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解析

  • 来源:学习导刊
  • 关键字:小学数学,运用,策略
  • 发布时间:2021-06-25 16:17

  摘要:问题导学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个性特点以及身心特点相结合一种教学方式,其主要关注学生问、教、答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以问导学,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不断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以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解析为题,具体分析了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意在给相关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前言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借助问题来实现教学的方式既是问题导学。问题导学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数学教育过程,其是对新的课题与内容的引进。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获得知识。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要让其掌握问题导学的方式,因此,教师在真正实行过程中应当重视细节,利用好问题导学。

  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先在课前提出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入教学状态。待学生进入状态后,教师可环环相扣,提出更多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课程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既能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其更加专注于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1]。

  例如:教师在进行《图形与几何》一课内容教学时,可先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引导,大家印象中的图形都有哪些?学生便会根据教师的提问联想平时所见到的图形。待学生思考两种分钟之后,教师继续提问,这些图形通常会被应用在哪些方面?继续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让其思考,学生思考之后,教师还可继续进行提问,你能将所见到的几何图形画出来吗?这样,教师便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到让其动手实践,不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便对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当然,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教师需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其开发思维。教师在对学生提问的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问题难易度,可设计一些于学生而言具有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

  2.加强互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导学其实也属于对话交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将问题导学应用好,便需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把师生之间的交流当成教学的目的及方式,进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得更高,使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例如:教师在进行《圆柱和圆锥》一课内容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加强互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圆柱和圆锥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形状有何不同,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会有学生说:“两个图形最大的区别便是一个顶上是圆形,一个顶上是锥形。”这时,教师可将圆锥倒立过来让学生继续观察两者的不同,当然,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教师只是将圆锥倒立过来,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此时,教师需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其思考圆柱和圆锥的相同之处,并让其展开想象,若将两者展开,会是怎样的情况?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进行最直观的展示。展示后让学生发表观点,进而将其引入到底面积和侧面积的相关知识里,学生了解侧面积与底面积后,教师可进一步深入到表面积的计算,最后完成整节内容的教学[3]。

  3.逆向思维,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过程中,可使用逆向思维方式来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打破禁锢思维,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更多的理解,从多方面证实自身想法。但是,逆向思维存在一定难度,数学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不得限于表面,所设计的问题应当和学生的思维相吻合,并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来思考同一个问题,最终得出答案,以此来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数点相关内容教学时,便可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材中主要给学生呈现的是将小数点向右边移动,会使原来的数增大,教师在对学生引导时,可让学生思考,如果将小数点向左移动,那么原来的数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也应当给予相应提示,让小学生知道小数点的作用,并最终明白小数点向左移会使原来的数字变小,最终得出结论与教材相反,但其实质是一致的。通过逆向思维对学生进行引导,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学生数学思维,给其未来学习奠定基础[4]。

  4.总结问题,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总结,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笔记正确使用,在复习前,先检查笔记是否存在遗漏,然后再对整节内容进行梳理;其次,教师需引导学生实行问题总结,将问题列出后一一解答,进一步巩固本节内容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教师在完成《分数的加减法》一课内容教学后,便可对整节内容进行问题总结,以达到巩固的目的。在本节内容当中,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难点便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巩固时,可先对自己课上所记笔记进行梳理,通过梳理,学生又对该节内容更加熟悉,然后,教师将重难点问题列出,如: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第一步应当怎样做?在分数混合运算当中,应该注哪些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笔记来进一步巩固这类问题,最终达到问题导学的教学目的[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既要提高教学效率,更要注重问题导学的应用。教师通过问题导学引导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展现出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唐义.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探析[J]. 当代家庭教育,2020(15):131.

  [2]石艳霞.问题导学,激趣思辨,提升素养[J].学苑教育,2020(06):14.

  [3]吴彩云.问题导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0(08):125-126.

  [4]秦宗宁.解析问题导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 考试与评价,2020(03):42.

  [5]李红伟.基于问题导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J].课程教育研究,2020(07):161.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