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规划人才需求的城乡规划教学创新改革

  • 来源:建筑与文化
  • 关键字:乡村规划,乡村振兴,规划教育
  • 发布时间:2022-03-03 15:26

  针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乡村规划专业人才开始向兼具复合型人才、社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的“四才”型专业人才转变。为适应这一变革,文章通过针对性地完善乡村教学路径的构建,提出了以“教学—实践—竞赛—科研—对外交流”五维一体的乡村规划教学改革路径,在形成多元、开放、渐进式乡村规划教学模式的同时,力图探索符合当今国家战略需求、顺应学科发展趋势的乡村规划专业教学改革之路。

  引言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号召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伊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作为重要目标被列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①。而随着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出台与实施②,早先作为我国“城乡二元”体系中重要一级的乡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乡村规划与建设在成为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重塑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重要抓手的同时,也对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1]。

  1现有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体系及其存在的问题

  受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多脱胎于建筑学及我国原来以城市物质空间规划为教学主线的影响,城乡规划教学大多延续了早期城市规划的教学体系,并未针对新时代乡村规划人才的新需求做出变革。已有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无论是在原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纵向延伸的主干设计课程设置,还是在横向设计理论课程、技术设计课程、实践辅助课程的构建中,都缺乏对于新时代乡村规划新需求下相关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培养设置,导致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重塑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背景下对于新时代城乡规划人才培养需求的缺位[2]。

  2新时代乡村规划对城乡规划专业学生能力的需求

  2.1对于乡村认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乡村规划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要求学生对乡村规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城乡之间存在的重大差异,如传统文化、产权、习俗、规划理念以及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规划变革等问题具有更全面、系统的认知[3]。

  2.2运用新技术、大数据进行研究的能力

  如何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运用新技术、大数据获取对乡村规划有用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开展研究导向下的乡村规划路径,是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构建科学乡村规划的重要命题。

  2.3不同乡村语境下的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的专业技能

  新时代针对乡村规划有别于城市规划的特殊性,对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原来所需掌握的规划设计能力、绘图表达能力等规划设计的综合专业技能在不同乡村规划语境下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科学掌握针对集聚提升中心型、转型融合城郊型、保护开发特色型等不同类型村庄规划所需的综合专业技能也成为了当今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重要任务。

  3新时代乡村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在现今新时代乡村规划人才教育新途径探索和教学改革双重需求的背景下,传统的城乡规划设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及深层次变革成为相关改革中的突出特点。其中,以城乡规划学科为龙头,强化与建筑学、风景园林及GIS等多学科多专业的相互融合业已成为了新时代乡村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同时,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强化“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的研究性内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下的实践规划设计能力也是新时代乡村规划人才需求培养的新的命题。此外,乡村规划的实践属性还要求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高水平的合作交流机制,培养学生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社会性教学内容的拓展确保教学改革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4“五维一体”的乡村规划教育模式

  基于以上对于问题和需求的分析以及对于我国新时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重塑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思考,笔者提出了基于“教学—实践—竞赛—科研—对外交流”五位一体的乡村规划教学改革路径,力图补齐现有城乡规划教学体系下乡村规划人才培养需求的缺环(图1)。

  4.1教学层面

  为了更好地满足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重塑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对于城乡规划专业中乡村规划培养的新需求,在教学方面应在原有课程体系中乡村规划教学课程的基础上“强基补缺”,在原有城市规划为主干的课程体系外构建并列的乡村规划课程体系。应立足于“知行合一”, 在已有“乡村规划设计专题”课程外,通过在低年级完善跨学科乡村认知选修课程、中高年级“暑期乡村测绘认知”课程、遗产保护课程中传统村落专题设置及毕业设计中增设以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为核心的研究型选题,全面、整体的构建针对新时期需求的乡村规划教育课程体系。

  此外,人才培养还需注重国土空间背景下的乡村规划技术需求,在中低年级基础教学中加入GIS、Python等技术软件的学习。在相关设计课程中利用院校多学科优势,消除专业壁垒,将规划与建筑、景观学生交叉组队开展设计,增加对应人文、经济、艺术等多学科相关教学内容,形成多专业联合、多学科交叉的完备教学课程体系。

  4.2实践层面

  立足于“知行合一”的乡村教学理念,除“乡村测绘认知”类实践课程外,还应立足于院校所在地域与本地各类型典型村落建立“高校-乡村”实践基地,搭建了一批贴近实践一线的乡村规划设计实践平台(图2),通过不同类型乡村规划真实课题的实践,充分发挥创新型高校的科研、教学优势,着重突出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搭建好“教学深入实践、实践检验教学”的实践教学体系[4]。

  4.3竞赛层面

  与此同时,应加强与全国其他院校在乡村规划教学方面的交流,检验教学成果。在乡村规划人才的培养上建立以“专家教授领衔,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竞赛导师制度。针对乡村规划教学每年针对性组织师生参加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实践及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在“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单元”“乡村调研及发展策划报告竞赛单元”及“乡村设计方案竞赛单元”等不同竞赛单元中全国层面的高水平交流,“以赛验学、以赛促学”,实现乡村规划教学中的成果检验和提升。

  4.4科研层面

  应利用高校的学术前沿和科研创新平台优势,依托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和专长,积极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生态保护、发展建设、遗产保护相关课题研究。通过国家、省、市、厅(局)等高水平不同级别类型纵向课题的立项开展,直接带动相关实践和教学的调整,形成了“科研-教学”的双向互动,积极带动乡村规划教学高质量发展。此外,院校还可以积极发展学生大创、科创项目,引导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主动开展乡村研究创新课题。

  4.5对外交流层面

  利用高等院校对外合作交流平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一方面,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知名院校联合开展的联合教学,通过联合设计、国际联合工作坊等形式与其他高水平院校建立交流学习机制,为学生拓展国际化视野,促进国际、国内不同院校、专业学生合作实践,增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院校还可以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城乡规划规划专家举办高水平讲座,输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引导、带动相关实践和教学的调整。通过上述平台的打造和举措的开展,在乡村规划教学方面增进师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国际合作和创新实践能力。

  结语

  在当前“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建设作为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然而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人才培养模式随之变化,因此其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面向新时代国家乡村建设发展对复合型、社会型、创新型、实践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展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顺应学科发展趋势的专业教学改革。希望本文所提出的“教学—实践—竞赛—科研—对外交流”五位一体的乡村规划教学改革可以为我国城乡规划专业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庞瑞秋,吕扬,秦梓桐.新时期城乡规划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21):144-145.

  [2]陈宏胜,陈浩,肖扬,等.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乡规划学科建设的思考[J].规划师,2020,36(07):22-26.

  [3]吴伟东,张伟,张远兵.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许昌学院学报,2019,38(04):151-156.

  [4]吴晓,王承慧,高源.城乡规划学“认知-实践”类课程的建设初探——以本科阶段的教学探索为例[J].城市规划,2018(07).

  [5]王量量,韩洁,李苏豫.基于乡村建筑师人才需求的建筑学教学创新改革[J].职业,2018(16):17-19.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