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课程思政教学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 来源:新玉文艺
  • 关键字:高校课程思政,声乐课程思政教学,问题和解决措施
  • 发布时间:2022-08-05 13:08

  摘 要: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中形成课程思政,这是一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同时对学校和教师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在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面临的问题,并再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高校声乐课“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管理缺失

  作为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我国高等院校“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中居于重要地位,”课程思政是推动育人工作的关键举措。由于各个高校对于建设“课程思政”的认识不同,所以对建设“课程思政”的重视度各有差异。

  学校对于“课程思政”的建立按照国家发布的政策进行实施,并未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制定相关的构建标准,进而使声乐课在实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出现课程标准不统一,教学大纲制定思政目标不明确,再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以原有的教学体系、教学大纲等进行教学,所以为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解不充分

  课程思政实施改革的关键与高校教师的整体育人意识以及能力息息相关,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因此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声乐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政策理解不够充分,所以在声乐课教学中不能够很好的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要素做到良好的融合,对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挖掘不到位,课程教学道德深度不足,因此在“课程思政” 建设中,声乐教师不能够及时适应转变,导致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融合过于生硬,出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

  (三)学生对专业课中思政元素理解不充分

  “课程思政”的成效在于学生,学生具有“主体性”,但是这种“主体性”与教育者的主体性不同,是一种“自觉能动性”。这就意味着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主动接受课程中的价值观教育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下成为更好的自己,能够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实现自我价值。

  传统的意义上的声乐课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课程,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的演唱技巧与演唱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声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带来的教育意义。而课程思政的的实施,让学生仅流于表面的认为”课程思政“就是”思政课程“,会浪费专业学习的时间。而学生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意识,是” 课程思政“的建设中所在问题之一。

  二、高校声乐课程思政建设的解决措施

  (一)学校完善思政课程管理制度

  在高校声乐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中提到学校对课程思政的重视存在差异,而这根本原因是学校针对于建设”思政课程“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有助于学校声乐“课程思政”的管理,提高教师对于“课程思政”与声乐专业课的有效融合,确保课程知识中思政元素有效实施,是确保学生能够学习到正确价值导向以及课程育人的可靠保证。学校由上至下全员协同,按照各部门各岗位工作职责分工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完成高校全员育人的效果。同时建立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可以激发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推动教师的育人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育德育人意识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应该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加强学习建设“课程思政”相关文件,根据文件精神与指示,结合《声乐》课程,探索声乐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开发声乐课程的思政要素,发挥声乐课程的思政功能与育人功能。除此之外,学校可以开展关于“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让教师及时进行学习,快速获取”课程思政“教学相关的知识,提升声乐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学意识,加强思政育人意识。

  声乐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立,首先需要需要从声乐课教师教学意识的转变开始,声乐教师不应该还停留于专业只是将受以及重视歌唱技能的层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下,将声乐作品中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挖声乐课的思政元素与育人功能,并将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手段浸润于课堂之中。其次声乐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教学形式的优势,将一对一授课、小组授课以及集体授课相结合,根据每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合理的分配,而不再是一味使用一种授课形式上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将声乐作品的专业知识进行讲授,还可以根据作品的历史背景,历史意义,以及其中包含的思政精神以及作品内涵做好讲解,然后再通过演唱的过程中让学生再次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内在含义,最后发挥声乐课程的实践性较强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舞台实践不断去体会歌曲的内容的内在精神说在,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歌唱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创设教学情境,发挥教学教学内容的思政育人功能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优化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学习,而以往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且枯燥,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的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探索新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首先可以从采用多种教学实施方法,除了课堂讲授、艺术表演以及听讲座报告的形式外,还以采用多维的手段,全方位的在学生日常学习中融入思政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抗战时期的电影片段,然后引出这一时期及有代表性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松花江上》等,再通过歌曲了解抗日战争带来的伟大历史意义,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自信。其次学校可以举办“声乐课程思政”主题汇报演出,学生将课堂中所学习的作品进行教学成果展,学生以独唱、重唱、合唱等多种表演形式进行演绎,在排练的过程中体会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演唱红色歌曲时带来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自豪感。

  通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创新,以多元的形式进行转变声乐课的学习,让学生再掌握课程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声乐课的认识,学生再专业课学习中的思想意识转变以及所收获除了专业知识以外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意味着今后“课程思政”的延续。

  总之”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高校专业课教学是重要的教学改革,也是思政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学校、教师、学生都存在挑战,这些挑战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必要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红冠, 翟尧, 孙智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2015:2

  [2]  杨金铎. 中国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吉林大学.2021.6

  [3]  赵倩. 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2021.5

  [4]  余佳艺. 我国高校二级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机制探究[D]. 华东政法大学.2021.3

  [5]  张天琪. 专业课课程思政效果“协同评价”机制实效性研究[J]. 高教学刊.2022.4

  [6]  张世免,孙小刚,李青清.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路径与保障机制.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J].2022.6

  作者简介:韩华(198909),性别:女,民族:汉,单位:西昌学院郝璨枭(198701)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