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 在聒噪的现代人中悄悄藏匿了踪迹, 却以神秘的方式涌动在一切文明的背后。现代化潮流席卷而来,人口大规模流动,的确需要一种普适的语言方便人们交流, 于是,方言逐渐退场。
①点出方言目前的处境。
好在,总有人会循着前人的脚印探寻方言的踪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沪语教学”与嘉兴话文学创作, 无不昭示着方言汩汩流淌着他们熟悉的地域文化。
②概述目前社会就保护方言做出的努力。开篇两段,在紧扣作文材料的基础上调整表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方言,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不经意探出了头。“侬”看似只是人称代换,实则符合吴语的文字塑造方式。吴语在小说中交织成张爱玲悲伤的回忆,温暖而古旧的上海故事在方言的轻轻诉说中,给予读者吴地的温软。
③事例简单又温情脉脉。
究其原因,是共同的地域价值观与文化场域塑造了方言,久而久之衍化成地域交流的方式,人们便在方言中获得情感的抚慰,有了亲切的归依。
方言的母体还是语言,这意味着人们交流的基础是平等的。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化生生不息,每块土地上的人用共同的生活经验、爱恨苦难,造就了平等交流的基础。因而,使用同一种方言交流的人多是同一种文化根基的旧友,人与人之间无形中建立了一种隐秘的关系,文明的纷繁复杂和光明灿烂都由此产生。
④由事例转向原因分析,逻辑通顺,重点突出。分析兼顾了方言的工具性和文学性,且有一定的层次递进。
这种方言的塑造方式在古代民歌中大有体现。《诗经》中收集不同地域的民歌,其承载的本体大抵是方言,奔波的逃难者抒发“彼黍离离,彼稷之实”的感喟;贵族王侯所见的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他们各自的方言中传唱开来,最终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学记忆。
事实上,人们对方言质朴的爱恋,可归于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乡土家园意识。“家”是方言的终极归宿,方言连接起血脉相通的一群人,是异乡人心中故乡的象征。“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一定是听到了那异常亲切熟悉的乡音。而乡音里,他们捕捉着故乡的影子。
⑤将方言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深化。
现代人在寻根方言的过程中,有人得到一鳞半爪, 但很少有人在方言中体悟家园的滋味。
无论是申请“非遗”还是沪语教学,其本意都是保证方言文化后继有人。然而方言教学若只是形式化教学, 最终或许只能得到一鳞半爪,成果极为有限。而倘若现代人在寻根方言时, 能借助那些或粗糙或细致的方言词汇、语段,以及那些饱含“土滋味泥气息”的对话,获得对于家园更多的体悟,方言文化才会更鲜活地存在于人群中。
⑥话锋一转,构成新的波澜。文章不仅认同了作文材料所示的为保护方言所做的努力,且强调了具体举措背后的根本原因,即要为方言生存夯实真正的社会基础,而非为保护而保护的真空,论述有深度。
乡关何处?
当家成为故园,成了回忆里的那栋老屋之后,让我们仍能紧紧牵系着故乡、牵系着生命最初故事的丝线是方言。那些有关故乡的梦,正在人们的南腔北调中一直做下去。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