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河流

  水流汩汩,水花四溅,一种种地域文明本像一条条河流,共同交织汇成了中华文化的庞大水系。然而,干涸的河道却无法再与河水奏成悦耳的乐章,无法发声的文明自然也难以保持自身的鲜活。

  方言消失,河流静默。

  ①及时点题,点明文章重点:方言。

  方言的消逝是语言文字标准化和快节奏社会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现代化的成果侵占了每一个它能够到达的角落,地域性的差别被逐渐抹平, 具有民俗特色的生活用品不断消失,甚而“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情感表达也在淡化。“囡囡”这个词,在吴语中是幼女、小妹妹的意思。然而,随着独生子女的普及、邻里关系的淡薄,原本亲昵、怜爱的情感,便也随同这个词消逝在了人们淡漠的视线中。

  另一方面,面对天南海北、行色匆匆的过客,高效率的交流表达成为必要。我们哪有时间一一学习对方的语言,倾听对方的词汇? 我们又怎能放弃沟通交流, 任地域之藩篱竖立? ———我们只好折中,用统一的腔调,取一个语言的“最大公约数”。普通话也因此得到推广。

  ②冷静地承认“方言逐渐退场”这一现状,不回避问题,并分析了出现这一现状的社会原因,条理清晰。

  然而我们统一腔调的畅谈,换来的是小众文化的缄默;气势磅礴的干流旁,无数支流在流向万劫不复的荒漠。

  ③拉回重心,表达忧心。

  可中华文化是一个水系, 没有无数小溪、小泉、小河的充沛补给,大江又怎能永葆生机?没有了各个地域文化的肥沃土壤,现代化又还剩下什么?

  ④再次以象征手法回扣主题。

  地域文化散布在广袤的大地上,当我们说起保护方言,我们实想保护文化;当我们说起保护文化,我们实想捍卫多元。

  ⑤层层深入,引人深思。

  多元是生机之源。当每座城市都建起同样的楼,说着同样的话,文明的同质化便产生了。语言塑造着人群,拟态着思想。同质化的语言造成了相似的思维,相似的思维同道而行,又如何

  碰撞? 相似的肉体又如何破格?不碰撞,不破格,又如何创新发展,又如何使文明熠熠生辉?

  同质化常常借以“大同”的名义,理所当然地泯灭多元与多样。然而,“和而不同” 的观念下,理想的世界应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所谓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只有当每一种语言都有被倾听、被表达的空间时,中华文明的水系才会永不干涸。

  ⑥没有空谈“多元”的价值,而是充分结合方言的作用和价值分析保护方言的意义, 不斧凿。

  要疏浚河道,要拓宽空间,要为方言开辟更加广阔的舞台。可以是各种演出,可以是文艺作品,可以是牙牙学语便开始的耳濡目染,可以是镌刻在丹青上的永久铭记……我们发声, 我们执笔,我们表达,我们记忆,我们的所有努力都可能创造奇迹。

  给方言留以宽道,让河流继续奔腾。

  ⑦结尾再次强化主旨,首尾呼应。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