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起源演变与现代设计应用的分析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艺术设计,美学价值,文化价值
- 发布时间:2022-03-03 15:14
斗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独有构件,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都历史悠久,构造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纯粹的支撑到集美学和力学为一体。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中已经鲜少能看到斗拱这个传统构件,但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的文化符号,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现代设计应用中发挥着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引言
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一种构件。在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只有中国建筑体系发展出了这种在建筑立柱与屋顶横梁连接处,柱顶、额枋和檐檩框架之间的榫卯结构,拱是屋檐下一层层挑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斗是垂直方向两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整个结构合称斗拱。斗拱在中国建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将建筑上部屋檐的重量集中于柱子上,或先集中到檐枋上然后再传递给柱子,在建筑中起到平衡稳定的作用。梁思成先生说:“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犹柱式之影响欧洲建筑,至为重大。”[1]它凝聚着古人的智慧,蕴含丰富的建筑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建筑技术和艺术的高超水平。
1斗拱的起源
目前学界对于斗拱的起源的说法有三种[2]。
(1)擎檐柱演变为托挑梁的斜撑,由斜撑演变成斗拱。擎檐柱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屋面出檐的柱子,而斗拱最初主要也是起承上启下的荷载作用。因此被认为是斗拱的一种起源,从力学上讲最为合理。
(2)穿出柱外的挑梁直接演变而成。从现代建筑挑梁(从建筑的主体结构延伸出来的悬臂构件,一端悬空一端与主体相连)的角度来看,斗拱和挑梁在结构和形态上都有相似之处,因此这种说法也是比较合理的。
(3)井干式结构交叉出头处的变化演变而成。采用井干式结构的建筑是将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咬合围合成房屋的墙壁。转角处的咬合形状和斗拱相似,有很大的猜测性,也被认为是斗拱的一种起源。
2斗拱的演变
斗拱从西周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性符号,从建筑的承重构件转化为一种装饰构件,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和审美理念不断发展。由于斗拱一般出现在较为大型的建筑物上,久而久之成为统治者们的“私有物”,唐朝就规定民宅不得使用斗拱,发展到后期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一些高等级建筑中才可以使用斗拱,并且以斗拱的层数多少来规定建筑等级身份的文化符号,是古代统治阶级礼制的象征。
2.1第一阶段萌芽(西周—南北朝)
西周的青铜器,战国铜器,汉代的石阙、明器、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上都能看到早期的斗拱的形象。在柱顶由斗拱支撑托檩、横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但每个斗拱间是互不相连的。在战国的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东汉山东省高唐县固河绿釉陶楼的抹角拱、汉高颐阙都能看到早期的斗拱的形象。
自汉代起,斗拱就广泛应用于柱间。形式就是现代称的“人字拱”,就是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面放一个斗,来支撑檐檩,例如初唐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说法图》的人字拱。
2.2第二阶段发展(唐—元)
从唐代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可以看到唐代的斗拱成为各个交叉处的加固节点,是横向水平框架上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稳定性方面起关键作用。斗拱硕大,使建筑出檐深远,造型更有活力。从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法华经变之信解品可以看出唐朝的斗拱也是有色彩装饰的。
宋代为了加强施工管理,防止贪污浪费,编撰了《营造法式》,对各种零件做了标准化的规定,宋代的斗拱相比唐朝在尺寸上要小很多,功能性减少,装饰性增强,营造技术的进步使得结构也更加合理[3]。
2.3第三阶段鼎盛(明—清)
明清时期,柱头之间广泛使用大额枋、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间距加密。古建筑发展到明清,斗拱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用料和尺度比宋代的规模大为缩小,主要起装饰美化作用,以区分建筑等级。
3斗拱的价值
3.1美学价值
3.1.1结构之美 斗拱是榫卯结构的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斗拱承上启下,在柱梁之间,起着传递力的作用。建
筑从屋檐和上部框架传下来的重量,必须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子传到柱础到地面。斗拱榫卯结构的巧妙组合是工艺技术与艺术的交融,完美体现了力与美。这种榫卯结构可以抗震,在相同的地震烈度下,有斗拱的建筑抗震能力比没有斗拱的建筑要强得多。在强烈地震情况下,榫卯结构会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建筑会出现“松动”,但绝对不会“散架”坍塌,从而大大减轻整个建筑的地震负荷,达到抗震效果。因此,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结构作用[4]。
3.1.2造型之美
斗拱具有精美的结构和漂亮的造型,呈莲花状,像花篮、像盆景,是精美的建筑装饰构件。上大下小的造型,可以将最外面的桁架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出檐深远,造型更具有活力,优美壮观。向外出挑的屋檐汇集雨水下流,可以保护梁架不受雨水的侵蚀,延长建筑寿命。斗拱的造型之美还体现在其形状上的比例协调、韵律均衡,榫卯结构的各个零件衔接巧妙严谨,浑然天成,达到了视觉与精神的高度美感享受。
3.1.3色彩之美
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的土墙变成砖墙,后来的斗拱承重作用变小,逐渐变为建筑的装饰结构,成为区别建筑物等级的标志。中国古建筑中彩画也有重要地位,建筑物越高级斗拱的结构就越复杂,彩画就越精美华丽。斗拱上的彩画,线条圆润饱满,色彩瑰丽多姿、对比浓烈、富丽堂皇。
3.2文化价值
3.2.1历史价值
斗拱是从古至今人民奋斗和劳动的结果,是智慧的结晶,反映出其所处时代建造的目的、风格、形式、技术和经济等,正是当时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体现。
3.2.2学术价值
建筑表现着一个朝代时期的技术水平,人类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营造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从斗拱由承重结构到装饰结构的演变也可以看出古代人民营造技术的发展过程。
3.2.3观念价值
斗拱其结构的设计、理念的融合、精神的寄托都表达着一代又一代古代劳动人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唐朝规定民宅不得使用斗拱,只有高等级建筑中才可以使用斗拱,并且以斗拱的层数可以用来区分建筑的等级,是古代统治阶级礼制的象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统治者的不同审美理念。
4斗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例子
4.1中国建筑学会标志
中国建筑学会的标志运用了斗拱和模数立方体元素。斗拱在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建筑技术和艺术有机融合的典范。我国最早的建筑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也以斗拱为标志, 继续沿用斗拱也体现出对中国建筑学会发展的延续性。斗拱的材和斗口开创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模数应用,在工业化背景下,建筑模数是为了实现建筑规模化生产,使不同材料、形式和制造方法的建筑构配件和组合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互换性,而统一选择的协调建筑施工的增值单位。模数立方体象征着建筑三维空间模数化,模数化是规范化建筑设计、机械化组装施工、工厂化构件生产的必由之路,模数应用是建筑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5]。斗拱的周围用模数立方体元素围合,体现建筑学科民族化和现代化,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方向。
4.2斗拱积木
斗拱积木是一种能很好展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文创产品,是斗拱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一种应用。人们了解古建筑一般是通过实地考察或参观博物馆,许多精美的建筑往往处在鲜少有人知道的偏远地区。博物馆里展出的建筑模型一般都是放在玻璃框里,只能看一个外观,不能了解里面的构造。斗拱积木通过让大家动手安装搭建,让更多人了解斗拱,了解古建筑,爱上古建筑文化,让古建筑能够走入我们的生活。斗拱积木与乐高积木相比,除了新型的拼装乐趣,最主要的是承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拼装过程中完全调动手、眼、心的协调配合,拼装完成的成就感会激发参与者对古代建筑、传统文化的兴趣。因此,古建筑模型以文创积木的形式走向大众,对传承和发展建筑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4.3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
2010年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中国国家馆由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何镜堂主导完成。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设计理念,从中国历史、绘画、山水、民间工艺文化等获取灵感,从城市布局、园林设计中得到启发,并把它们加以糅合,形成“东方之冠”的建筑外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时代精神。
经过五千年积淀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的文化符号,其中斗拱是极具象征性、代表性,能激发人们发散性思维的意象。设计团队将传统斗拱的曲线拉直,用钢筋混凝土和现代工程技术创造出了一个具有现代简约风格,结构美观的传统建筑表达。造型上由代表56个民族的横梁以中国古代木建筑结构斗拱的组合方式叠加成“斗冠”,建筑总体采用对称平衡的结构,表达和谐、稳定之意。而且自上而下逐渐缩小的架空设计使基台自然通风,这种上宽下窄、层叠出挑的“斗冠”造型起了遮阳作用,而且能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大红色的外观展现了中华民族热情、团结、拼搏的品格。中国馆融合了古代建筑的营造技巧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表达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观念,是对中华文化的最好诠释[6]。
4.4隈研吾木桥博物馆
木桥博物馆位于日本高知县,由日本隈研吾建筑事务所设计。该方案以桥型设施将长期被马路和地势阻隔的两个公共建筑(酒店和画廊)连接。功能上不仅是两个建筑之间的通道,也是住房和工作间,这个项目的设计融入了古代中国和日本经常使用的悬臂结构,也就是斗拱。斗拱的结构都是由小尺度部件的木材组成,因此该设计也是可持续设计的一个很好的范例。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习惯于利用大截面梁或桁架完成跨越,而逐渐遗忘了传统的木结构技艺。在日本这样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该建筑采用了一根柱子看起来极不稳定的斗拱结构,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斗拱的抗震作用。斗拱的榫卯结构在地震中起承转合“以柔克刚”,巧妙地化解了地震给建筑带来的巨大冲击,是古建筑抗震的关键。
结语
斗拱是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独有构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材料的进步,各种建筑结构、构件也在不断改变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斗拱就完成了从承重到装饰,从功能到形式的演变。虽然斗拱的功能在历史的演变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即使只有装饰作用,它所代表的历史文脉传承也是深远的。斗拱几千年演化出来的结构美、造型美、色彩美,以及蕴含的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独特文化,使其具有浓郁而独特的魅力,彰显了东方美学和历史文化价值。
建筑不仅是土木结合的物体,更是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脉的直观表现,也是人们情感的依托。提取传统建筑构件的外观之美,以装饰物的形式继续保留在现代建筑上,以其历史文化价值替代结构功能价值,是传统建筑在新时代得以继续保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7]。这不仅是对建筑史的丰富,也为中国建筑设计在新时代有更好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2]殷亚静,李冬.斗拱的演变及中国古代建筑形式探微[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05):198-200.
[3]雷子军.古建筑斗拱的发展及演变[N].中国文物报,2014-04-18(006).
[4]李诫.营造法式[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5]刘营.试论现代建筑模数理论的发展与应用[J].福建建材,2013(08):51-52.
[6]何镜堂,张利,倪阳,等.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J].城市环境设计,2018(02):42-51.
[7]徐萃曦.以斗拱为例看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在当代的应用[J].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2017(4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