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生活中的仪式感

  有人说,生活就像是一座迷宫,我们要做的就是抬起头,发现星空的存在,然后走出去。而生活中的仪式感, 便是我们头顶的一片星星。就像《小王子》中说的,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因此,仪式感是重要的。

  ①开头的引言与《小王子》中关于“仪式感”的定义形成类比,相得益彰,并顺势表明自己的观点,简洁明了。

  是仪式感, 让我们学会在佳节与家人团聚;是仪式感,让我们在相聚中懂得感恩;是仪式感,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以抽身片刻,更好地去理解欢乐和幸福。这绝非是一种矫情的形式主义。相反,正是这样的形式,赋予了我们生活中充实的内容。正如短篇小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描绘的情节那样,流浪汉在感恩节这一天也能够变得光鲜亮丽,也能够在 “绅士”的仪式感中找到自身的慰藉与自我的肯定。

  ②用一组排比句呈现仪式感之于生活的诸多意义,明确否定材料中“仪式感是矫情的形式主义”的观点,始终与作文题紧密联系。

  我们身上烙着祖先每一次进化的痕迹,我们是历史这棵参天大树上最新萌发的嫩芽,我们不仅属于自己,更属于这片土地。一旦否认了生活中仪式感的重要性,将仪式感与形式主义画上等号, 就等于推卸了一份神圣的责任,因为仪式感是联结现在与过去、现在与将来的纽带。有人说,我们之所以坚持过传统节日,就是为了在节日的仪式感中保持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五月初五,古人会赛龙舟、吃粽子,我们也会;中秋节,古人会赏月、团圆,我们也会。正是这样的仪式联结着古今,甚至能够联结未来。

  仪式感不仅能够传递跨越时间的共鸣,还能够激发对立双方的感情共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与纳粹交战,正值圣诞节,双方指挥官不约而同地停止交战,只因为这一份“仪式感”。战争是冷酷的,但仪式感也让人感到了人性的温暖。除此之外,对仪式感的共鸣让我们得以在自身文化中去倾听另一种声音, 去发现另一条途径,去拥抱另一种可能,从而博采众长,繁荣自身的文化。这种突破性显然不是矫情的形式主义,而是更像庄子所谓的“无用之用”,让思想在碰撞中壮大。

  ③以上两段更进一步, 把人们敬畏仪式感的原因分别从历史和战争、文化的角度继续深入挖掘,这也是本文的亮点所在。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当今舆论将这样的仪式感与消费主义的狂欢画上等号, 使人们落入消费主义的圈套。附着在“购物节”“狂欢节”上面的“仪式感”,不仅不能令我们的心灵美好,反而因此增强了欲望,徒留一片焦虑,最终落入心灵的空虚———我们需要识别这样的陷阱。

  ④反思当下对仪式感的误解与误用,以及由此会导致的严重后果。

  把握生活中的仪式感吧! 当我们在“敬畏仪式感”中奋斗,才会感到光阴没有虚掷,生活才会充实,人生才会充满希望与意义。

  ⑤结尾发出呼吁,与中心观点暗合,很自然地收束全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