花和不老松搭配在一起使用,花道里这样的插花形式又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目前,从宋代留下来的绘画,以及宋代的画谱著作里没有找到明确的记载,直到明代,月季花在绘画的题材中才开始逐渐的多了起来,月季或蔷薇与松树搭配作为绘画的主题,一起来表达“不老长春”美好寓意也时有所见。众所周知,花道中的传统插花与国画中的折枝画一直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关系,花道插花促成了中国折枝画的独立成科,折枝画又促使花道在格调方面的飞跃提升。所以,当明代的绘画中有了“不老长春”的内容表现,可想而知,花道的插花类型里或许也开始产生这类内容的表达。

  尽管,长春花的寓意美好,但是,在宗教类花供养的仪式里却不能使用。花道起源于宗教的供养仪式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所以宗教的供华规范对花道文化也会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佛教或者道教的花供养,都明确指出供养时使用的花草一定是缘起要好,有刺、颜色不美、闻起来有异味或恶臭、或者是名字取意不好的花草皆不能被用来做供养时使用。蔷薇之类遍布整株的针刺正是这些花草与生俱来的特征,在花道的插花规范里,无论是蔷薇、月季或者玫瑰,都是不被允许使用在道教和佛教的供养插花中。

  无论是宗教的,或者是花道的花供养,现代很多人往往是根本就不了解其中的文化背景,因此,会在一些寺庙宫观里见到一些信众们手捧着一束束的玫瑰去做供养,用宗教的语言来说,这或许就是因为对文化的无知,反而又徒增了恶业。

  另外,现在的人们往往喜欢倾慕外来文化,身心已经被西方的文化殖民严重侵蚀,模仿着西方人用玫瑰来传递爱情,反而忘了我们的先民和民族文化赋予这朵花的最初寓意。

  编辑/书含 文/张容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