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餐饮消费趋势观察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餐饮,消费,趋势
  • 发布时间:2023-07-27 19:45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餐一饭关系民生,一瓢一饮贴近生活。美食是生活中的一大乐事,承载美食的餐饮业也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要消费行业,已成为促进经济内循环的重要推手之一。餐饮业具有刚性需求、高消费频次等特征,其中精致餐饮又带有享乐型消费的属性。新冠疫情以来,餐饮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弱化,餐饮快速复苏,呈现一边堂食火热、一边站满外卖小哥的线下线上“两旺”场景。餐饮消费也迎来了发展的拐点。吃什么、在哪吃、怎么吃……当前整体快速复苏的餐饮消费有哪些新增长点立在潮头?还有哪些潜在领域待进一步挖掘? 本文试图观察解答其中一二。

  “M 型”趋势开始显现

  2022 年“双十一”,天猫食品饮料大类目总体销售额同比下降5.5%,但其中却有两个次级类目维持了增长,一是米面粮油,二是酒。

  一个是基本温饱一个是“诗与远方”,这特性迥异的两端恰好反映了当前餐饮消费趋势中的“M 型”特征,两端突出而中间塌陷。即要么是低价的必需品、追求的是高性价比,要么是昂贵的奢侈消费代表着精致、高端。营销业内有更绝对的说法:消费者只买两种东西,最便宜的必需品和体验最好的消费品。

  消费行为背后,是代际更迭产生的消费观念变化。在信息高速流动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消费者,更愿意为高品质的“ 体验型产品”买单。

  “M 型”的两端,一端是低价的平民快餐,一端是精致的高档餐厅。但与我们过去的惯常认知不同,这两部分消费者也许是同一拨人。“工作日吃便宜外卖,周末打卡精致餐厅”是许多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精致餐饮率先复苏

  “过去三年,餐饮业是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的消费业态之一。但在后疫情时代,我们看到,精致餐饮的恢复速度高于普通餐饮。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精致餐饮的访问量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0%,作为精致餐饮代表的黑珍珠餐厅则接近40%。与此同时,精致餐饮的抗风险能力也很强,疫情三年来,内地没有一家黑珍珠餐厅倒闭。”2 月9日,在2023 年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暨颁奖盛典上,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如是说。

  黑珍珠这套评价体系,最开始对标的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法国米其林。作为中国人自己的美食榜单,黑珍珠餐厅指南自2018 年首次发布,今年共有304 家餐厅上榜,其中新上榜餐厅数量达65 家,创历年最高。上海、北京、香港、成都、广州为黑珍珠上榜餐厅数量最多的五座国内城市,连续六年稳居精致餐饮第一梯队。成都作为全国知名的美食之都共有19 家餐厅上榜,是榜单前五城市中上榜餐厅数量增速最快(150%) 的城市。

  美团数据显示,2022 年,国内精致餐饮行业总规模为559 亿元,门店数量达4429 家,分别较2021年增长7.8%、1.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全国餐饮收入下降6.3%。以黑珍珠餐厅为代表的精致餐饮的逆势发展,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推动了精致餐饮需求的快速增长。精致餐饮消费的群体也呈现出与三年前不同的景象,据业内人士表示:“疫情前,占比最高的是商务宴请,而放开以后个人消费、家庭消费则成为精致餐饮的主要消费群体。”精致餐饮代表着“M 型”的右端,即更高的价格得到最优的品质,体现了为极致体验买单的倾向,而想要定位高端的餐饮企业,关键是思考如何真正做好产品、实现消费者好的体验,否则就可能“高不成、低不就”落入到“M 型”的中间塌陷坑中。

  预制菜长风劲吹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给近年来餐饮行业最热的预制菜风口,又添了一把火。

  从定义上讲,预制菜按照加工程度以及原辅料来划分,可以分成净菜类、预制半成品类以及预制成品菜类。净菜类为已加工,但未经过调味腌制的果蔬、肉禽产品;预制半成品为经过调味、裹粉、预炸等工序的半成品菜;预制成品菜为经过调味、腌制的菜品进一步炒制、蒸煮后的熟制品, 以速冻的方式保存。

  与精致餐饮的高端定位不同,预制菜瞄准的是方便快捷、经济实惠,这恰恰对准了“M 型”的左端,即低价必需品区域。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四川为例,2022 年在餐饮收入整体下降10.1%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餐饮收入却逆势增长11.5%,消费者的外卖餐饮需求暴涨,催生了对于外卖行业上游即预制菜的需求增长。另一方面,餐饮业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不断增加,追求更快的出餐速度和更少的人员、更小的店铺面积,这些因素都加速了预制菜发展。最后,近年来餐饮产业供应链不断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和冷链技术的进步为预制菜发展解决了采购、存储和销售等方面的技术难题。

  有了前期消费习惯形成的铺垫,这个春节档预制菜的消费出现了爆发式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23 年1 月26 日,2023 年春节销售季全国预制菜销售额约1307.53 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约43.6%。年夜饭作为中国人最重视的一顿正餐,中餐最精妙的烹饪手法和最精华的食材原料都会应用于年夜饭。类似佛跳墙、花胶鸡等操作难度大、工艺复杂的“硬菜”,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考虑购买预制菜。艾媒咨询调查显示,在家自制年夜饭的消费者家庭有49.2% 选择用预制菜替代部分菜品;从种类上看,春节期间荤菜类预制菜最受消费者欢迎,其中猪肚鸡(44.7%)、酸菜鱼(41.2%) 、狮子头(40.6%)等菜品为春节热销预制菜,佛跳墙作为新春礼盒表现不俗;晚餐和中餐是预制菜消费的高频场景,占比分别为79.3% 和73.8%。

  跳出节日红利,预制菜消费还面临着多重挑战。2023 年1 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2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中就点出了预制菜产品品质及应用场景存在侵权隐患:一些消费者发现自己在餐厅花大价钱消费的菜肴,换个环境出现在超市的冷柜中可能只需要三分之一的花费;还有一些消费者在消费后发现餐厅菜品是用预制菜制作的,感觉受到了欺骗,认为奔着“现做餐品的烟火气”而来的消费初衷落了空。

  由此可以看出,预制菜的消费还处于待成熟的发展阶段,企业在拓宽消费渠道、培养消费习惯的同时,更应把做强自身、做硬产品放在前面。有关部门、行业协会要探索构建预制菜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共同研究制定预制菜相关标准;预制菜生产、销售企业要提升预制菜的加工、保存、运输技术,让预制菜既健康又美味;使用预制菜的餐饮企业也要做好告知工作,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餐饮不止一餐一饮

  三五好友围炉而坐,炉子上沸腾的茶水,炉边冒着热气的橘子、板栗、棉花糖,旁边桌子上几盘精致小点,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一边品茶、一边闲话。“围炉煮茶”成为餐饮界2022 年末最大的网红。

  小红书搜索“围炉煮茶”显示有75 万余篇笔记、2 万余件商品;微博关于“围炉煮茶”的话题,动辄获得千万次以上的阅读量。煮茶并非新事物,自古就有,唐代茶圣陆羽就曾在其《茶经》著作中记录煮茶过程,现在围炉煮茶的形式基本上和云南的“火塘烤茶”类似。那么,围炉煮茶为何突然火了?它的火爆,又为餐饮消费释放出了怎样的信号?

  其一,围炉煮茶不是简单的喝茶,而是一种氛围感拉满的休闲活动。围炉煮茶更像是披着朴素外衣的下午茶,但比起在高档甜品店里泡好的茶和精致的糕点,煮茶、泡茶、烘烤茶点都要自己动手,使人有参与感。在提供了自己动手的仪式感的同时,又透露着返璞归真的趣味性。

  其二,围炉煮茶的“围”字点出了社交属性,只有大于一个人了,才能称得上“围”。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弱化,人们积压已久的社交需求开始释放,所以带有社交休闲属性的围炉煮茶、小酒馆等又开始走红。而且,这样充满氛围感的环境很“上镜”好“出片”,能够满足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展示自己小小精致生活的心理。一旦发出围炉煮茶的图片和视频,获得他人的点赞,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讨论话题或者创造新内容, 自然就成了流量密码。

  其三,围炉煮茶还提供了多样的情绪价值。围炉煮茶可以在那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暂时将人们与繁忙都市生活拉开距离, 营造一种“逃离世俗,归隐田园”的感受;从布置到煮茶,从古朴的器皿到清幽的环境,加上中式元素的点缀,带来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寒冷的秋冬,围炉煮茶的桌面“满满当当”,这种画面就给人提供了温暖的情绪价值和储存物资的安全感。

  不再关注喝什么茶,而是关注怎么喝、在哪喝?甚至重心也不再是喝茶,而是吃茶点或者是聊天、拍照片、发朋友圈——围炉煮茶带来的启示是,餐饮消费越来越不是简单的吃喝,而是综合的体验。如何读懂消费群体的需求、消费心理的变化,是持续挖潜餐饮消费,寻找新增长点的永恒课题。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