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超2.6 万亿元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经济,成都,贡献
  • 发布时间:2023-07-27 19:49

  文/龙强

  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2022 年以来,全省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积极应对困难考验、成功抵御风险冲击,对全省经济恢复贡献突出。

  有力拉动全省经济增长

  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主干功能突出。2022 年成都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6218.1 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9%,增速与全省持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为46.2%,拉动全省经济增长1.3 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地区生产总值达20817.5 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6.7%。

  极核地位显著。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比重为33.8%,与上年持平,经济增速高于重庆主城都市区0.6 个百分点,有力支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

  经济实现“V”型反转。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成都都市圈经济从一季度平稳开局增长5.2%、低于全省0.1 个百分点,上半年增速回落至2.9%,前三季度探底增长1.5%,到全年增长2.9%、与全省持平,走出了一条从震荡下行到企稳回升的“V”型曲线。

  产业引领作用突出

  产业分工协作进一步强化。成都都市圈开展跨市域产业协作企业增至1490 家,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都) 德(阳) 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工业经济“ 挑大梁”作用显著。成都都市圈实现工业增加值6997.6亿元, 增长4.4%, 增速比全省高1.1 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26.7%,比上年提高0.2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5853.2 亿元,增长3.9%,增速比全省高0.9 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22.3%,比上年提高0.3 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成都都市圈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189.9 亿元,在经济中比重为61.8%,高于全省9.6 个百分点,其中成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8%,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6%,有力带动了成都都市圈服务业的恢复。

  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民间资本持续向好。成都都市圈民间投资增长3.7%,增速比全省高1.3 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47%,比全省高2.6 个百分点。

  新消费业态延续良好发展态势。限额以上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额1519.9 亿元,增长13.6%,增速比全省高2.8 个百分点。

  开放合作稳步推进。成都都市圈持续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着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8688.8 亿元, 增长2.7%,外贸依存度达33.1%,比全省高15.3 个百分点。

  基本民生持续改善

  稳就业促增收成效明显。城镇新增就业35.3 万人,除资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外,其他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德眉资四市结对学校增至254 对,99 项医疗检查检验结果实现互认,开通异地结算医药机构增至22340家,实现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统筹区转移接续,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实现无障碍转移接续,在全国率先出台公积金同城化贷款政策,专技人才职称实现互认。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保护性修复龙门山大熊猫栖息地11 万亩,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20 万亩,实现大气污染防治协同立法,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1%,比全省高0.9 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7.5 个百分点。

  四大方面需提振

  工业发展基础还需夯实。2022年成都都市圈工业化率为26.7%,分别比全国、全省低6.5 个、2.2 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为22.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5.4个、1.2个百分点。区域间工业发展分化明显,德阳工业增加值恢复增长缓慢,仅增长2.7%,增速比全省低0.6 个百分点,成都、眉山、资阳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4.8%、5.1%,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服务业受冲击明显。2022 年成都都市圈遭受多轮本土疫情冲击,服务业增加值仅增长1.7%,增速比全省低0.3 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增长1.5%,增速比全省低0.5 个百分点,疫情对服务业的冲击,极大制约了成都都市圈经济回升。

  消费恢复不及预期。成都都市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97.6亿元,下降1.2%,降幅比全省高1.1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96.5 亿元,下降1.7%,降幅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

  投资后劲有待夯实。成都都市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增速比全省低2.0 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2.2%,比全省低12.8 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基础设施投资下降达6.4%;工业投资增长5.6%,增速比全省低5.1 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7.1%、3.1%,分别比全省低6.3 个、0.7 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乏力。

  未来需抓好产业兜牢民生

  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提高经济发展韧性。聚焦建圈强链提升产业发展协作力,突出都市圈内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加强项目招引联动,持续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水电气、融资、供应链等工作保障,持续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及接续措施,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的政策支持,助力经济的快速恢复。

  有序推进投资进度,增强经济发展动能。对接争取国家长周期金融支持项目,实施好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项目,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和城乡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精心谋划一批具有带动力、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加强项目储备。加大在建重大项目的服务保障力度,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稳增长、促转型的关键作用,聚焦项目建设中的政策难点、审批堵点、监管盲点,精准服务,主动作为, 确保重大项目各类问题及时解决。

  改善预期增强信心,推动消费有序恢复。强化市场预期管理,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落实促民增收政策,稳定收入预期,优化收入结构。兜牢民生底线,聚力解决民众急难愁盼问题,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解决好重点群体就业问题,持续优化社会保障制度,优化市场环境。加大促消费力度,积极推动新一轮家电汽车下乡、以旧换新以及新能源汽车推广,支持零售、餐饮等重点行业企业进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挖掘消费潜力。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