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靠手的技能和使用简单工具对各种材料进行加工的一种造型操作活动。因为手工活动的游戏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手工制作活动是非常深受幼儿喜欢的一项活动。在手工活动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耐心细致,有序的习惯都会得到锻炼与培养。农村幼儿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以其勃勃生机存在于他们的周围,是孩子们的欢乐之源。作为农村的幼儿教师,我们应该尽力去挖掘大自然所赋予的优势,走向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给农村孩子提供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来提升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
1 利用自然资源材料,激发幼儿对事物的探索欲望与兴趣
爱因基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玩好动、拆拆拼拼喜欢新生事物是幼儿的天性。孩子们对同一种物品的专注时间很短,可以说他们时刻在搜寻不同的东西,在孩子眼里,永远是没玩过的东西最有吸引力,一成不变的手工材料绝对不会引起幼儿强烈的创作兴趣。教师要站在教育的角度,去把握幼儿的兴趣,需求中所蕴含的,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及可以开发的教育生长点,为幼儿创设适宜的活动空间。
在学习手工制作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收集一些材料,孩子带来了石头、稻草、树叶、鸡蛋、羽毛、废纸、泡沫、弹珠等,丰富的材料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当我出示这些材料让幼儿猜测时,幼儿各个举手积极,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与判断,并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得到证实。孩子们一遍一遍的尝试,一遍一遍的操作,当遇到羽毛时,他们发现了两种不一样的结果,一个是浮的一个是沉的。当孩子发现这一现象时,感到特别的惊讶,并把结果告诉了我,问我为什么?我在小结的时候把问题抛了孩子,让孩子说说羽毛沉浮的过程,并让幼儿再次进行了尝试。得出的结论:刚放进去的羽毛是浮在水上的,等水全部浸透羽毛时,羽毛是下沉的。在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不仅体现对物体沉浮的浓厚兴趣,而且还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
2 利用自然资源材料,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
教师要认识到物质环境的改造应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因此,教师要和幼儿一起设计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收集各种自然物和无毒的废旧物品,布置教育环境,如稻草、竹子、芦苇、树枝、野草、泥巴、稻穗等。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蕴藏在大自然中的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坚持“变废为宝”、 “贴近生活”、“因地制宜”的原则,创设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的自主学习环境。
3 利用自然资源材料,辅助课堂教学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这本活教材,开着丰富的教学活动,例如在科学《秋天的树》这一活动中,我们带孩子走进大自然,让幼儿观察常见的树,我们利用孩子的天性,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从而加深孩子对树的认识,了解我们身边常见树的特征。这也让幼儿在平时多了一个观察周围事物特征的习惯。美术活动《美丽的花朵》,带幼儿进走花园,观察花瓣颜色及花朵、花茎、花蕊、花叶的特点,感受花的美丽。让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知道画花的步骤,丰富了对花的认识同时又掌握了绘画的技能。
4 利用自然资源材料,丰富幼儿手工操作内容
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伴侣,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绳、球、圈(竹圈、柳条圈等)、棍(秸秆、木棍)、沙包等是常见器材,我们还把农村的废旧物,洗净消毒后,稍加修饰做成农村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如引导幼儿用麦秆当游戏棒、吹泡泡、做哨子、编辫子、拼贴图案等,带领幼儿用稻草编辫子、搓绳子、做稻草人或玩跳绳、跨跳、抓尾巴,学习用稻草来编围幔等游戏;用丝瓜瓤做梅花鹿,用高粱秆、玉米秆做眼镜、猫头鹰,用狗尾草穗编织各种动物头型,用花生、南瓜籽等进行各种人物造型等。再如将大纸箱制成了活动汽车、坦克,小纸盒加工成了纸盒积木,厚纸板做成了开发智力的插接玩具等。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幼儿节俭的朴素意识,又可以以器材为媒介,引导幼儿大胆、主动创造。
幼儿对自己制作的体育器材特别感兴趣,活动中玩的兴趣也很浓厚。在我们幼儿园里到处可见孩子自己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制作的体育器材,如用报纸制作的毽子、飞机、报纸球,沙包、树桩等等。这些体育器材既丰富了体育玩具,又丰富了户外活动,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操作是一种主动性、独立性很强的活动,它需要孩子用脑子去思考、去创新。它不仅促进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其他能力的提高。因此操作能力的发展能大大提高孩子全面发展能力。在农村材料缺乏的情况下,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就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游戏活动材料。为幼儿创设主动学习的物质环境,有效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