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光对中西方建筑空间环境氛围营造的影响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建筑空间,空间氛围,环境塑形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3-03 15:31
文章通过探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对天然光的使用方式,知晓人们通过改变建筑朝向、位置、尺度、界面等因素利用天然光塑造空间形态的方法,探索天然光在表达空间特点、反映空间属性和营造空间氛围等方面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天然光对中国传统建筑室外空间布局和环境氛围的塑造以及天然光对西方建筑秩序和艺术效果的强化。通过比较,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在利用天然光营造建筑室内环境气氛时的不同手法和方式,结合案例简述了东西方文化通过结合天然光与建筑做法来营造专属光环境氛围的设计思想。
引言
天然采光在建筑环境塑造和室内外氛围营造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空间的采光效果不同,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受。自从人类开始大规模建造各种类型的建筑开始,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师都极其重视“天然光”这个重要影响要素。设计人,或是建筑师,特别是在建造非居住类建筑空间时,往往会采取多种建筑语汇与建筑空间的塑造手法,达到让使用者从视觉和心理方面感受到空间氛围的高层次含义。通过调整室内外天然采光,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建筑功能的区域划分,更加合理地明确各建筑空间的使用功能,也能够从整体上渲染或烘托建筑环境氛围的属性和建筑空间的主旨。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的建筑师在利用天然环境采光来表达建筑的环境氛围和强调空间属性时,也要充分考虑天然采光的朝向、位置、尺度等的因素,同时还必须要充分了解自然环境采光在室内外的光和人流流动路径上的影响变化。此外,建筑师还要了解不同采光场所、材质、界面对建筑采光所形成的环境氛围的不同表现效果,同时控制好如何利用自然光准确地表达建筑室内外各个空间中的构图核心和焦点,组织建筑空间中丰富的色彩序列、空间属性,进一步营造不同场合的采光效果以及空间环境氛围。
1天然光营造建筑室外空间的环境氛围
1.1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布局秩序和环境氛围
中国古人在建筑群布局上有很深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1]。而这样的艺术布局使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建筑群既有典雅庄重的环境气氛,又极富自然情趣,且意境深远。 建于宋代的河北正定隆兴寺是现存的传统建筑群体布局的一个重要建筑实例。山门内一个长方形的小院子,钟楼、鼓楼依次分列左右,中间原有一座大殿已被烧毁,但院内尚存大殿遗址。北进为巨大的摩尼殿,有左右两个配殿,构成一个东西狭长形态的纵向建筑院落。再向北,进入第二道门内,就是主体建筑佛香阁和其前西侧巨大的转轮藏阁。主体建筑与其他辅助建筑空间,如楼、阁、殿、亭等,组合构成的建筑形式既是雄伟壮大的建筑空间结构组合,也是整个隆兴寺建筑群的一个高潮。这其中,佛香阁主殿是全寺建筑的空间核心和构图中心。主体为三层空间重檐歇山顶木构架,寺内其余几个配殿则都是二层空间重檐。中国古代建筑群讲究突出主体建筑,化陪衬建筑,降低陪衬建筑物的建筑高度,在主体院落中的局部形成一个高低层次错落的主体光影效果,以建筑群中主体院落的光影营造突显整个建筑群的总体环境氛围,突出的核心主体建筑不仅是整个建筑群的构图焦点,也是吸引参观者整体视觉的兴趣点,以此用来烘托建筑空间环境和主体建筑氛围的仪式感[2]。
1.2古代西方建筑重视以柱廊加强秩序和艺术效果
古希腊雅典卫城上的帕提农神庙是古希腊本土最高等级的建筑,是古希腊经典建筑的重要代表,在西方建筑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从天然光的采光效果影响建筑外部形象这一层面上来讲,帕提农神庙采用的列柱围廊式平面,其外围柱廊在阳光照射下形成了两种强烈的建筑艺术视觉效果:一方面,均匀有序布置的两圈柱廊在强烈的阳光下会形成“亮暗”互相交错的韵律感;另一方面,退到柱廊后面去的建筑墙体全部处于阴影之中,衬托出了多立克柱式强烈的空间亮度,并给予观察者高大、威武、雄壮的视觉感受。多立克柱身凹槽,除了能够加重柱式的粗犷感外,在耀眼的烈日阳光下,还能够很好地衬托出柱式的浑厚感,带给人朴实、安定、崇敬的建筑环境氛围和心理感受。
2天然光营造室内场所的环境气氛
从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角度上来讲,采光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到不同功能的建筑内部空间所需要创造的自然感受与心理情绪。建筑设计中空间环境的自然采光,通常能够强化建筑空间的特征,渲染和营造特定的空间秩序和自然氛围,让处于建筑中的人产生强烈的空间认同感和环境归属感,通过氛围的塑造激活人对空间环境的共鸣或共情,使人的心理或情绪得到自然释放[3]。
2.1中国传统建筑营造静谧的室内空间气氛
中国传统建筑的门和窗户一般采用矩形洞口,安装有木质花格图案门扇或窗扇,贴敷半透明纸张。房间使用天然采光,然而由于“玻(纸)地比”较小,且大量光线被阻挡进入室内,因此建筑内部环境较暗。由于环境照度不足,必要时需要以烛火做人工补光。只有在门窗打开时才能在房间内部分区域得到足够的直接光照明。在重要的公共空间,如官署、坛庙等,环境中天然光加强明暗对比,营造出静谧、含蓄、庄重的环境感觉[4]。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采光手法是营造内部静谧气氛的重要方式。同样,世界上很多的人类文明体系中,人都会尽可能地争取足够多的光照亮化室内空间。特别是在欧美,由于高大的框架结构体系的使用,传统公共建筑内部形成非常明亮的环境氛围。在明亮的环境中,主体物品被光线照亮,不余暗部,地位突出,产生“一览无余”的效果。不同于西方,中国传统建筑内部的光线整体较昏暗,对于内部具有高大尺度空间的建筑来说光照更显不足。例如前文提及的正定隆兴寺,寺中大悲阁内部空间高大,阁里放置有一座塑像,塑像高达21.3米。由于室内所用的天然采光方式致使空间环境幽暗,以致于人们难以看清这座塑像的面貌。然而作为一个殿阁空间而言,这种的略显幽暗的环境气氛恰好可以营造出静谧的空间氛围,唤起人们内心的神秘感与崇敬感。这种采光手法虽然不便于清晰地观察室内物品全貌,但这正是中国人所需要的神秘与静谧,内敛而含蓄。
2.2西方传统建筑营造室内归属感
欧洲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很多欧洲城市形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共建筑,如广场、市政厅、教堂等。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经典的哥特式建筑,体量宏大,结构精美,高耸的尖塔、灵动的立面、成排的飞扶壁成为这座建筑的身份标签。由于采用了骨架券、尖拱尖券等结构技术,建筑的立面上具有较大的开洞,设置大面积玻璃窗,内部空间拥有非常好的采光效果。人们在建筑中可以感受到阳光透过墙体上的高侧窗户,如光瀑布一般倾泻下来。建筑内部上空由于没有侧廊遮挡,光线非常明亮,因动物的趋光性本能,人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被吸引到屋顶位置。此外,建筑内部空间狭窄高挑的形态使得人在空间中对顶部的高亮度环境产生更加明确的关注。人在室内感受这种光环境氛围时,自然产生了空间向上延伸的感受,形成由地面向屋顶的空间动态,把人的视觉导向高处的光明[5]。再者,骨架券的使用,使建筑墙壁可以开设大尺寸的高侧窗,窗洞中使用彩色玻璃拼花窗的形式。当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射入建筑室内时,各种色相、不同彩度、明度各异的色光充满了室内空间,不仅提供了必要的照度,同时使室内氛围变得恬静温暖。沉浸在这样的光环境中,人感受到放松自由,一切回归自我,可以产生良好的驻留感和情绪以及心理治愈感。在这种空间氛围中,人的心情舒畅,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6]。
3结合空间布局和构造手法营造天然光环境氛围
越来越多的现代建筑突破传统的常规式样,但是用光来营造建筑空间的环境氛围仍然是建筑师的重要手段。很多现代建筑师在创作方案的时候,并不再仅限于依靠墙面开窗进行有效的室内天然采光,有些建筑师尝试着从设计手法以及建筑构造层面上解决建筑内部光环境塑形的问题,营造出建筑空间环境的特质。
3.1结合空间布局特色利用天然光
绝大多数建筑采光都是通过建筑自身的门窗洞口实现的。比如,前文讲到的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建筑基本都是通过在立面上设置有各种样式的窗户,借助窗洞口接收阳光,实现建筑内部采光。无论建筑的种类式样如何变化,窗洞口都是重要的透光路径。然而,在部分建筑案例中,也有一些建筑依靠特殊的建筑空间布局,以特殊的方式获得天然采光,而非通过门窗洞口。
日本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的位于日本札幌的真驹内泷野墓园的主体塑像空间,即是一个利用建筑空间布局特点使用天然采光的新型案例。墓园的主体塑像空间位于一个小山丘中心处的圆锥形空间内,小山丘像建筑一般包围着塑像,构成一个全新的圆锥形建筑空间。塑像高13.5米,呈坐姿形态,塑像的全部身形和头部的大部分掩于小山丘内,唯有头部顶端少部分暴露在小山丘的山顶外侧。这样的空间布局,相当于佛像坐在一个圆锥形的建筑空间中,而屋顶“开”了一个巨型天窗。建筑师设计了一条穿透小山丘的通道,由山脚下开始径直通向塑像的底部。人沿通道走向塑像时,在全封闭的通道中,只能看到远处明亮的塑像的脚。当逐渐走近塑像时,塑像的腿、躯干和头逐渐展露在眼前,环境也逐渐变得越来越亮。此时,由塑像头顶圆洞中投射下的天然光让人感觉到沉浸在一片明亮氛围中,令人稍感炫目的天然光线让塑像在蓝色天光映衬下激发出庄严感。
3.2结合构造手法利用天然光
建筑师借用建筑自身的构造特点完成天然光对建筑环境的渲染,也是非常普遍的手法。依据建筑的造型需要和功能需要会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在建筑的立面上设有朝向、大小、形状等各不相同的洞口等做法。这些建筑上的构造做法,恰好为建筑的天然采光提供了丰富的可能。建筑师充分合理地利用不同样式的洞口将天然光引入建筑内部,用光进行空间塑形,烘托环境氛围,使人在建筑中感受光环境的时空变化。在这方面,光之教堂成为最经典的案例。建筑师在墙面上开了纵横两个条形洞口用于采光,明亮的洞口和暗淡的墙面致使室内光环境的观感产生了强烈的明暗对比。这种巨大的亮度反差塑造出庄重的空间氛围,同时吸引了人的注意力。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在整面墙上使用不同大小形状的天然采光洞口,使建筑内部产生了变化丰富的空间氛围和欢快的视觉效果。人在使用建筑时,也在感受光环境的时空变换,感受着光的空间[4]。
结语
天然光对于建筑空间的环境氛围营造具有重要作用。天然采光的手法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外,还能够塑造空间形态、渲染环境氛围,满足人的情绪和心理需要。通过对从古典到现代、从中方到西方的天然采光创造的建筑空间特点和环境氛围的分析,可以看出,天然光在建筑环境塑形和氛围营造中的重要作用,光环境可以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空间的情绪和心理体验。因此,充分运用天然光塑造、完善建筑空间形态、渲染烘托建筑环境氛围的手法和方式值得深入研究,其方式方法和效果对于建筑设计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媛,路秉杰.中国的佛殿建筑与佛像[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01):9-13+39.
[2]罗微,乔云飞.浅谈中国佛寺的营造文化与艺术[J].考古与文物,2003(01):62-68.
[3]文建平.关于自然光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15):148.
[4]徐纯一.光在建筑中的安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宗彦.哥特式教堂室内空间形态分析[J].农家参谋,2019(20):225.
[6]夏露.天津纪庄教堂光环境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