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天”对接“耕织”忙
- 来源:知识就是力量
- 关键字: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科学
- 发布时间:2017-03-02 10:06
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后,于北京时间10月19日凌晨与天宫二号成功实施对接。合体后,景海鹏和陈东两名宇航员在“月亮之上”也没闲着。他们在太空舱内健身、收集数据、养蚕;除此之外,还不忘发挥中国人的种菜天赋,在银河系开辟了菜园子。两位航天员要在天宫二号上种6株水稻和30株拟南芥,并观察其从萌发、生长,到开花结籽的全过程。那么为什么要做这些实验呢?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为您揭示。
银河系里的“菜园子”
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运载飞船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实验员”。
届时,科学家为天宫二号规划了14项空间实验项目,涉及到多个科学领域;其中有两项与日常生活中的“吃”和“穿”有关,这就是“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和“太空养蚕实验”。曾经在非洲沙漠、青藏雪域和南极冰原种菜的中国人,这一次把庄稼种到了天上。
这一次天宫二号选择的植物,是水稻和拟南芥。它们的生长周期都比较短,在发射升空之后由地面遥控播种萌发,使其确保在6个月内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实验,以便让航天员能够参与样本回收。
水稻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是我们最希望能够在太空种植成功的植物。而拟南芥本身虽然不是一种蔬菜,却和我们熟悉的许多十字花科蔬菜是远亲,并且它是已知植物中基因组最小的,号称“植物中的果蝇”。它的生长发育和基因表达已被植物学家们研究的较为透彻,可以利用转基因技术给特定的基因做出荧光蛋白标记。因此,一旦这些基因被表达,它们就能被荧光相机察觉。所以,用它来研究植物在太空中的生长变化是再合适不过了。
植物在地面上生长,一般是靠引力来判断根和茎的生长方向,靠光照和温度的变化来判断什么时候应该开花、什么时候应该结果。但是当植物种植到太空中后,虽然光照、温度、湿度都能通过人工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中,但失重状态是无法改变的,因此生长形态也自然会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微重力的环境下,水分难以在土壤-植株-空气中达成平衡和循环,也容易阻碍植物的生长。
其实早在1996年时,俄国宇航员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就曾种植过小麦、白菜和油菜,但收成并不令人满意。直到今年年初,经过人们不断的努力研究,终于使“太空中的第一朵花”在国际空间站里傲然绽放,而这朵百日菊的形态只和地面上的同类略有差异。
“菜园”里的“生长盒”
但是,水稻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光照较短的情况下能达到开花的条件;拟南芥则是一种长日照植物,需要在光照较长的条件下才能开花。所以它们不能种在一起,于是景海鹏和陈东便分别为它们给予了不同的照射时间,以确保其有充足和良好的生长环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带上天宫二号的拟南芥种子都预先经过处理,用绿色的荧光蛋白标记了开花的基因。一旦基因的“开关”被打开,就会在荧光相机的照片中呈现出来。就在本文写作时,天宫二号上的拟南芥在充足的光照下,已经积累了不少被“打开”的开花基因,发育十分顺利。
虽然拟南芥不是一种可供食用的植物,但它基因组简单(对高等植物而言)、生长周期短,十分有利于研究。一旦弄清了植物在太空微重力下生长发育的变化,我们就能够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其他蔬菜水果上,这样,就离太空种植实用化就更近了一步。
其实在未来,人类如果想要远离近地轨道,远征于更深远的太空、更长的距离和时间都取决于飞船中基本食物的储备量。但是飞船在行进中,不可能携带宇航员在旅途中所需的全部食物;要知道,一名宇航员平均每天至少要消耗2000千卡路里的热量,如果按照比较科学的营养搭配,需要的食物至少也有300克。飞向火星的旅途需要超过180天,考虑到适当的冗余,为每位宇航员准备的食物分量几乎要和他们的体重相当,再加上在火星逗留期间和返程期间的需求,重量还要翻一番多。因此,在太空中和在外星球表面的“耕种”,就成了未来宇航员太空生活中的必备环节;而研究出适合在太空特殊环境下生长的品种,钻研太空环境下的培育技巧,也成为了当下植物学家们的目标之一。2015年,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首次品尝到了在空间站中种出的生菜,明年他们可能还会尝试种植西红柿。如果天宫二号上的水稻能够顺利成熟,那么未来的宇航员就能在旅途中吃到新鲜的大米了。
特殊的“宇航员”—蚕宝宝
除了作物的种植之外,动物的培育对未来的深空探测也有着实际的作用。这次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乘客除了两位航天员之外,还有6只经过精心选择,从4000名“伙伴”中脱颖而出的蚕宝宝,它们在特殊设计的“航天服”的包裹下,经受住了发射升空时的巨大超重,安然无恙地抵达天宫二号,目前已经吐丝结茧,看起来,它们对太空生活较为适应。
一直以来,水稻和蚕都是非常能代表中国的物种,所以把它们带上天宫二号对于我国而言,有着深远的意义。不过未来宇航员的衣着应该不需要指望蚕宝宝们的努力,送上太空的每一克质量都需要大量的燃料作为代价,在空间远征中携带地球物种,通常只有两种用途:一是带去目的地进行培育和繁殖;二是在旅途中为宇航员提供食物。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蛋白质来源是禽蛋和肉类;虽然从豆制品中也可以摄取一些蛋白质,但考虑到宇航员的工作消耗很大,完全吃素可能没法在太空的艰苦环境中保持健康。不过在飞船里养牛养猪显然不现实,它们太大太重,而且行为也不好控制。
繁殖迅速又好养的动物是鸡和兔子,但受环境因素所制约,对一艘空间和人手都很有限的飞船来说,可能哺乳动物不是最佳的蛋白质来源。这时候,就需要生命力顽强、繁殖迅速、容易养殖而又能提供优质蛋白质的物种来“担此大任”;恰好蚕宝宝的同类—昆虫们便成了我们首选的“动物宇航员”。
其实,我国拿昆虫做菜的地方很多。特别是两广和云南一带,蜂蛹、竹虫、蚂蚱、蚕蛹都能成为美味佳肴。201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发布过一份名为《可食用昆虫:未来食物之选及其养殖安全》的报告,说明全世界有1900多种可食用昆虫。这俨然是把昆虫当成了抵御饥荒的终极武器。如果软趴趴的蚕宝宝都能经受住发射的考验,那么在这1900多种昆虫里找出一些适合在太空养殖的,似乎也不会太难。
所以,可以想象,未来的宇航员们在宇宙中长途跋涉时,吃着种出来的粮食和蔬果,昆虫吃植物的其余剩下部分,再为宇航员提供丰富的蛋白质,真是一点儿也不浪费。
话说回来,和空间站内几乎完全失重的状态相比,未来的远征飞船内部环境其实并不会那么极端。毕竟,在微重力环境下长期生活会严重损害宇航员的健康,导致骨质疏松、血钙升高、肌肉萎缩和肾结石等等“太空病”;所以,国际空间站上的乘员大约每170天就要轮换一次,返回地面的宇航员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和锻炼才能恢复健康。
但是在空间远征中,没有返回地球休养生息的机会,在经历了半年的航行抵达火星之后,紧接着的是繁重的工作,还可能面临需要以超人的体力和精力才能应对的危险情况。所以未来的载人飞船,不管是去火星的还是去更远的其他地方的,都不可能像登月飞船那样让宇航员一直处于失重状态,一定会设法制造出具有重力的舱室给宇航员居住。
于是,对于农作物和昆虫来说,也非常有可能在未来的宇宙航行中,“步入”有重力的温室生长,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看到的。
当然,未来在火星或者更远的远征中栽培的作物,首要的难点并不是在低重力的条件下生长,而是如何在寒冷、干旱、有毒或者有强烈辐射的环境下生存。在真正的远征到来之前,我们在空间站和地面无疑还将进行大量的实验,寻找和培育那些符合要求的品种。
作为地球数一数二的“种菜能手”,中国人终有一天会实现把温室搭遍太阳系的愿望,而一切的基础和开端,都基于如今这些看似简单的实验,从“种子到种子”的短短生命循环当中。
撰文/刘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