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遗产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历史建筑保护研究,触角,共建性
  • 发布时间:2022-03-03 15:12

  文章以《外国建筑史》的纵向时间线为拓展、横向知识线为连接,融合《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教学内容,延伸源于“历史的深处、时间的奇点、艺术的源点”的历史教学的三个触角,构建“让历史走向未来”的课程共建性教学体系,培育学生多种建筑历史学习能力,促进建筑原创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1历史的深处

  历史留给现在很多遗产,绵延在生活、制度、文化、思想、艺术等诸多层面,建筑创作中尤为如是:金字塔是人献给“完美”神的礼赞,用“崇拜”通向永生,建筑承载“生”的光芒;当晨曦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雅典娜神像,帕提农神庙构筑着对“人化的神”的崇敬及赞美,古希腊是人与神对话中颂扬人文主义的古典时代;当哥特教堂高耸于天地之间,它是市民献给城市的赞美诗,高度不仅是再现通向天空的“巴别塔”①的奇迹,更是人们歌颂城市、现实、生活的精神丰碑;当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拉开文艺复兴的序幕,于佛罗伦萨苍穹下俯瞰托斯卡纳的繁华盛世,这座建筑即将开启的古典复兴,将人文主义思潮推向高峰;当“五位建筑大师”②领衔的现代主义,在狂飙、理性、探索、抽象、美学等中寻找突破和革新时,探索及开拓的历程中,遗留下他们诸多的遗产;当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试图用图解“谋杀”城市,曼弗雷多·塔夫里(Manfredo Tafuri)深奥且晦涩的关乎时代、艺术、文学、哲学的诸多理解的建构,引发了学科之外的触动;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的“强调了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应运用‘时间’-空间观念去观察全部建筑历史”,似乎找到了打开历史之门、解释人类营造物奇伟的历史之匙;而在中、西文明中自如掌控的贝聿铭,从几何、民族、文脉、政治、经济等诸多语境中汲取营养,他的建筑已是文明的构成;同时期的路易斯·康(Louis I.Kahn)将古典建筑的纪念性融入宗教原型、哲学思考以及几何象征等,推动建筑走向结构理性主义的深处……

  历史如同褶皱,当我们仅掀开一角,呈现出的却是彼此相连、复杂且互联的众多图景,我们可以一窥建筑历史的深邃,在人类的文明和智慧之间纵览美的创造,通过遗留下来的诸多遗产,看到历史给予的回答和示范,这就是建筑历史给与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和建构,也是建筑学本科64学时的《外国建筑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所在。建筑历史课程教学如同搭建起一只伸向历史深处的触角,带学生回归到原点、纵览沿革、描画人物、解读作品,在纵向的时间线索中搭建横向的专题和重难点的拓展,形成建筑创造能力的培育。这只伸向历史深处的触角,随时间的发展向现实延伸,并能透过现实,延伸至未来,而历史的遗产正是时间深处的解答和时间远处的启示。《外国建筑史》交给本科同学的是入门、引领和纵览,在历史的复杂性中掀开一处处褶皱,在庞大的遗产中,挖掘一处处规律和缘故。这种认知、审美、思辨和创作能力的培育,历史的深处所给与我们的是通向未来的能力构建。

  2时间的奇点

  建筑历史在时间的发展中有很多“奇点”③,古希腊人文主义光辉泽被和塑造后世的西方文明;当深埋于古罗废墟中的那些典籍和艺术作品,被文艺复兴的建筑师再度发觉;当法国古典主义以古罗马时期的古典复兴所创造的建筑范式为典范,构筑自身的风格和样式;当近代人文主义的再度复兴,新生的社会阶层以其筑成自身权利话语,构成近代建筑的三种思潮;当时空的线索再度拉近,中国与西方近代的那场剧烈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碰撞中,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群体,以“觉醒的现代性”④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不断发问、发力,在西方与中国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诸多矛盾和困境之下,创造着中国现代性的建筑开端。他(她)们的建筑有着民族情怀的宏大和厚重,也有着现代主义的“在地”求索,更有虞炳烈⑤般在历史动荡的浪潮中的蛰伏与希冀。时间带来的不仅是发展和变革,不仅是现代性的势不可挡,更有源于时间深处的,对传统的那份坚守和绵延。

  今日,遗留下的城市、建筑的那些遗产,恰恰就是通向过去最好的桥梁。研究生课程中的《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不仅是时间洪流中的一览众山小,而是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进行跨文化研究,立足遗产审视价值,立足保护推进更新。遗产保护课程不仅是保护“美”,而是要保护时代创造性力量和艺术性等价值的内核,绵延国家、地域背后的深层文化价值。建筑历史又包含了许多的事件、人物、情感及政治等因素,使其成为多面的遗产和多阶的认知。因此历史教学的另一只触角应是吸附在时间的奇点之上,以遗产透视历史的复杂性和价值的多面性、认知的多阶性,这也正是16学时的研究生课程《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教学目标所在。伸向时间奇点的触角,通过历史的本身,让那些思潮、作品、建筑师的创作因与果与时代语境紧密融合,从过去提取遗产的多重现实价值,期待“美”的保护和再生。遗产是静态的,它需要人们在时间的感悟中一点点去发掘和慢慢理解,需要对待遗产的态度是动态的,这样的一动一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审美、认知以及遗产保护、更新的设计能力。

  3艺术的源点

  历史上的建筑师很多也都是艺术家,如文艺复兴美术三杰⑥等,他们的雕塑、画作、草图及学说甚至发明等都是历史的遗产,影响深远。它们有些陈列在博物馆、美术馆等,但有些早已成为传统和范式融入后代建筑师的创作准则和设计方法中,绵延至今,激发身后的建筑师挑战传统或尊重传统的不同态度准则和行为模式,也促成艺术领域的一次次反诘: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在光与影中创造经典;莫奈(Claude Monet)、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等在形与色中描摹“印象”;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保尔·克利(Paul Klee)在“青骑士”(Blaue Relter)中创造表现主义的理性与感性;达利、毕加索以及泼洒的波洛克以及艺术家与收藏家所创造的古根海姆的收藏,谱写“远见者的艺术变革”⑦,当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数字艺术走向大众……艺术表征现代性的势不可挡,及其与传统告别的姿态,这些都构成《外国建筑史》课程的外围语境和环境因素,也构成了《历史建筑保护研究》课程的深层价值。如果我们将艺术视为“美”最直接的范式,而建筑师、建筑作品也同样在表达创作之美,城市建筑的遗产同样在表征时代之美。

  建筑历史教学的第三只触角应伸向艺术的源点,更趋向于创作深层和知识素养。这种源点的求索,就要解释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思潮的萌动。艺术初始表达从对神性的崇拜到对人性的颂扬,历经人文主义思潮、法国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复古思潮、折中主义、古典复兴、新艺术运动、未来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在跌宕起伏的发展中,在否定与肯定、建设与颠覆的过程中,建构自身的语言、样态、符号、型态等,这些思潮是对宇宙的认知、自然的解码、社会的阐释、文化的变迁的表征和表意,他们编织出艺术图景背后的深层理念,构成传统的思想史和观念史、文化史等,滋养、开拓以及孕育走向未来的建筑史。

  思潮如同种子,从历史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从历史的作品中寻找方法,从历史的建筑师群体中寻找火花,启蒙、点亮、启迪身后的世界。在《外国建筑史》中这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也是繁杂现象背后引导学生建立自身建筑观、自身创作理念的核心。这部分的教学更趋于《外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纵向延承和横向连接,保护的不仅仅是物化的外观和美的样态、艺术的价值,更是透过历史建筑背后看到的深层思想,之于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方时空以及那座城市及城市、村落中的群体、个体的生存样态以及情感认同。不断翻涌的时代的浪潮和不断涤荡变迁的思潮萌动,创造了建筑学之于历史的意义和美学的内涵,伸向艺术源点的那根触角正是最深层思辨能力的培育。

  结语

  建筑的历史教学是对“美”的创作求索和理论阐释。《外国建筑史》本科教学以现实发展为基点,阐释过去的建筑历史、前瞻未来的建筑态势;以纵向时间线索和横向知识点编织课程体系,全面了解建筑的发展规律,建立对外国建筑史的全景式理解和多维度认知。其搭建了纵向的时间线和横向的知识线。《历史建筑保护研究》的研究生教学中,基于历史建筑的三重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技术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建筑的全景式理解和多维度认知;从遗产保护的三个要素,根植的背景、感知的主体和遗产的实体,评析中国、西方大量遗产保护案例,从人文性引导、知识性讲解以及理论性提炼等多元教学方法、多重教学视角,理解遗产保护理论和保护方法等内容。其是建筑历史纵向时间线的延生、横向知识线的拓展。历史深处的触角,培养本科学生理解与认知的能力、研究生对建筑遗产的认识与考据能力;时间奇点的触角,培育本科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研究生对建筑遗产的鉴赏与评析能力;艺术源点的触角,培育本科学生审美与思辨能力、研究生对建筑遗产修缮与更新的能力。

  建筑的历史,是人与自然、社会、家庭的生存、生产、生活的空间性的建构、艺术性的创造、伦理性的关怀以及社会性的表征。历史的遗产是物化的遗迹、思想的承载和艺术的遗存。《外国建筑史》与《历史建筑保护研究》正是通过纵向、横向维度的搭建和三条教学触角的链接、融糅形成共建性的生长体系,尝试构筑“让历史走向未来”的共建性教学体系。

  注释:

  ①巴别塔是《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故事中人们建造的塔。根据篇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此事件,为世上出现不同语言和种族提供解释。

  ②五位建筑大师分别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③奇点通常是一个在数学物件上被称为未定义的点,或当它在特别的情况下无法完序,以至于此点出现在异常的集合中。

  ④2018年夏秋,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推出研究型展览“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大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聚焦于朱彬、范文照、赵深、杨廷宝、陈植、梁思成、林徽因、童寯等中国近现代建筑奠基者,借助文献、手稿、实物、装置、视频等形式,重返历史现场,探源中国现代建筑。

  ⑤侯幼彬著《中国建筑名师丛书:虞炳烈》是中国建筑名师丛书之一。虞炳烈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建筑科里昂分校,1930年获“法国国授建筑师学位”,学业出类拔萃,曾获“最优学位奖”等20余项奖牌。

  ⑥14—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臻于成熟,其代表画家被誉为“美术三杰”(文艺复兴后三杰),他们分别是: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⑦为纪念古根海姆基金会(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成立80周年,“远见:古根海姆基金会收藏展”近期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幕,2017年2月8日开始的展览,展出了古根海姆基金会收藏的170多件艺术品,展现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艺术变革和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收藏成果。

  参考文献:

  [1]赫尔曼·凡·贝赫艾克,朱莹.傲慢与轻蔑——荷兰在制造[J].建筑师,2021(02):79-89.

  [2]朱莹,武帅航.“美育”平台整合下史论课程教学内容的互融[J].建筑与文化,2019(09):15-16.

  [3]朱莹,仵娅婷.“美育”目标拓展下史论课程教学体系的互明[J].建筑与文化,2019(09):17-19.

  [4]朱莹,屈芳竹.“美育”主线贯通下史论课程教学线索的互生[J].建筑与文化,2019(09):12-14.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