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设计策略初探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传承,校园文脉,浙江工业大学
  • 发布时间:2022-03-03 15:19

  文章结合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设计回顾,从设计理念、规划原则、建筑风貌特征及主要建筑物设计四个方面阐述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的校园规划,融合新古典风貌特色的校舍和水秀林茂的江南环境,创造出校园历史文脉传承与自然气息相辅相成的校园。

  引言

  近二十年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高校进入到了改、扩、并、转时期。高校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容,新建高校层出不穷。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如何坚守学校建设纲领、深度融入地方文化,是高校建设设计的关键。

  1项目介绍

  浙江工业大学始建于1953年,截至2014年,学校已设杭州朝晖、屏峰、之江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是教育部和浙江省共建高校、浙江省属重点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14所牵头高校、首批“卓越计划”入选高校。2016年浙江省政府和省发改委批复同意设立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2019年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更名为莫干山校区。莫干山校区占地面积约1000亩,拟建校舍面积约40万平方米,总投资27亿,可达到1万学生的办学规模。

  2设计理念:厚德载物·如水至清

  德清县地处浙江省北,属湖州市辖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全国闻名的莫干山度假区和下渚湖风景区就位于德清县。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地处下渚湖北域,基地内水系发达(水域面积约100亩),基地东侧为拟建湿地公园,环境极其优美。莫干山校区设计既要融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体现德清的历史文化,同时还要体现浙江工业大学的校训、校风,彰显学校风骨,创造时代风貌。

  浙江工业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学校的建设纲领是:“新古典、历史感、书卷气、江南味”。德清县取名于“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因此德清的地域文化和浙江工业大学的校风校训两者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所以,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的设计理念为“厚德载物,如水至清”,通过设计将新古典风貌特色的校舍与水秀林茂的江南环境融合在一起,赋予莫干山校区新的时代特征,促进浙江工业大学走向新的发展。

  3规划原则:环境优先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遵从环境优先的原则,其目的是体现场所精神,发挥景观优势,创造不同于其他校区的场所特征。

  莫干山校区地基内水系发达,如何做好水系规划是设计的核心,也是框架搭建的基础。莫干山校区场地内共有水系面积约100亩,按地方水保规划,建设用地内的水域面积不得减少,但其形态可以根据规划需要进行调整。浙江工业大学是一所与水有缘的学校,先前所建三所校区,都有河道环绕或者穿行其中,但是受各种客观条件限制,这些校区内的水系都只能维持带状,缺少宽阔的水体。如何充分利用德清校区内足够丰沛的水系资源,建立类似于水木清华的校园景观成为关键。学校一直以来都很向往,莫干山校区的建设给了我们实现这一梦想的契机。

  莫干山校区规划第一步是确定建设中心湖的概念,把现有水系进行梳理修整后,在基地中心建成一个占地约40亩的湖泊,以中心湖为核,连接各个校区出入口和周边城市景观通廊,产生德清校区的整体规划框架,并最终形成一核二轴多组团的规划结构,完美地把各功能组团和景观环境糅合到了一起。

  4建筑风貌特征:传承中创新

  浙江工业大学始建于1953年,前身为浙江衢州化工学院,上世纪80年代,学校搬迁到杭州朝晖校区,朝晖校区于此时开始陆续建设,其中主要建筑物都兴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时代制约,当时的建筑风格比较普通,并没有具体的建筑风貌。

  莫干山校区的建筑风貌在传承浙江工业大学整体建筑风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体现学校不断创新、力求发展的理念。浙江工业大学下属包括朝晖校区和屏峰校区。朝晖校区建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所以建筑较为普通,没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屏峰校区兴建于本世纪初,学校以新古典风格作为主要形象特征来体现自身的品牌形象。屏峰校区以红色作为学校的主要色彩基调,校区的一些主要建筑物,如图书馆、教学楼等,都呈现出新古典主义的印记。莫干山校区的建筑风格与学校的历史相匹配,仍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革。

  莫干山校区的建筑风格以新古典风格为主,并对建筑细节进行细化,主要建筑物应提升造型品质,与其他建筑相比有所突破。如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均摆脱了坡屋面三段式的框架,造型更加现代。建筑材料的使用也以更容易表达新古典韵味的清水砖砌筑来取代面砖,进一步增强建筑物的质感。此外,校区的色彩也采用了分层次多样化的设计布局,主材清水砖分两种色彩,分别是红色与褐红色,主楼图书行政综合大楼则采用了灰白色花岗岩,拉开主楼与其他楼宇的差距,增加层次感(图1)。

  莫干山校区的整体造型设计是历史与艺术叠加的结果,建筑物整体既保持了浙江工业大学的传统风格,又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它代表了浙江工业大学传承与创新的理念,体现了学校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5主要建筑物设计

  5.1图书行政综合楼设计

  通常,占地1000亩以上的校区单栋建筑的体量过小,不足以承担起引领校园建筑群的作用。占地1000亩以下的校区,单栋建筑基本可以体现出中心效果。莫干山校区用地正好1000亩左右,因此主楼形式的选择面临多种可能。

  根据学校使用需求,图书行政楼的总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基地的规划限高为60米。为了充分体现主楼的中心感,在高度和体量上都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经过多种方案的模拟,最终选择把主楼设计成一栋边长约80米、高度达到42米的正方形围合式高层建筑(图2)。围合式高层建筑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首先它具备了一元化的基本特征,四个立面都能取得同样的效果,足以在各个方向上引导视线;其次它的体量感和高度都较大,可以达到中心控制的效果。具体如图2所示。

  图书馆功能和效果应互相匹配,莫干山校区图书馆功能分解如下:在一层至三层设计了正圆形中央图书大厅,直径约50米,高度约20米,大厅内分三层设置阅览席,各层之间楼梯相连,书架、灯具均结合建筑墙体及座位家具一体化设计(图3)。莫干山校区图书馆的气质和效果远远超过了浙江工业大学其他校区的图书馆,充分体现出学校在教学硬件上的巨大提升。同时一些独立的阅览室分布于东、南两翼,采光效果良好,也便于分别管理,节能减排。行政用房和信息技术用房则分别位于大楼西、北区域,自成一体,与图书馆功能不产生交叉,实现了功能与形象完美结合的目标。

  5.2体育馆设计

  高校体育馆与社会体育活动相结合是当今高校设计的常态。德清县已建成县一级的体育馆,因此如果再设计2000~3000平方米的标准场馆,其使用效率比较低,维护成本也相当高,经济效益较差。同时,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已建有设施完善的3000平方米的体育馆和训练馆,重复建设只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莫干山校区体育用房以日常体育锻炼、培训为主,整体建设面积13000平方米。这样既可以满足学校的使用需求,同时也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节约成本。

  莫干山校区体育馆位于校园西南,靠近规划西入口,方便人流管理。建筑主体为一座7000平方米的篮排球馆和一座3000平方米的羽毛球馆,均为单层建筑,附房约3000平方米,设置了健身、体操、乒乓球等社会热门体育活动用房,功能明确,便于使用。同时,体育馆主要为日常训练所用,因此馆内不设空调,减少了投资和能耗。具体如图4所示。

  体育馆规划位置紧邻杭宁高速,是学校向外界展示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体育馆的功能虽然简单,但造型既要展现体育建筑的力量感和现代感,同时又能和学校主基调相协调。本文最终确定用具有韵律效果的棱锥型墙体作为主要表达元素,通过各个棱锥体的穿插、倒置、镜像来形成体育建筑特有的力量感,主馆四周外墙也自上而下倾斜,进一步增强动感。由于棱锥体外墙的构造相当复杂,采用清水砖钩挂材料损耗极大,造价过高。所以实际工程中使用陶板来取代清水砖。陶板便于加工,色彩也容易控制,同时其质地和清水砖一样,都是黏土烧制,上墙后整体质感能够保持协调统一。

  5.3化工实验室设计

  莫干山校区由六个学院和一个研究中心组成,这六个学院都是学校的王牌学院——大化类学院,其中化工学院是龙头学院,它秉承了学校最悠久的办学历史,也是业绩最辉煌、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学院。化工学院下辖院士领衔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名片。其余药学院、海洋学院、环境学院等均从化工学院衍生而出,其主攻方向都与化工有关。各学院主要建筑均为化工类实验室,对通排风、水电配套、三废排放有着极高的要求(图5、图6)。

  莫干山校区化工实验室一半以上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同时学校人才引进、技术发展等因素日新月异,在建设期内,大部分实验室的需求都在不断改变。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高校实验室设计规范,因此如何在确保建设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设计可以满足未来试验功能需求的实验室成为难点。

  在通风问题上,莫干山校区化工实验室采用了外挂式通风井。在每个实验室的外墙上设计竖向主井,综合立面美观度尽量把井道设计到最大尺度,给日后设计变更留足余地。主井沿外墙升至屋面后,直接与屋顶的废气净化装置相连。由于主井及主要设备均位于室外,大大减少了调整设计的难度。

  在废液排放上,由于室内点位很难在前期预留到位,因此只能通过后续开洞来解决问题。莫干山校区化工实验室设计了专门的竖向排水系统,通过功能柱来增强点位留设的灵活性,同时,要求施工企业对楼板钢筋做出标识,以避免开洞时凿坏结构层。

  结语

  山水灵秀,唯有德者居之;文脉深厚,唯大学府可持。经过5年的时间,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于2019年暑期正式竣工。校区设计既对浙江工业大学校园历史文脉进行了传承,同时也对德清的地域文化进行了诠释,在多个建筑上采用了新的设计与工艺,得到了各界的认可和赞誉。

  参考文献:

  [1]葛子勤,王亚红. 基于“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规划设计探究——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图书教育中心为例[J].安徽建筑,2020,27(02):49-50+145.

  [2]赵立志,宋启晨,李晟凯.色彩介入高校校园规划设计的方法探析——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45(03):126-130.

  [3]杨晓川,苏振强,黄睿,等.广西—东盟背景下高校校园规划设计探讨——以广西东盟学院为例[J].建筑与文化,2020(10):32-35.

  [4]齐亮,李梦竹.高校新校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6(02):113-115.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