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

  • 来源:中小学教育
  • 关键字:家风,故事,中国
  • 发布时间:2021-05-14 14:26

  传统中国重家风。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赞扬名家伟人的良好家风故事数不胜数,如:孟母三迁,汉文帝刘恒侍母三年亲尝汤药,司马光教子有方,吉鸿昌不忘父训等。其次还有许多好家风书籍家喻户晓,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朱子的《治家格言》,《傅雷家书》等在世间广为流传。我的家虽没有感人的家风事迹,条条框框的家风遗训,却有着普通农民家庭的一种优良的、朴质的家风— —勤、俭、孝。

  爷爷今年八十三岁了,已到了耄耋之年。耳聋,眼花,记忆力减退,但有一件事永远忘不掉,那就是辛勤劳作。奶奶说爷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他手里的活从来没停过。自打我记事起,家里每天最早起床下地的就是爷爷,到现在头脑中也时常会出现爷爷傍晚那个朦胧的,瘦瘦的、长长的,弓着腰在地里耕作的身影。这也许就是爷爷这辈人执着的性格,骨子里依赖着土地,起早贪黑的劳作。在艰难的日子里是这样,富裕的日子里也这样。

  说起节俭,爷爷有句口头禅“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在爸爸他们小时候,家里穷,经济拮据,爷爷、奶奶经常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家里除了辛勤耕作的农产品收入以外,没有其它的经济来源。奶奶、爷爷经常盘算着家里的开支,能省的绝不乱花。一年吃到头吃不了几顿肉,小时候爸爸的衣服穿完姑姑接着穿,根本没有男孩女孩衣服的讲究。鞋子也是奶奶做的 “千层底”,尽管样子不好看,但穿着很舒服。

  爸爸也很节俭,家里的东西坏了,他总能修修补补,补好后还能继续用。爸爸也经常教育我们姐弟要勤俭节约。这使我经常看不惯周围某些同学的习惯,剩饭、剩菜,乱买零食…… 这大概是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吧。看到现在的生活,爷爷经常感叹条件太好了,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

  爸爸更是村里人口中的“孝子”,从来没惹过爷爷、奶奶生气。有次,爷爷生病住院,爸爸背着爷爷在医院跑来跑去做各项检查,忙的满头大汗。给爷爷住院办好住院手续,接下来的日子,端水、喂饭、喂药、换洗衣物,爸爸一点也不马虎。就这样忙了一个多月,爸爸整个人瘦了一圈。爷爷的病终于好了,爸爸说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爸爸的“孝”还表现在日常吃饭时,爸爸都要求我们姐弟等爷爷、奶奶来了后才能一起吃饭。爸爸常常对我们说父母养育儿女不易,做儿女的在平时生活上对他们多照顾,多关心是最基本的责任。我和弟弟听了这话会默默的点头,也许我们还无法真正体会爸爸现在所说的话,但在我们的心里已经播下了“孝”的种子。

  家风,就像是一个家庭前行的指向标,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是几代人共同遵守的一个准则,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为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请大家在生活中努力传扬好家风吧!

  指导老师:赵丽娜,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教师评语:文章以长辈们的的勤、俭、孝为中心展开,能结合具体事例说明,每一段过度自然,中心突出,立意明确。最后在结尾能指出家风的重要性,呼吁大家传承,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