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教育,技术,小学
  • 发布时间:2021-10-18 20:46

  随着网络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日益普遍。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中表现力的不足。通过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了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小学生而言,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教学兴趣。本文首先分析了这一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呼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技术的作用

  1.1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启蒙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但他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新时期创新人才的培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解诗歌时,教师可以演奏一段与诗歌意境相一致的音乐,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诗歌意境,展开自由想象。如果老师在这个时候提问,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经验浅薄,知识贫乏,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汉语文本的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具有生动形象的优点。它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主要含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1.3可以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接受知识的能力和认知能力相对较低,一个问题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利用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节省课堂时间,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给学生讲授太阳,介绍人与太阳的关系时,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生动地展示太阳、自然、人的关系,加深学生的记忆,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2.1 就教师本身而言,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未能掌握相应的技术 新课改后,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老教师并不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使用课件教学时,要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课件没有针对性,要么过于依赖课件,不能及时更新课件内容。此外,就学校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设备,许多小学由于教学设备落后,不具备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很小。课堂的主题是学生,好的课堂不仅要学生产生疑问,而且应该不断产生疑问。但是一线教师的课堂上,为了保证学生的思路不出一位老师提出大小十几个问题,涉及到文章的方方面面,学生只需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完全跟着老师走,可整个课堂给学生留出来思考的空间很小。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大部分都在记忆认知水平上。老师喜欢提:“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问题,这些水平这些问题常常是在记忆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时会起到激发参与的作用,可以适当安排一些,但是如果整节课都是这个问题,或者在重要教学环节上都是针对问题就恐怕就无法唤起学生深度的思考。教师应当设置一些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也会提出高认知水平问题,但是因为缺乏对这个问题的铺垫,学生往往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2.2 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时,教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备课。然而,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查找信息,开阔视野,整合收集到的数据,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提高课堂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应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2.3 教师过度依赖现代教育技术

  一些教师过度依赖这一教育技术,将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通过教育技术展现出来,自己则失去了教学主导地位,只扮演解说员、操作员的角色,这与应用教育技术的初衷背道而驰。还有一些教师过分追求华丽的动画效果和视听效果,教学内容过于丰富,很多和课程无关的信息泛滥,导致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其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说教育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以传统教学为主,辅之以教育技术,在课堂上发挥其综合作用。

  3 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策略

  3.1 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于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能力

  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不仅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其个人思维意识的形成阶段,语文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社会以及客观事物的主观认知,促进其个人思维意识以及文学素养的形成,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以及世界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整合成一个关于海洋以及西沙群岛的教学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同的自然风光和地域风情,很多学生由于家庭能力的限制可能没有机会去海南进行观光旅游,但是教师通过教学课件的呈现,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海洋以及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于自然、对于环境的关注,教师在通过教材教学内容的讲解,渗透出自身所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社会环保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举多得,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视频、影音以及声音等手段来呈现,使教学过程富有更多的现代元素,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过程可以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深刻的学习体验。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相对抽象的,学生不具备完全的认知能力,使得教师对于课程教学有一定的教学难度,通过对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应用,便可以利用视频或者声音资源来对教学过程进行辅助,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进而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进行《蝙蝠和雷达》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仅通过口述来描述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学生很难对蝙蝠飞行和雷达探路这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形成明确的思维意识,也很难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提前在网络中搜索相关的视频作为教学辅助材料来促进学生的理解过程,这种动态的呈现模式能够让学生很快便对教学内容有较为具体的理解,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3.3 增强教学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开展良好学习的原动力,只有具备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但是小学阶段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通过对微视频的应用,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以对学生各项感官产生有效刺激,显著提升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热情。例如:在《翠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动物世界》中有关于翠鸟的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目光,提升课堂学习的轻松感以及愉悦感,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融进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微视频开展教学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欲望,为教学活动的高效、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此加深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我们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视频、动画等资源,将教学内容直观展现,使教学目标直观明了,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春夏秋冬》这节课的内容时,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四季的景色播放出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加深学生对于四季的区分与了解。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对识字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以此掌握课堂重难点。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当今课堂早已是学生的主场,老师更像是引导者。如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讲,学生只听,甚至很少主动思考,必然影响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在低段课堂上,如果教师只是一味讲解,不懂的学生依然不懂。鉴于此,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我多想去看看》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图片将北京跟新疆的特色建筑或风景展示出来,引发共鸣,激发学生想去看看的兴趣。然后适时提问学生,并提倡大家分享去过这些景点的感受,有照片的也可以一同分享,以增强学生感官。以此为基础,鼓励学生想象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体会文中人的感受,将想去这两个地方看看的强烈心愿朗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效果。

  3.4 拓展知识视野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教学的有效拓展与延伸,以对相关的课外知识进行有效补充,使学生视野得到不断开阔。语文是一门具备较强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的学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但小学阶段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的认知、经验有限,所以在语文学习中会受到相应限制。同时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着诸多盲点,而通过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将教学材料作为依托,有效丰富教学内容,进而在不断学习中让学生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应用微视频开展教学可以促进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连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盲点得到有效弥补,并且运用微视频开展学习有着很强的便利性,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习,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掌握教学知识。例如:在《桂林山水》教学中,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记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一句空口号,却不知为什么会有“甲天下”。此时教师可以应用微视频将文本中所描述的内容进行直观展现,通过对图片和背景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对学生视觉产生强烈刺激,还能够使其听觉得到享受,运用情来助读,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透彻的理解教学内容,真实领略文本所刻画的自然美以及人文美。在对学生学习盲点进行有效弥补的同时,提升其知识储备的丰富性,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3.5 注重师生交流

  语文是一门具备较强综合性的学科,同时还具备相应的开放性,所以在面对相同问题时,因为对问题进行理解的角度不同,所获得的答案也就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以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使其想象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还需要做到紧随时代潮流,有效变革自身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更好的参与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植物妈妈都有怎样的办法,这个办法的好处是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视频,以对相关答案进行找寻。而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回答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与内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自身的想象、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显著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保驾护航。好的问题具有目的性、有层次、与学生有关联特点,所以对提问打磨就就是设计措辞。蒋军晶教授在讲《鲁宾逊漂流记》时在赵镜中教授指导下有意地增加了一些词,例如“证明”是提醒学生要回到文本中找到相关的线索和依据。“角度”暗示学生既然有这个角度也会有另外的角度,他发现加了这些之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品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例如让我们来比较这两个地图这个问题多了比较关键词,明显比让我们看的两幅地图的多。这在低学段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例如在《大象的耳朵》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家”指的是谁?“我”指的是谁?这句话在文中的指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养成了解并区分概念,廓清了问题的边界,思维力得到了锻炼。3.要以学生的年龄年级经验和文化背景的相适应。在阅读《艾滋病小斗士》这篇经典作品的时候,重点在感受恩科西钢铁般的意志。联想生活经历,学生可能都会存在身体受伤或打针的经历,感受过治疗的过程中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感觉。而恩科西的年纪和同学们一般大,却需要每日与病魔进行对抗,身体所遭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自己之前生病的感受,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践联系起来,构建起科学的实践教育体系,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课文,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得到不断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更加的深入。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把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积极地去探索更多的教育技术使用方法,更好地为具体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市佐盖多玛乡中心小学)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