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理论下的扬州山陕会馆保护策略研究
- 来源:建筑与文化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梯度理论,会馆建筑,遗产保护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3-03 15:16
古城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已成为当今学术热点。山陕会馆是山陕两地商贾在扬州进行商贸活动的载体,是当今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文章以梯度理论为视角,通过对扬州山陕会馆建筑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针对其历史文化挖掘不足、保护区划不明确和展示利用方式欠佳等问题,提出山陕会馆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梯度保护策略,构建分类、多级保护方法,为同类型历史建筑提供保护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
引言
当前,城市建设如何促进历史建筑与周边遗产环境的协调、加强建筑遗产价值与城市文化传承的融合、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建筑单体修复策略等问题是建筑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将梯度理论运用到建筑遗产保护中,优势在于建筑遗产价值的多层次挖掘,遗产保护方法的分级研究,开展建筑遗产保护策略的多角度实践。近年来,扬州作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保护实践中,多以较高级别的建筑本体修缮保护为主,而古城中遗存许多会馆建筑,承载着扬州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繁荣,但这部分历史建筑保护级别偏低,保护现状欠佳,成为古城整体有机发展,焕发古城活力面临的困境。
1扬州会馆历史发展及山陕会馆现状
1.1扬州会馆的历史发展
会馆是旅居他乡的同籍或相同行业的人集资修建,用于联络情感、寄宿、议事、举行活动的场所。初现于明代初期,明代以前被称为行会,明代中后期称会馆或会所[1]。明清时期的扬州有“东南第一商埠”之称,在古城内商贾云集,会馆林立。盐业和南北交易的货物是当时扬州的两大商业,来自全国各地商人云集扬州城内,山陕、湖南、江西、岭南、浙绍、安徽等会馆遍布城区。浙绍会馆主要经营绸布料业,湖南会馆主要经营湘绣产品,湖北会馆主要经营木材销售,江西会馆主要经营瓷器,岭南会馆主要经营南糖的货物,安徽会馆主要经营盐业,山陕会馆不仅经营盐业,也从事银钱兑换业,山陕商人也成为富甲一方的盐商。山陕会馆成为当时规模宏伟、装饰精湛、数量最多[2]的会馆。
“商人河下最奢华,窗子都糊细广纱。急限饷银三十万,西商犹自少离家。”在《扬州竹枝词》诗中描述了山西、陕西商人居住在扬州最繁盛的南河下一带,山西和陕西的地方文化也随着两地商贾的商业活动传播到扬州。彼时山陕会馆在扬州城中众多,这些建筑与扬州本土的艺术文化有机融合,即延续了山陕地方的文脉,成为不同地域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山陕会馆作为明清时期山陕商人在扬州营建的公共场所,其功能也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演进。初期会馆主要为联络感情、临时寄宿的场所,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后逐渐在会馆中开展商业议事,谋求合作互助,保障共同利益,后期还会依据不同时节,举办山陕地域代表性祭祀的仪式活动,成为这些异乡人聚合的精神纽带。会馆功能从早期满足单一服务的聚集空间,逐步演进为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精神场所。
1.2扬州山陕会馆的现状及问题
明中叶至清初,来自陕西的商人们来到扬州,集资修建了陕西会馆,后为扩大势力,联合山西的商人共同设立的公共场所为山陕会馆。清中期后,由于纷乱的战争和盐政策迭变,山陕商人逐渐失去优势,徽商则趁势崛起,取代了山陕商人成为扬州商业的主流,山陕会馆逐渐衰落消失。据史料可查的遗址约十余处,现存规模较大的是东关街250号至262号及剪刀巷2号至6号的山陕会馆建筑群,系明代山西、陕西盐商在扬州设置的会馆,原址在旧城南门街,清初迁至东关街,也是最早的盐商会馆建筑之一。原会馆坐北朝南,东西向宽约30米,南北向长约90余米,占地面积约3800多平方米,横向分为东、中、西三路并列,各路纵深均七进院落。其总体布局为前厅后宅,包括门楼、福祠、照厅、正厅、套房、内室、木楼、花园、火巷和戏台,具有山西建筑的特色,房屋百余间[3]。
现今东关街山陕会馆历经百年历史变迁,由士商聚集的会馆演变为居民大杂院。院落曾居住十几户人家,空间拥挤,密度极高,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原三路的建筑群,仅东路较为完整,房屋大体结构保存较好。会馆南大门略显破败,依稀可见正门两侧的腮墙镶嵌斜角锦,四周墙体可见残存的菱形水磨砖和锈蚀的油漆板壁。前后七进房屋,面阔皆为三间,前四进皆三间两厢房屋,现有居民居住,厅堂布局构架完整。其后三进暂空置。第五进房屋明三暗四,第六进明三暗五,第七进两层楼屋。各进房屋之间的磨砖门楼、磨砖罩面、匾墙磨砖嵌锦等装饰较完好,地下的青石板局部磨损。西路仅存月门墙遗迹,会馆内部及周围搭建了许多房子,内部增加了许多生活设施,环境杂乱。如太阳能热水器、玻璃、铝板雨棚、铝合金防盗窗等。沿东侧剪刀巷至北墙端部保留着嵌有“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碑刻。
2扬州山陕会馆的遗产价值
2.1扬州山陕会馆的历史价值
扬州作为历史上重要的商业贸易往来城市,明清时期的山陕会馆是扬州城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证,是研究城市历史、历史人物和事件的重要依据。会馆属于公共性建筑,山陕会馆遗存保存了较为规整的北方传统四合院格局,又与扬州江南一带民居住宅的街巷空间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公共性建筑的秩序特征,是研究山陕两地与扬州历史文化交融的有力佐证,是探寻扬州城市发展变迁的重要遗存,反映了明清时期山陕商贾的商业活动轨迹,见证了扬州盐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鼎盛及衰落过程,是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业生产、运输、贸易、管理为基础的盐商文化的独特见证。
2.2扬州山陕会馆的科学价值
山陕会馆以其宏大、厚重、古朴、多样的特色展现了明清时期中国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其科学价值体现在山陕会馆建筑群布局严整、规模宏大及造型独特的特征,提供了研究我国传统住宅建筑艺术的范例,是明清时期较高的建筑水平、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体现。建筑装饰巍峨壮观,富丽堂皇,尽显秦晋两地商业的实力。此外山陕会馆一些附属建筑中也有采用南方建筑中穿斗式建筑风格的花厅,庭园有些做法也与南方园林建筑做法相一致,与扬州本土建筑庭园相融合,是山陕会馆古建园林研究的科学佐证。
2.3扬州山陕会馆的艺术价值
山陕会馆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建筑的形制与庭园风格,及诗词楹联、雕刻艺术等非物质文化方面。如会馆门楼、水磨砖、出檐、匾墙及庭园布局。其中,门楼具有山西门墙的鲜明特征。山陕会馆内保留有奉祀的神台,后改做戏台,会馆曾作为戏院上演扬剧。会馆整体布局除北方典型四合院格局与江南的街巷空间融合外,建筑内的诗词楹联、馆诗、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及其文化寓意等具有不可忽略的艺术价值。扬州作为明清时期的重要商贸往来之地,当时的商人倾其财力建造私家宅院,天下的能工巧匠汇聚扬州,建筑材料的选择大多为上乘,雕刻艺术较为高超。从史料记载及现有的建筑遗存来看,其空间结构布局严整,建筑细节造型独特,建筑装饰小品细致精美,代表着当时最高的装饰水平[4]。
3扬州山陕会馆的梯度保护策略
3.1梯度理论指导的建筑遗产保护
梯度理论①最先属于经济学的概念,强调对研究对象的科学分类,建立严谨的次序层级和价值分类的衡量标准[5]。目前,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及方法,已从单一建筑的本体保护,逐渐拓展到建筑群的物质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多层次“活态”保护。梯度理论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领域,将结合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进行多层次分析,为解决多类型、多尺度的建筑遗产保护策略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使得保护对象更具有针对性,保护利用模式更具有操作性,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和传统建筑传承[6]。基于梯度理论的视角,结合扬州山陕会馆的独特价值,阐释其历史价值空间、科学价值空间、艺术价值空间等三个层面的梯度分布,进而提出其保护方法和策略。
3.2划定保护区划,实现历史价值空间的梯度保护
历史价值空间的梯度分布,即依据历史文献考证,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分析建筑遗产的客观遗存价值,由高到低依次建立梯度分布关联,来确定历史价值空间的保存状态,提供建筑遗产保护的基础资料。建筑遗产保护需要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7]。首先,结合史料文献尽可能复原出扬州山陕会馆的历史格局,需深入挖掘山陕会馆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价值,并结合周围的地理因素,对产权和地权情况进行调研和判定,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多层次界定建设控制地带。对现有建筑周边环境进行提升,对建筑遗存进行清理、修缮和复原,拆除违建及腾空建筑,逐步开放展示会馆建筑群。复原山陕会馆的空间格局、建筑形制,力求真实完整地呈现其历史文化价值[8]。
3.3挖掘线路遗产,体现科学价值空间的梯度保护
科学价值空间的梯度分布,即建筑遗产反映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要素分布,通过连接物质载体与非物质文化特征的多层次价值评价,由高到低依次建立梯度分布关联,来判断科学价值空间的变化趋势,是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和路径。通过运用梯度理论,深入挖掘盐业文化线路遗产的山陕会馆遗产。山陕商人的贸易线路成为文化交流通道,而在商路重要节点的会馆成为重要的载体,不仅为南来北往的商人提供物质支持和生活保障,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由于扬州山陕会馆现多做民居所用,保护范围及保护手段并未得到良好的实施和普及,为满足实际生活需求,现代化建筑设施的改造较多。首先,将有价值的遗产要素进行梳理,科学评估评价,分步骤地进行保护和修缮。对周边的环境,包括有视觉和听觉影响的范围区域进行界定,诸如架空电线杆、现代建筑设施、行车噪音等对会馆空间环境质量产生潜在消极影响的元素进行干预[9]。随着社会的动态性变化,内部各要素也能够通过不断调整和更新,不断相互适应,实现建筑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3.4融合文化旅游,呈现艺术价值空间的梯度保护
艺术价值空间的梯度分布,即在建筑遗产要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遗产要素信息的类别和形式进行逐层分析,由高到低依次建立梯度分布关联,来延续艺术价值空间的生存状态,并提供多种类型、不同层级的文化展示平台,这是建筑遗产保护的空间策略。扬州山陕会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山陕地域文化表现在会馆建筑的构造和细节上,艺术价值空间的梯度保护利用,可依托较成熟的东关街历史街区的旅游基础,与周边街巷空间的文化肌理融合,融合文化与旅游一体,将会馆改造成文化博物馆或文化研究基地,开展山陕盐商印记与主题活动,开展盐商生活体验游、模拟盐商贸易活动等项目,将会馆建筑真正地与公众“活动”融合[10]。
结语
会馆起源于明,繁盛于清,承载着丰富的建筑历史信息和名人活动印记,对于研究地域文化与交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扬州的山陕会馆已经有将近300年的历史,是明清山、陕两地盐商会馆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扬州盐商文化和扬州历史上繁盛的商业发展见证者,是扬州盐运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和文化载体。目前,扬州会馆建筑保护级别偏低,保护现状欠佳,多数为市民居住或闲置,并未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利用展示,成为古城发展和焕发活力的困境。本文通过对扬州山陕会馆的历史建筑遗存的实地调查,运用梯度理论,从山陕会馆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空间三个方面,由高到低依次建立梯度分布关联,提出科学划定保护区划、挖掘商贸文化线路遗产,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实现建筑遗产保护的“活化”利用展示。
参考文献:
[1]沈旸.扬州会馆录[J].文物建筑,2008(00):27-42.
[2]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46-347.
[3]王虎华.扬州盐商遗迹[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8-89.
[4]王芙蓉.扬州会馆[J].江苏地方志,2012(03):20-23.
[5]王育宝,李国平.狭义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及其创新[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25-30.
[6]陈思昊.梯度理论指导下的大运河扬州段水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9.
[7]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9-12.
[8]赵川,陈喆,陈雪.北京福州新馆的价值评估及保护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1(05):215-217.
[9]杨波,张继焦.商业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研究——以晋商会馆碑刻为中心[J].贵州民族研究,2020,41(12):156-162.
[10]刘晗,张晓丽,崔宇航.北京新会会馆的价值探讨与保护策略研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5):44-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