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语文 智慧教学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智慧教学,语文,看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0-18 20:48
当今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需要一人多才,一人多专的全面型人才。所以孩子学习的种类和任务相对来说是比较重的,为了适应社会的要求,学校的教育也在追求全方位细致地教学手段,教给孩子的东西也是越来越多,那么怎样在不大大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的基础上,能够学好语文呢?下面就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1 不打无准备的仗,凡事做好充分的准备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教学准备。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直接执行者、引导者和组织者,课堂节奏的有效推进很大层面上是教师在掌握着。为了让课堂不浪费一分一秒,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备工作,备教材和备学生。在教学一篇课文之前, 你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这一个年段的教学目标,做好这篇文章的解剖工作,例如:文章的文脉,文章的生字词重难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解析,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提炼,文章的写作手法的体现……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都要关注,都要去理清楚,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的储备量。有了充分的课前对文本的细致揣摩,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会高效顺畅很多,面对课堂的问题也能从容应对了。在备好教材的同时,老师要备好学生,《新课程》提出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和知识的主要阵地,在课前准备工作中,我们要备学生,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揣摩大部门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点在哪?老师要熟知班级学生的不同构造,在面对这篇文章上,不同类学生在不同方面会存在哪些问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就能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不会出现把懂的一直在反复浪费时间讲,不懂的内容还是没有讲透彻40分钟下来孩子还是没有得到成长。譬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因为我也没有真正的眼见为实,所以上课前我是收集了很多的视频,以及一些专业的科学类文章进行看的。课堂上孩子上台演练爬山虎的脚往上爬的过程,我发现孩子们都是有错误的,他们都把语文“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理解成为了像壁虎一样往前爬,其实不是这样的,爬山虎是在不断的长出脚,之前的脚长大后会巴住墙,把嫩茎往上拉一把,然后下面继续长出脚,以此类推不断地往高处爬,如果老师不在课前去查询资料,也许此刻也会和孩子们出现同样的知识性错误,而且往往这些小众化知识会跟随孩子一生,我们要尊重知识的准确性。
2 教师教学要有“类课文”意识,有的放矢
1)“准确”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怎样让我们的40分钟或者一学期的教学能够让孩子识得该有的语文本领和语文素养呢,那还是要讲究高效?每个知识点扎扎实实的教学,不能要的太多,要讲究“少而精”。我们的教学大纲把每个学年段的总目标和学年目标都呈现的很清楚,教师要根据你所教年段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能单纯的凭着自己的想法进行跳跃式教学,也不能同一个能力目标一直大面积的去重复,目前我们一线语文教学中最多的就是出现“拔高”现象,譬如:三年级的课文只要求“学习分析自然段,归纳主要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词成段的。”四年级才有“初步了解段与段、段与篇的关系,学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的教学要求。五年级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孩子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缩写故事。”如果教师一味的在往前赶,但是忽略了教学的根基,譬如:一、二年级的语句训练、三年级的连句成段都训练的不到位,这些跟基的不牢固就导致上面一层的知识也是掌握的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
2)“集中”教学。每篇文章都是以完整的课文形式呈现的,但不是说课文中所有的知识点都是要去训练到位,教师在一节课中,没有必要教学课文中所有的语言现象,只能根据既定的能力训练目标,在课文中精心选择一个训练点去扎实训练。譬如: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这个单元有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会提问,第五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已经担负了针对部分课文内容和全文内容提问的教学目标,第六课《蝙蝠和雷达》已经担负了提问的角度:内容,写法,启示三方面提问,那么第7课《呼风唤雨的世纪》应该放手孩子去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要让孩子说清楚你是从哪个角度去提问的,这样就做到了学知识用知识的教学目标,但是第7课对于提问有新的教学要求,你提出的问题是否对理解文章内容有帮助?所以当孩子在提问:什么是程控电话?我们就要好好抓住这个问题进行教学,让孩子知道这个问题只是一个拓展性的课外知识点,对理解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作用,同时教会了孩子我们提问题的有效性要求。
3)“类文”教学。每一学年的语文教材都是分单元的,其实好多单元都是一种类型的文章,“写景类”文章、“写人类”文章、“记事类”文章、“科学类”文章……文章的文体是一样的,那么存在很多文本的结构、内容和语言训练点都是有雷同点的现象,那么教学时在训练一个点的时候可以把这类文章里的相似点一起拿出来讲解,那么也就做到了类的意识。譬如:在教学部编版四下第四单元动物篇时,单元要素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情感的。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第一篇老舍先生的《猫》用明贬实褒的写作手法处处感受到了猫的特点以及对猫的喜爱之情:把捣乱的爪印比作梅花,比喻修辞手法体现喜爱。猫的性格古怪,一系列冲突的性格特征(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一声不出、勇猛、胆小、调皮),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抓住了猫的动作、神态……把猫的性格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喜爱之情。这篇文章精讲的基础上,老舍的《母鸡》、丰子恺《白鹅》孩子们也同样通过抓住作者眼中的动物的特征,感受背后的爱之情。做到教学一篇,自学两篇的效果。或者在备这一个单元课文的时候,老师面对同一题材的文章,可以分配任务,这篇文章训练哪个语文素养,那篇文章训练哪个语文素养,分散知识点是为了更有效的获得知识,然后每个点都训练到位。譬如:部编版四上第五单元的教学要求: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这个单元总共两篇课文,《麻雀》是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来阐述一件事情的,在这过程中加入了很多的细节描写,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丰富了文章的内涵。《爬天都峰》就是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顶后的顺序进行描写的,两篇文章承担的总教学目标是一样的,来欣赏作者如何写清楚一件事,但是两篇文章的侧重点又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教学时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阶梯性的,各司其职的抓重点。
4)“全学科”教学。每个人都是一个综合体,孩子也是,虽然我们的课都已经是分门别类了,不同的课程有各个领域专业的老师进行教学, 试想如果我们把集合不同的学科力量,调动不同的学科资源,是不是能把一次教育的效果达到最大呢。我就这样试验了一次,上了一次综合性课,因为考虑到外国作家叶赛宁的《白桦》这篇课文教学比较枯燥,困难,所以我们选择了以语文课《白桦》为基地,调动综合实践丁老师,一个月时间内利用综合实践课带领孩子去观察校园里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段,不同心情下看到的校园树木。调动美术老师利用美术课,带领孩子外出写生你想要描写的那棵树。调动科学老师普及各种树的特征。调动数学老师带领孩子去量一量树的周长和高度。最后我们回归语文课,结合视频图片欣赏《白桦》,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先整体再局部,抓住不同的意境展示白桦的美。15分钟欣赏完白桦,我们进入课堂的高潮,孩子结合前期各学科老师的教学,参照语文课堂叶赛宁的写作手法,都能完成一篇属于自己眼中的植物诗歌,最后我们进行了全校性的展示,获得了全校师生的搞个评价,孩子也很有成就感,1+1>2,全学科融合是智慧教学,孩子也能智慧成长。
3 精选练习,有效练习
传统的语文作业都是反复地抄写,反复地背诵,其实是一件很低效的语文教学活动,现在社会对人的要求,以及高考的整改方向,都决定了,我们不能再一味的机械抄、抄、抄了,我们要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内让孩子获得的更多,所以教师在选择作业内容和量的时候也要有方法和智慧。(1)基础性的知识不能丢,把最终要求告诉学生,然后孩子按照自己的情况去背诵或者抄写他自己容易错的字词。譬如:课文的生字词,如果保证默写都控制在错1个以内的孩子,每天回家免抄写词语,直接默写一遍就行了。(2)针对性作业。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他们的弱势项目,课外阅读短文差,那就一周练习一篇,或者一周大家一起来赏析一篇文章。(3)增加实践性作业,让孩子去把课堂的故事画成图画,让孩子继续续写课文,让孩子由这篇课文去深入研究该课文背景或者人物的资料。只有因材施教,面向社会的教学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譬如:教学完观察单元后,我们布置孩子回家种植植物,大蒜,豆苗……并且让孩子写观察日记,最后让孩子模仿陶行知爷爷的方法来写一篇观察类作文。通过自己动手,调动自己的五官去感知从而用文字来展示自己的体验。再譬如部编版四下第三单元诗歌单元对于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叶赛宁的《白桦》,外国诗人的语言表达和中国诗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雪绣的花边潇洒,朦胧的寂静……诗歌本身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课前老师收集了丰富的素材,视频,图片让孩子去感受那份意境,而不是一味的去枯燥无味的讲解。(4)开展多样化作业, 譬如现在是直播时代,孩子家长都多多少少的被网络深深吸引着,我时常在抖音看到家长和学生,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思考了一些投其所好的作业,成语配音作业,寓言故事演一演作业,古诗新唱的作业……某种程度大大的满足了孩子想要探索网络世界的欲望,同时也让孩子巩固了语文知识点,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不在一味枯燥乏味了,一举两得的做法,新时代教师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步伐,才不会跟孩子产生很深的代沟。
4 多维评价,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多元,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孩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由此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评价的内容要全方面。我们不能紧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来看,唯学习成绩而论,我们更要关注孩子在这学习的道路上人生态度的培养,世界观的培养,价值观的培养,纵观成人世界,有些人空有高的学历,而是在为人处事上却是处处碰壁,在团队中发挥不了自己应有的价值。十个手指必有长短,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都能以学习成绩称霸,我们更多的是面对的平凡的一群孩子,我们要传递给孩子正能量的教育,平凡但不代表可有可无,正是有我们这么多平平凡凡的人在平平凡凡的努力,才能促进社会大大的进步。每学期我们对孩子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都会进行评价,为了扩大孩子的阅读量,我们班级会有个性阅读+共读书目两方面组成,当读完一本书后,孩子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行展示,有的孩子是思维导图,有的孩子是画画,有的孩子是书写阅读感想,更有孩子进行故事的创编……不同的孩子有足够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展示,充分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差异。
2)评价的方法多样化。小学阶段,我们要严格控制一张试卷定乾坤的方式,孩子语文素养的能力我们要多种方式去衡量,譬如:我们会组织成语和古诗接龙比赛检查孩子的课外积累。我们会通过举行朗读比赛,选拔一些口才好的孩子。我们会通过综合实践种植课程培养选拔种植小能手……
3)评价要有连续传承性。一学期对这个孩子的评价我们要横向和纵向去观察,也许孩子在团体中他暂时是落后的,但是纵观她自身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那么这样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给予鼓励,给予更大的表扬。俗话说“一百次一分的赞美远比一次一百分的赞美效果好得多。”
4)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在小学阶段,我们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有的孩子天资比较聪明,但是平时总是吊儿郎当,只是在临考前狠狠努力了一把,最终出来的成绩可能也是很不错的,那么这样的孩子你说值得表扬吗?显而易见,这样的孩子是缺少态度,缺少过程的,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走不远的,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就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我们要把目光放在那些也许结果不如以上的学生,但是过程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我们要给予大大的认可,过程重于结果。
5)评价不用总那么刻意。作为老师,时时处处都可以给予孩子评价,譬如上课动脑子思考问题了,我们面对面的一次笑容就是评价。课间发现孩子做了一件好事了,我们一个大拇指就是评价。当孩子碰到碰壁了,我们一个拥抱也是评价,评价不需要这么刻意,但可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5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俗话说“爱屋及乌”,让孩子爱上你,才会追随你。小学阶段的孩子还是大家口中认为比较容易哄骗的年龄阶段,作为小学老师你首先要学会蹲下来,缩小和孩子之间的身高差,和孩子平起平坐,学会平等的交流,倾听孩子的儿童语言,倾听儿童化的思维,不能一直以成人的眼光和角度去看待孩子。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让自己的课堂别具风采,吸引孩子的眼球,花香自蝶来,教师要不断地充实、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用自己广博的知识去征服学生,使学生心悦诚服,产生浓厚学习兴趣,教师不仅在教学内容、思维方法上影响学生,而且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尊重、信任学生,学生只有得到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放下内心的戒备,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积极参与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来。心中有孩子的老师才能玩转教学,才能盘活教学。
“教师不应该去寻找合适教育的孩子,而是要去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我们必须明白怎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孩子的,这就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学习主体地位,从孩子的视角展开语文教学,帮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内有效地学习,拾得更多,收获更多,成长更多。教师要试着把学习的权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飞龙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