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同体:母亲情绪对胎儿的影响

  中医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有所逆,即致子疾。”而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胎儿所在的母体不断受着物理、化学变化的影响,母亲的情绪活动,尤其是剧烈变化,会通过多种通道冲击到胎儿,对胎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在日本,一位孕妇正在做产前B超检查,孩子的体位让医生看不清楚,医生便自言自语说了一句:这孩子怎么这样?母亲一下紧张起来,不由自主地掉下了眼泪,这时医生在B超下发现孩子开始抽搐。医生安抚孕妇,说明胎儿并没有问题,母亲于是放松下来,胎儿才慢慢恢复正常。

  情绪,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的复杂调节下,会产生深刻的机体变化。当母亲产生情绪活动时,中枢神经系统的自主部分激活了内分泌腺,后者分泌激素直接注入血液。当孕妇情绪平和、心情愉快时,会分泌叫做多巴胺和内啡肽的激素,又被称为“快乐激素”。而当孕妇焦虑不安,愤怒、悲伤时,则会分泌肾上腺素,又被叫做“抑郁激素”。这些激素都能随血液流经胎盘,通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的活动,从而在胎儿身上产生相应的情绪特征。

  胎儿在6个月以后,其神经系统已发育到相当程度,能听到声音,并能做出各种反应,如胎动增加等。如果在孕期情绪过度紧张和焦虑,母体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在收缩母体血管的同时,也会收缩胎盘和脐带的血管,减少胎儿供氧量,使胎儿烦躁不安、胎动增加、心率加快。当这种不良的情绪持续较长时间时,胎儿活动的强度和频率可比平时增加10倍,并且持续更长一段时间,从而给胎儿带来伤害。调查表明,在妊娠期间有过严重的情绪扰乱经历的母亲,新生儿的产后调节比起其他婴儿要困难得多。这样的婴儿体重比一般婴儿轻,并且多动、贪吃、爱吐,常腹泻、哭闹。这些婴儿在长大后,又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易焦躁、易怒,并增加儿童多动症的可能性。

  尽管还无法证实,母亲严重的长期压力有损于胎儿的身体发育,但有些材料已表明

  ,在孕7-10周,是胎儿口腔顶和上颌骨形成的关键时期,腭裂和唇裂(兔唇)可能与母亲在此时期严重的情绪挫折有关。在一项研究中,有异常情绪紧张经历的妇女,其头胎婴儿唇裂率要高于那些情绪较少紧张的妇女。资料还表明,如果孕妇情绪长期过度紧张,如发怒、恐惧、痛苦、惊吓、忧虑等,将对胎儿下丘脑造成不良影响,致使日后患精神病的几率增大。相关资料显示,在战争时期或动乱时代出生的孩子,神经系统出现畸形者占6.5%。

  此外,母亲的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自身的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免疫力和抗病力降低,同时有可能还引起高血压、末梢血管收缩以至于影响胎儿氧的供应,给胎儿的大脑发育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流产、早产、难产等。

  由此可见,母亲在孕期保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积极、安定的情绪可以增加血液中有利于健康的化学物质。如在不愉快时,应尽量自我控制情绪的波动,以缓和紧张情绪对自身和胎儿发育的影响。这对胎儿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

  此外,生物学意义上的出生过程有两个不同的方面,都和特殊激素的调节有关。一个是母亲在分娩时的紧张活动,主要与肾上腺素有关。当分娩发生在露天的自然环境中时,它能调节母亲的进攻和防卫本能。比如受到食肉动物的攻击时,它能使母亲从分娩迅速转变到战斗状态或迅速逃离。但由于现代的女性在分娩时不再恐惧外部的危险,所以它就变成了一种不必要的机制。另一个与分娩有关的任务是在母亲和新生儿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这一过程与脑下垂体分泌的泌乳激素有关,它能诱发人的母性行为;同时也与内啡肽有关,这种物质会让人产生从属性和依附性。

  如果母亲在分娩时处于嘈杂混乱的环境中,从而产生焦躁的情绪,使肾上腺素没有必要地分泌,就像在原始时代的丛林环境一样,这种情况会引起进攻性的反应。它会给新生儿传达一个具有潜在危险的外部世界的图景,从而干扰到母婴之间的紧密联系。与此相反,一个宁静、安全和隐蔽的分娩环境可以建立安全和爱的气氛,并让胎儿产生信任感与合作行为。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