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宝树的《羽蛇的天空》
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这是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起始。而从辩证法的基本逻辑出发,既然宇宙有起点,那么也必然会有终点。宇宙的终结也就是科学意义上的“世界末日”。
对此,现代科学给出了众多假说,比如大收缩、大撕裂和大冻结等等。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所熟知的世界末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观念。
最近一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的“世界末日”事件发生在2012年。当时有传说,生活在古代美洲的玛雅人通过天文历法推算在2012年12月21日,人类生活的世界将会终结。透过互联网,这个所谓的“世界末日”的预言传偏了全世界。好莱坞甚至还以此为题材摄制了科幻灾难片《2012》。无独有偶,中国科幻作家宝树也关注到了这个题材,以此为蓝本创作了科幻小说《羽蛇的天空》。
与《2012》中运用大量电脑特效去营造世界末日的灾难场景不同,《羽蛇的天空》以“虚构考古学”的形式,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真实”的古代玛雅人生活的世界。一场决定两个城邦命运的战役因为双方星象祭祀的不同表现而早早地定下了胜负。作为胜利一方的俘虏,小说中的主人公本来难以逃脱被拉上祭坛,充当人牲的命运。然而,机缘巧合之下,他因祸得福,不仅逃脱了被屠戮的下场,反而成为了敌国星象祭祀的助手……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宝树对于古代玛雅人生活细节方方面面的细致考证,每一个人物塑造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其实,世界末日的观念,并非玛雅人所独有。在世界各国的古代文化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与世界末日有关的传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洪水”,西方的诺亚方舟,东方的大禹治水都与此有关。然而,客观的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古代农业社会,人们的活动空间是极其有限的,很多地域性的灾变,都会在传说中变成全世界的毁灭。随着人类文明进入全球化时代,今天人们眼中的世界已经跟古人有了很大的区别。这一方面让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也让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不得不认真思考可能面临的全球性大灾难的可能性。
最先被人类注意到的威胁,来自于我们头顶上一望无际的星空。据说,距今6500万年前,一个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毁灭了统治地球达两亿年之久的恐龙王朝,这一切是否会在今天重演呢?美国派拉蒙电影公司于1998年推出了科幻大片《天地大冲撞》,该片讲述了一颗彗星将要撞击地球,当得知灾难无法避免时,人类实行“方舟”计划,拯救地球的故事。
影片中第一块小彗星以超过声音的速度撞进了大西洋,顷刻之间,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被海啸吞没,场景极其震撼。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作家刘慈欣创作了《流浪地球》。在这部小说中,人类面临着更加绝望的境地—太阳即将毁灭,地球也将随之消失。人类只得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将整个地球化为移民方舟,以此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
相比于来自外太空的威胁,我们脚下的大地也未必坚实可靠。日本科幻作家小松左京的《日本沉没》,描写了由于地质运动而让日本列岛沉入海中,整个国家不得不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而另一个致命的威胁则来自于和人类进化相伴始终的致命病毒。在美国作家迈克尔·克莱顿的笔下,《天外来菌》中外太空微生物,固然能够造成难以想象的巨大灾难,但真正差点让人类乃至整个地球生物圈毁灭的则是《猎物》中那些被人类制造出来,比超级病毒更加难缠的纳米生物机器人群落。
其实,很多时候,真正会把人类引向世界末日的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那些貌似合理的行为。在科幻片《后天》中,由于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犹豫不决,人类终于品尝到了自己酿造的苦酒,在剧烈的气候变化中,那些让人类引以为傲的标志性建筑,无一例外都被冻成了冰坨子,而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另一个由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通往末日之门的钥匙是核武器,在电影《奇爱博士》中,愚蠢的将军因为自己的妄想,轻易按下了核按钮,在核大战的阴影下,人类不得不避居到地下,成为穴居人。
在世界各国的科幻文艺作品中,都不乏世界末日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从本质上说,都是创作者为世人提出的一道道警讯。居安思危,才能永享太平。人类发展到今天这个科技昌盛的时代,更加应该懂得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珍惜地球家园的道理。否则,我们还怎么自夸是万物灵长呢?
撰文/吕哲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