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 来源:未来教育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人文素养,文化建设,培养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08-04 19:58
【摘要】良好的人文素养会促使中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人文素养的含义,并对培养当代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与目标及如何真正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文化素养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载体,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真正理解“真善美“的深刻含义,利于学生们的顺利成长。因此,我们要立足新时期教育特点,在引导学生全面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从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应该从小学抓起,采取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来促进孩子们学会关心,理解与宽容,使孩子们成长为具有优秀文化素养根基和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培养与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中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中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培养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人文教育的核心是造就具有健全人格的人,需要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高昂的生命意识,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爱护自然,具有基础的环保意识,认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而这些并非短时期内就可以形成,要求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小公民”意识,学做小公民具有诚实、守信的品格,培养言行一致的风格,养成“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孩子们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班级做个好学生,在学校做个好队员,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具有初步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同时拥有一颗善心,要善待他人,更要帮助他人,助人为乐,宽容待人,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从小打下坚实的基础,长大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中国一直以来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当代中小学生也基本秉承这一优良传统。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学生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与倡导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情况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在教室课桌及墙壁等处胡乱涂鸦,损坏公物;课堂上随意聊天,偷接听电话;碰到老师,不能礼貌问候;去教室、图书馆穿着随便,不符合要求;就餐、等车时随意插队,不懂得尊老爱幼;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自我为中心、怕吃苦思想较为普遍等。这些不良行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担忧,它不仅影响了中中小学生的形象,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对这些不良现象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学者专家的关注与讨论。
2 当代中小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2.1 中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观念扭曲。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下社会,对文明礼仪认知上有部分中小学生产生了偏差。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崇洋媚外”等不良价值观思潮的不断冲击下,很多学生认为社会是一个争名夺利的圈子,只有符合自身利益才是好的,对文明礼仪的品质追求与现实自身利益是不匹配的。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传统的道德规范并不能很好地约束中小学生,加之网络谣言等负能量事件层出不穷,扭曲了部分中小学生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
2.2 基础教育对文明礼仪教育的不重视。中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十五年中小学学习是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规范的言谈举止,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自身品德和修养的关键时期,可见基础教育在学生文明礼仪塑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基础教育过程侧重课本知识,突出应试教育,将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评价条件,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这种教育形式从学生的启蒙阶段一直到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都在延续,直接导致文明礼仪素养先天性严重不足,等到大学阶段发现问题已经来不及了。
3 提升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对策
3.1 学校层面
古人有云:“涓涓不壅,终为江河”,“九层之台,起于累士”。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重点在学校,关键在中小学教育,晋·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民间谚语云:“源头不清下流浊”,“根不正,苗必歪”等,都说明了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培养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关键场所,要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堂,根据学生各个年级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整合教材的内容,挑选出最普遍的文明礼仪规范作为教材内容。在课外,开展相应的活动实践文明礼仪,比如重大庆典文明礼仪,每周一次的升国旗、奏、唱国歌礼仪;大型的运动会开幕式、闭幕式礼仪等;如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文明礼仪为主题表演活动,每个班级所有学生通过说、跳、唱、演、诵等方式展现校园礼仪;对于教师,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创新礼仪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首先老师必须要做到,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多种形式让同学了解到文明礼仪素养的必要性。
3.2 家庭层面
家庭属于孩子接受教育的核心场所,孩子的社会认知、文明礼仪最初接触都从家庭起步,一个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缺失家长附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接人待物为人处事的习惯,孩子通过耳濡目染之后很快身上带有家长的烙印,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需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不断引导影响自己的孩子,从而帮助孩子在人生的初级阶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孩子掌握社会礼仪准则,以礼待人,塑造优良的文明礼仪习惯,一旦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后面的文明礼仪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社会层面
社会需要造就良好的文明礼仪环境氛围,构建形成适合大众的文明礼仪规范体制,积极发展正面的社会舆论宣传,这样社会就变得越来越美好,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养,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另外国家和社会还要注意到当下是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海量没有经过安全过滤的信息正汹涌而来,手机所带来的负面问题也正变的越来越严重,这就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良好的网络监管体系,净化网络的舆论环境,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文明礼仪教育传播的监管作用,创造健康安全的网络平台对话空间。目前信息平台的多样化使得社会有更多的渠道获取及时信息,如通过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将典型的、积极的、正能量的理念价值观念进行推广,在交流和探讨中及时了解人群中普遍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取向,从而达到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 结语
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养成,必然会使得其在日常生活、步入大学以及今后走上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文明礼仪教育是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灯塔,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与人交往的必备素养。加强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进而可以塑造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