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及对策探究
- 来源:新玉文艺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对策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2-08-05 13:14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一直以来广受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加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方面的影响,德育教育缺失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出发,围绕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剩余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与日俱增,子女无法随父母进城而被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一般指因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里的,需要他人照料的16 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 由于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加上多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德育教育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势必将影响乡村教育振兴和建设,值得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
(一)家庭德育缺失。农村留守儿童自小因父母进城务工,缺少父母的关怀和教导。导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关怀,使着这些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会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2] 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极大,关心和爱护是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一方面,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关键时期的儿童由于缺少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父母无法及时了解并纠正儿童德育偏失问题,加之无人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心理和行为偏离正确德育方向,最终导致孩子走向叛逆和极端。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历普遍为小学或者初中。完全没有德育概念,更不知其重要性。老一辈人多数只能照顾到儿童的衣食起居,只知一味溺爱。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儿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父母角色长期缺位,责任长期缺失,往往造成儿童道德失范等令人痛心疾首的结果。
(二)学校德育缺失。相对城市而言,农村教育设施和教学水平较为落后,这一直是农村教育最为典型的特征之一,其中有关德育内容的部分更是缺乏。在传统教育背景影响下,教育目的仅是为了 “升学”,这也就决定了传统教育乃至现代教育不可避免的具有应试的性质,例如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学科长期占据主科地位,新高考实行“3+1+2”模式,但并未改变德育课程的地位,德育教育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学科地位长期得不到正视。农村地区学校虽然也有开设德育课程,但实际教学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学校资金有限,整体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较低,德育课程方面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这些将成为阻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不利因素。其次,农村地区教育条件有限,教师能力和水平有所欠缺,人才流失严重,导致无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德育教育。这仅是学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德育教育具有特殊性,考虑到这一点,德育教师缺口亟待补救。
(三)社会德育缺失。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要靠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但是,农村这个“小社会”未能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农村文化建设比较落后,文化设施不健全,文化活动不丰富,长期靠传统乡规民约来维持日常生活秩序。[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蕴含有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传统乡风民俗的影响力有所减弱。另外,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也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多元价值观、新的价值理念未经过滤直接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身处这样的环境,家庭监护人又没有及时尽到监护和指导的责任,儿童受不良思想的影响,不利于正确三观的树立,良好道德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另外,留守儿童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受到周围同年龄段儿童的歧视和偏见,这势必会对学生自尊心造成一定打击和伤害,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总的说来,这些因素都将阻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的对策探究
(一)关爱儿童,重视家庭德育。家庭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发挥着学校和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未成年儿童的德育教育将产生积极或者消极影响。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照管,对孩子的约束和管教难免有所不足,影响其思想品德的养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家庭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一方面,父母缺位情况下,学校更应该加强与外出务工父母的联系,引起父母对于家庭德育的重视。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长期与父母得不到沟通和交流,情感方面的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导致其心理发展出现各种问题,父母应当在工作之余加强与子女的联系,了解其学习、生活、身体、心理、行为思想等方面的动态变化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上。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委托人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要负重要责任,既要关心儿童的衣食住行,又要关心儿童的心理健康,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德育环境。
(二)更新观念,加强学校德育。学校是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充分利用学校的集体力量为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养成健全人格。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德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方式、方法,活动形式多样化,目标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于实践中体验和感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生道德境界。其次,以学校德育为中心,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和社会德育的重要教育意义,把握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于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源,把社会资源中关于德育的内容融入学校德育,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发挥社会资源的德育作用,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同时,学校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核心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三)创设环境,推进社会德育。社会德育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方面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德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全社会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德育内容,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营造好的社会环境。其次,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出台一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鼓励外出务工的人员回乡或者返乡创业,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之责。最后,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的建设,改善学校师资力量匮乏、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加大学校德育资金的扶持力度,缩小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当前,农村教育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更加突出,这一问题主要源自于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的缺失,同时也会受到其它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加强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三方面努力,构建三者有机结合的德育体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改善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现状,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辉.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位的原因与对策[J]. 开封大学学报,2012,26(03):23-24.
[2] 张兵.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问题[J]. 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2016(05):99.
[3] 林丽凤, 周国荣.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 以晋江市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1(02):61-63.
作者简介:张超(1995-),男,汉,江西赣州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