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an Kühne:音乐始于相遇

  音乐并不是纯粹的乐曲,它始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唯有我们开始倾听、开始付出关注的那一刻,它才真正诞生。音乐是一种相遇,我们与自己相遇,也与自然、环境和整个世界相遇。

  Stephan Kühne:柏林音乐治疗师培训学校培训督导,就职于柏林唯一一所人智医学医院-Havelh?h社区医院,担任音乐治疗师。其音乐治疗方法集中在身心统合问题、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慢性疼痛等方面的治疗。

  心探索:在一般人的理解中,音乐应该有复杂的旋律和节奏,但你对音乐的理解似乎并非如此?

  Stephan:是的。大家说起的“音乐”其实是“乐曲”,而对我来说,音乐是无所不在的。人类生活的环境里处处布满音乐,最简单的东西(如筷子和木头)也可以带来最美妙的音乐。尤其是大自然的声音,流水、风声、蛙鸣,它们可以一下子把人对音乐的理解打开。

  音乐并不是纯粹的乐曲,它始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唯有我们开始倾听、开始付出关注,从那一刻起它才真正诞生。音乐是一种相遇,我们与自己相遇,也与自然、环境和整个世界相遇。通过进入音乐的世界,我们得以进入声音的世界,再进入乐器的世界。

  心探索:参加过你工作坊的学员有“人人都是音乐家”的感慨,为什么会这么说?

  Stephan:人们往往从未意识到自己是一名音乐家。也许你会说,我并不识谱,也没有掌握任何一门乐器,甚至五音不全,又怎么可能是音乐家?然而,事实是,我们的呼吸、我们的心跳、我们的韵律系统,全都是音乐性的体现。

  我和很多聋哑人一起工作,许多人都认为聋哑人无法领略音乐。其实他们的音乐性远超我们的想象,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家,比正常人更加专注、更加敏感,能够更好地诠释音乐。因为音乐并不是从耳朵进来的,它总是跟我们的心联结在一起。

  心探索:所以音乐的治疗作用其实是联结彼此?

  Stephan:联结存在于很多层面。音乐可以把人内在的活动与外在的活动联系起来。大部分人的内外活动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内在是一种模样,但外在表现可能与此截然相反。

  我们的头脑、心和肝脏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对应的是思考、情感和意志构成的三角。音乐联结了这三者。如果三角没有处于正确的位置上,失去了平衡,就会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西方很多年轻人患有心脏病或是中过风,都是失衡的代表。音乐治疗的关键就是把这个平衡再度带回来,将裂开的鸿沟再度弥合。

  心探索:在你每次工作坊的开头,都有这样一个环节:你将一面鼓放在身侧,前后摆动,让大家去敲击这面忽远忽近的鼓,从中观察他们的性格秘密。这是怎么做到的?

  Stephan:鼓在我们之间传递,你接触它、敲击它的方式,你的姿态和表情,都可以直接呈现出你的行为与心理模式。有人会故意拿开鼓不让人碰,有人探出身子一定要敲到,有人装作无所谓,有人小心跟随生怕犯错,也有人会有创造性的流露。在这个过程里,参与者会如何防御、如何攻击、如何呼吸,这些都是非常真实,而且极具揭露性的。你的恐惧、希望、愤怒、孤独、幸福,还有你的幽默,都可以借此呈现。

  心探索:从行为中读出他们的性格,是否就能够治疗了?或者这只是治疗的前奏?

  Stephan:它既是治疗的基础,也是治疗本身。许多人真正需要的都只是被倾听,他们完全可以自己疗愈自己。当我开始去了解你的时候,就已经是在治疗了。我的使命是教会大家如何倾听。我是否真正在倾听你?我是否敞开了自己?一切从听开始,它是一切的基础。

  心探索:市面上有很多减压、催眠的音乐,这些真的有效吗?

  Stephan:它们也许有效,也许无效。真正决定它效用的是你自己,关键取决于你如何与它联结。我认为音乐治疗有一项主要原则--绝对不要使用电子媒体播放音乐来做音乐治疗,一定要通过自己的手、嗓子和身体来完成。电子媒体所做的治疗和实际接触所做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我们的工作是打破人与乐器之间的壁垒,用最简单的东西帮助他们进入到音乐中。当他们打开自己时,效果是不可思议的,那是电子媒体无法企及的高度。

  采访、撰文/巫小仙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