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提升的策略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幼儿园,教育,策略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1-11-26 13:51
引言:教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科学开展育儿活动的主要用模式之一,更是教育改革新常态下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文章简单介绍了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开展现状,从幼儿自身、环境材料、教师干预几个方面,论述了影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因素,据此提出了几点提升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并对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方案进行了规划设计,希望为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20世纪70年代,区域游戏由美国教育界传入我国教育界,其关注活动主体体验性、参与性与互动性的特点,为个体差异化下幼儿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获得了教育界众多学者的认可。而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通过科学开展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可以在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同时,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但是,通过对当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可知,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存在开展效率不高的情况,甚至偏离了活动开展初衷。因此,探究提升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非常必要。
1 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概述
教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内幼儿自主活动主要用形式,特指结合幼儿发展需求,遵循主题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多种类型教育资源,以集体、分组、个别相结合的活动方式,进行立体化育人环境创设,满足幼儿探索发现、合作交往、自主选择需求。其包括自选活动、分组活动、集体活动、联合活动、主题活动几种类型。其中自选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首选组织形式,强调让幼儿自主选择主题、玩伴、玩具、动作、语言,自由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蕴含的教育性较为隐蔽,具体体现在幼儿遵守区域规则、操作有效材料、同伴交往等方面。比如,通过角色游戏区,可以帮助幼儿学习社会性行为;而在结构游戏区,则可以促进幼儿手部动作、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并初步培养幼儿手脑并用能力。
2 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现状
在当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指导方法单调缺乏变通、过分追求活动的“花哨”、创设情境无畏等待占时长等情况,导致区域活动效率不高,对整体活动开展质量也造成了干扰。比如,在指导过程中,教师频繁应用“这样的排列整齐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等简单直接的语言,损耗时间较长,且无法达到理想的引导效果;再如,在“数学朋友7”数学教育区域活动中,教师设置了“乘火车去姥姥家”的情境,要求幼儿根据车票上的实物进入相应车厢,以期帮助幼儿完成点数练习,但是游戏情境中没有考虑幼儿兴趣倾向,某一车厢幼儿清点时其他车厢幼儿需要等待较长时间,导致整体活动浮于表面,效率不高。
3 影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因素
3.1 幼儿自身
幼儿自身与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具有显著相关性。比如,探索欲望强烈的幼儿会基于自身认知需要主动参与区域活动,同伴交往与语言表达需要旺盛的幼儿也会主动配合区域活动中教师要求,而已有经验丰富的幼儿则会陷入局限单一认知,干扰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除此之外,幼儿同伴关系也对教育区域活动的有效性产生了一定影响。
3.2 环境材料
环境材料对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有效性具有显著影响。只有幼儿园为幼儿创造开展区域活动的环境并提供便于幼儿拿取、放置的工具材料,同时及时进行材料、环境更新,才可以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活动。反之,若教育区域活动内缺乏适宜环境、材料工具,则幼儿会缺乏参与兴趣,甚至产生抵抗、应付心理。
3.3 教师干预
教师干预是幼儿园教育活动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教师以同伴身份与幼儿沟通、互动,可以营造一个让幼儿感觉信任、舒适的氛围,在加深幼儿对区域活动领域认知的同时,丰富幼儿与成人交往经验,为后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开展提供依据。特别是在活动中人数较少时,教师的干预,可以给予幼儿良好示范,吸引幼儿模仿学习,促进活动目标实现。
4 提升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4.1 关注个体
由《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可知,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是幼儿教育的核心方针,也是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关键。因此,幼儿教师应在全面、精准了解、把控幼儿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同时,摒弃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幼儿的方式,而是给予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中表现的个别差异充分尊重,并选择适宜的引导、适度的支持方法,帮助每一名幼儿均可以依据自身的速度、方式走向更高水平。比如,在《飓风战魂》动画片带动下,“陀螺”作为衍生的动漫产品风靡全班,在建构区域活动中,心灵手巧的学生B利用颗粒积木交叉成“X”形并在上方、下方分别插入两颗积木作为把手、旋转点的方式完成了一个陀螺制作,在B的带动下其他幼儿开始制作不同外形的陀螺。此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一些颗粒积木摆放在建构区角落。而在颗粒积木投放初期,只有部分性格非常活泼的幼儿使用了角落里的颗粒积木,其他幼儿仍然选择从柜子里拿取积木。基于此,教师可以简单在档案中记录幼儿的表现并初步分析其性格特点,同时将颗粒积木由区域角落拿出放置在区域角落外,吸引更多的幼儿参与,并为幼儿与朋友“对战”提供环境。在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拍摄照片的形式,将平时胆小害羞的幼儿的作品展示到墙上,帮助相应幼儿树立自信。而对于平时表现任性自我的幼儿,则可以组织其参与以班级为单位的“陀螺大赛”规则制定过程中,促使其可以服从竞赛规则。
此外,作为教育区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与参与者,教师应将“帮助区域活动真正适应、满足幼儿发展需要”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以活动伙伴的态度热情参与,或者以指导者的态度理性指导,及时了解幼儿的长度、不足,为其参与区域活动提出建议。比如,对于部分性情急躁的幼儿,可以建议其在操作区参与“喂小鸟吃饭”活动,练习用筷子夹小豆子,在反复练习过程中,形成自我行为控制意识及习惯。
4.2 创设环境
基于环境材料对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影响,幼儿园应以区域环境布局的安全性、合理性、巧妙性为核心,落实数量合理、空间合理、内容合理的原则,进行区域提示性材料的设置。比如,针对自我约束能力弱、识字量少、理解能力差的幼儿,幼儿园应增加进区规则、图示模板、步骤图的设置,以便及时提示幼儿正确使用环节材料、工具。区域规划可以选择“两名幼儿手拉手图画”,表明区域内仅可有两名幼儿进入,发挥提醒与约束功效;图示模板则可以选择与区域主题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如建构区的物品搭建方法、美工区的物品折叠步骤、户外表演区的独立音响空间等,发挥示范与激发灵感功效。幼儿园应尽可能开发幼儿作品展示空间,利用隔断、吊饰、窗台、墙面等空间,进行幼儿劳动成果展示,提高幼儿活动参与体验感,激发幼儿交流分享兴趣,为类似教育区域活动高效率开展提供依据。
在环境创设后,幼儿园应贯彻多样、安全、可操作的方针,进行多且精的材料工具投放,并发动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半成品材料收集,规避材料工具种类单一、材料无法使用、数量短缺等问题。比如,在表演区可以投放三角铁、鼓、摇铃、铜锣、响板等打击乐器;再如,在建构区可以投放立体三角形积木、正方形积木、长方形积木、圆柱形积木等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积木。对于“娃娃家”,则可以投放收纳盒、杯盘玩具、儿童安全螺丝刀与钳子等工具,为幼儿自主探索提供充足支持。
4.3 加强引导
基于自身干预对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有效性的影响,教师应明确自身的重要价值,根据幼儿个性需求,采取封闭式问题提示幼儿,在吸引幼儿关注后,利用开放式提问提出建议,将幼儿带入自己擅长的区域进行活动,同时给予幼儿进一步的指导,促使幼儿在小范围群体中获得良好体验,为幼儿区域活动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比如,在某天下午离园之前,多数幼儿情绪高涨地在区域内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而A则在班级内默默发呆,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A你怎么什么活动都没参加啊?在A沉默以对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A在班级内认识汉字最多的特点,提出建议:A,我们一起来讲故事好吗?在获得A的许可后,教师可以和其共同进入阅读区选择一本书。在A确定阅读的绘本名称后,教师可以再次进行引导性询问:这个是什么故事啊?我们要讲这个故事吗?在获得同意意见后,教师可以邀请A率先阅读文字,并及时表扬,同时鼓励其提高分贝,在其遇到陌生的字时,教师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汉字发音的教授,并询问包含A在内的其他围观幼儿相关词语的含义。而在没有获得A的反馈时,教师应避免再次打扰,而是在A讲完后集中讲解。
5 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方案
在明确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影响因素及有效解决策略的基础上,幼儿教师可以根据各区域特征,从活动目标、材料投放、指示引导几个方面,进行教育区域活动有效开展方案的规划。具体如下:
5.1表演区
表演区的活动目标为激发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自身想法、思想的意识,指导幼儿开展规律的动作,促使幼儿可以利用动作+声音自由表达自身感受,奠定幼儿审美素养提升基础。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头饰、道具以及音乐,同时创编活动背景,如小鸭舞、小鱼游、小孔雀舞等。在材料投放完毕后,教师可以为幼儿初步解析表演区每一种道具的正确使用方法,促使幼儿可以根据自身表演需要进行表演道具的正确选择。
5.2探索区
探索区活动目标为幼儿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勇敢探索生活中的事物奥秘,并踊跃参与探索活动,对区域活动中的乐趣具有真实体悟。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选择投放平衡天平、小号保鲜袋、食盐、塑料瓶等。在材料投放完毕后,教师可以为幼儿初步解析探索区的游戏规则、注意事项。在幼儿基本了解后,鼓励其由简单的游戏着手,开展探索活动,并引导其记忆探索步骤。对于探索速度较快的幼儿,可以引导其与其他幼儿共同完成另一种探索活动。
5.3数学角
数学角是教育价值较为突出的区域,区域活动目标为激发幼儿对数字与符号的学习意识,初步培养幼儿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幼儿给数字熟练配对能力。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选择投放自制硬纸板、数字牌、扑克牌等。在材料投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序列排布,奠定幼儿智力发展基础。进而随机抽取一张扑克牌(或数字牌),将其盖住后,将剩余的扑克牌逐一发放给参与区域活动的幼儿,组织幼儿整理自己手中的牌,逐一展示。若展示的两张牌大小相同,则抽出,反之则拆入牌内,最终将最后一张牌与盖住的牌对比,两者不相同则获胜。通过竞赛性质的数字活动,提高幼儿参与积极性,加深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印象。
5.4娃娃家
娃娃家为典型的角色游戏区,区域活动目标为激发幼儿与同伴共同开展游戏的意识,促使幼儿学会等待、分享,并初步体验到与同伴或者与教师共同游戏的乐趣,同时要求幼儿对日常生活中基本社会行动规则产生初步认知,并激发幼儿规则遵循意识。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选择煤气灶模型、娃娃、娃娃衣服、奶瓶、抹布、围裙、微型锅铲等工具。在材料投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共同认识区域常见生活用品,以共同探讨的方式,加深幼儿对区域用品使用方法、规则的认识。进而引入同伴协作法,鼓励幼儿使用“妈妈”、“爸爸”等游戏用语与同伴共同参与游戏活动。
5.5美工区
美工区活动目标为幼儿可以尝试利用日常生活中可见或不可见材料创作漂亮手工作品,激发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意识。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选择蜡笔、水彩、小汽车、手工折纸、皱纹纸、手指画、萝卜印章画、棉签等材料。在材料投放完毕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渗透“生活中任何物品均可称为绘画工具”这一意识,鼓励幼儿自由选择绘画工具或者其他材料创造自己的作品。
5.6自然角
自然角活动目标是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习惯,促使幼儿可以根据季节变化选择适宜的养殖内容,帮助幼儿认识常见动植物等。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选择乡土植物的种子、水果蔬菜核或者乌龟、小鱼等小动物。在材料投放完毕后,教师应从激发幼儿劳动兴趣着手,将制作的作品陈列在公共区,或者张贴作品图片。进而将水壶、小铲子等“劳动工具”投放到自然角,为自然角的动植物制定“劳动表格”,要求幼儿根据劳动表格轮流浇水或松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并促使幼儿在参与劳动过程中认识更多的动物或植物。
5.7语言区
语言区的活动目标为激发幼儿与同伴信息交互意识,促使幼儿根据图片内容自由表达,并可以勇敢参与展示活动。在材料投放时,教师可以选择纸杯制作的电话机、毛线团、废旧电话机、图片。在材料投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开辟幼儿自由表述空间,激发幼儿“自己讲”的意识。并组织幼儿开展分角色讲故事或分角色表演故事活动,促使幼儿语言能力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6 总结
综上所述,幼儿园是幼儿启蒙教育活动的关键主体,肩负着指导幼儿学习生活技能、提升交际能力、掌握基础生活常识与协作互助技巧的重任。教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完成上述任务的主要用工具之一,受环境材料、教师干预、幼儿自身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当前幼儿园教育区域活动实效性不高的现状,幼儿园应根据幼儿个体需求差异,创设不同的教育区域活动。同时更新场景材料,结合更新后的场景材料特点,积极引导干预,帮助幼儿触达教育区域活动内核,实现教育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街道海尚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