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互联网+,高校思政,教育模式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05 13:05
摘 要:“互联网+”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条件下形成的融合趋势,为高校优化教学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不断取得新突破,但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智能化也给部分高校带来了监管困难、资源复杂多样、操作困难等问题,影响思政教学实际效果。高校和相关教师既要抓住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作用,也要从其负面影响入手,坚持实践原则和问题导向,探索突破教育困境、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模式,促进思政教学质量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凭借其智能化特点掀起了“互联网+ 教育”的时代潮流,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具有广泛运用空间,推动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创新。由于部分高校在网络资源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和挑战,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思考思政教育模式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找影响思政教学效率的问题和因素,明确“互联网+ 思政教育”的运用价值,从完善教学体系、共享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境、健全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推动思政教学实践不断深化,为学生人格素养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互联网+ 思政教育”的运用价值
第一,“互联网+ 思政教育”能够借助多媒体设备创新知识呈现形式,不仅运用文字、图片解释理念或知识内容,还能够通过音视频软件、智能化教学课件的运用进一步化抽象为直观,在良好学习氛围中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第二,“互联网+ 思政教育”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互联网不仅包含丰富的信息分享平台,还囊括了多元化网络教育资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借助网络教学设备获取课外教育资源,形成对课内教学的良好补充;第三,“互联网+ 思政教育”能够促进整体教学水平的发展:由于互联网教育模式具备一定科学性,教师在运用网络媒介构建教学课堂时必须首先提高自身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的特征和优势,还要关注思政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时代性,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改革,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
2.“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的模式
2.1 以互联网为媒介构建完善教学体系
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推进思政教学深入发展的首要前提。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部分高校缺乏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和线上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导致部分思政教学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和教育资源获取带来重要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和相关教师可以将互联网转化成构建完善教学体系的重要媒介,通过资金技术支持、师资力量建设、线上资源库建设、选修课程设计等途径,构建内容完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化思政教学体系。
2.2 以网络平台为支撑共享教育资源
信息技术具备突出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特点,能够借助信息共享平台,为高校和教师教育实践提供全新媒介。由于部分高校在建设思政教学体系时忽视线上教育平台在教学信息和教育资源共享上的重要作用,导致高校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等、教育质量差异等问题,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校际合作教学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高校要关注网络共享教育平台的建设,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上传教育信息、建立教育合作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水平。
首先,高校要从教育资源的整合入手,一方面抓住线下研究成果和教学成果,将学校思政特色课程和校本课程、重点研究项目和成果、精品教案等要素,以资源包的形式上传到校园教育网站,打造思政网络教学空间;另一方面关注线上教育资源的截取,整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和教学目标的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形成对校本课程等要素的重要补充;其次,高校要抓住校际合作的建立,通过深化校际沟通,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共同打造信息共享、教育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将整合好的教育资源进行上传,在合作中丰富教育资源储备,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教学水平发展。
2.3 做好网络活动监管,优化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不仅具备便捷性等优势和特点,还在包含着大量复杂信息,对高校师生信息辨别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部分高校在网络活动监管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导致网络教育环境存在一定风险,启示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加强对网络活动的监管,通过完善网络教育监管机制、加强对学生宣传教育、做好风险信息预警工作等途径,进一步优化网络教育环境,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教育监管机制,从网络门户的建立、网络安防措施的更新优化等角度入手,提高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高校和思政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教授正确运用网络思政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用网、绿色上网,抵制不良思想信息的影响和侵蚀,落实思政网络教育、思政线下课程教学的积极作用。最后,高校要做好风险信息预警工作,为塑造学生价值观念、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创造条件。
2.4 完善线上教学评价,健全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工作是树立学生学习自信、深化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忽视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与学生缺乏沟通,难以形成对学生认知状况和价值观念的整体认识,不利于思政教育水平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教育评价方式,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人格素养不断发展。
首先,教师要关注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设计,在“互联网+” 背景下,教学评价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理论认知和学习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线上、线下实践活动中的价值表现,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进行总体评价;其次,教师要关注线上教学方式的设计和引入,既要从线上学习交流群的构建入手,深化师生沟通,又要定期制作以教学评价为主题的调查问卷,鼓励学生在线上自主评价、综合评价的过程中总结学习成果和经验,进一步调整学习方法、塑造价值观念。
结 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逐渐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为延伸教育内容、深化教学课堂创造便捷条件。高校在推进思政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立足“互联网+”背景,以互联网为媒介完善课程体系;以网络平台为支撑,打造线上教育资源共享空间;以网络活动监管为保障,优化网络学习环境;以线上教学评价为辅助,引导学生修正学习问题,通过多种方式落实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推动高校思政教学不断向科学化、综合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娟.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J]. 时代报告,2019(12):68-69.
[2] 章巧眉.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究 [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6(10):70-72.
[3] 张春. 互联网+ 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J]. 赤子,2020(6):78.
[4] 王彤宇.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J]. 才智,2016(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