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想成为一名志愿者吗?

  • 来源:四川省情
  • 关键字:志愿者,服务,作用
  • 发布时间:2023-07-27 19:56

  文/本刊记者乔燕艳

  青年志愿者,是四川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在无数个生活细节里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四川储备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40 万人,发布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3.6 万个,招募青年志愿者58.6 万人, 累计服务时长85.8 万小时。

  这一串串的数据让人好奇,四川的青年志愿服务,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青年志愿服务走在全国前列

  2001 年,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无数心怀热诚的青年,由此开启了服务社会的征途。

  2009 年,《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将青年志愿服务推上了制度化的发展道路。

  2019 年,四川出台全国首个青年志愿服务制度试点改革方案,全省青年志愿服务得以进一步地深化。

  二十余年来,四川青年志愿服务的服务体系、能力培养、服务路径均在不断完善提升。

  体系完善,是四川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稳定基石。多年来,四川形成以共青团四川省委员会(以下简称团省委) 为主体,四川省青年志愿者服务中心、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为抓手,专项基金、注册管理信息平台(“志愿四川”平台)、青年志愿者学院为支撑的“一体两翼三支撑”省级青年志愿服务示范运行体系。在此框架下,全省183 个县(市、区) 全部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四川高校志愿服务联盟业已成立,全省134 所高校建立校级服务志愿组织;省、市两级志愿者学院近五年来培训青年志愿者骨干超过4000 人;通过青年志愿者成长营等方式,培训高校志愿者骨干超过25 万人次。同时,建立四川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专家人才库,编制应急救援、博物馆志愿服务、卫生应急志愿服务等领域志愿服务标准,并推动成都大学建立了全国首个志愿服务(辅修) 专业。

  应急服务,是四川青年志愿服务的特色优势。身处断裂带上的四川, 地震频发。在多次参与救援中, 全省志愿服务逐渐形成“ 快速响应— 登记报备— 供需对接— 精准参与— 有序撤离” 的应急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并由此制定了全国首部《应急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同时,四川积极探索在地灾防治领域实施“守护生命”项目,组建队伍6747 支,参与志愿服务75.1 万余人次, 开展宣传教育、应急演练、隐患点排查等活动7.8 万余次,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了积极力量。

  敢于改革,是四川青年志愿服务的内驱动力。2019 年10 月,四川青年志愿服务改革试点正式启动,至2023 年2 月,“志愿四川”平台累计注册志愿者721.4 万人,较改革前增长199.6%;注册志愿服务组织8.2 万个,增长203.7%;发布志愿服务活动40.2 万个, 增长1282.8%; 记录志愿服务时长5000 万余小时。其中,宜宾结合长江第一城的地理特色,打造了“河小青”环保志愿服务品牌,泸州则突出细节服务,打造“小桂花”青年志愿服务品牌,在社区治理、大型赛会、弘扬红色文化等方面作出贡献;攀枝花则在社区志愿服务和志愿服务激励保障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成绩。

  青春力量,是四川青年志愿服务的活力源泉。近五年来,四川推动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常态化结对社区3560 个,平均每周有2.3 万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同时,实施“爱在旅途”项目,组织志愿者在重要交通场所提供秩序维护、便民咨询、重点帮扶等服务,年均服务重点旅客(指老弱病残旅客) 群体20 万人次。乡村振兴中也跃动着志愿者的身影,环境治理、生态保护、移风易俗, 4250 支乡村志愿服务队、20.7万余名志愿者在田间地头中服务,1.5 万余场活动激荡乡村活力。

  在线服务,是四川青年志愿服务的贴心体现。“志愿四川”平台实现了“点单式”发布项目需求,志愿者可就近接单。同时,四川建设省级青年志愿服务大数据中心,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数量、类型、频次、时长等进行分析,为提升志愿服务专业性提供数据支撑。并初步实现与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推动与重庆青年志愿服务数据互认共享。

  注重激励,是四川青年志愿服务的与时俱进。四川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青年志愿服务改革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的通知》,围绕成长激励、校园激励、公共服务激励、信用激励、财政保障、平台支撑、项目培育等方面予以激励举措,该政策发布后“志愿四川”平台青年志愿者注册人数在20 天内新增了22 万人,政策激励作用显著。《四川青年志愿者星级认定规则(试行)》随后出台,成都、宜宾、攀枝花等地也各自制定相关规则激励促进志愿服务,眉山则实行全市A级景区对星级志愿者免费开放。同时,四川开展全国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试点,探索将符合条件的优秀志愿者纳入信用体系红名单。多重举措下,四川青年志愿者的获得感、认同感正不断增强。

  但是,四川青年志愿服务,又或者说整体志愿服务,依然存在待提升的空间。

  志愿服务体系、制度保障等均需完善

  首先,志愿服务的法律保障需要完善健全。目前,四川仅有一部2009 年出台的《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在志愿者权益保障、部门职权职能等方面均显滞后,较难满足当前新时代的志愿服务需求。从我国来看,也仅有一部2017 年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这也是第一部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门性法规。相比德国早在1964 年就出台《奖励志愿社会年法》,美国1973 年出台《志愿服务法》,日本1990 年出台《志愿服务振兴法》等,我国志愿服务整体起步较晚,相关法律保障也存在较多完善空间。

  如一些志愿服务较为成熟的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或机构购买方式为志愿者投保人身意外伤害、财产损失等保险,此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规定对志愿者开展心理保护,对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受到的心理创伤提供心理援助。我国《志愿服务条例》在投保方面有一定要求,但在心理保护方面尚未涉及,《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也是如此。

  其次,具体制度需要细化落地。《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21 -2022)》指出,制度缺失是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因素。如在保障志愿者保险和补贴方面。虽然志愿服务不以报酬为目的,但应为其提供必要的保险和补贴。尽管目前法律明确可以(应当) 给予志愿者购买保险,但还没有具体的保险购买执行制度,也缺乏相关补贴制度,由此造成志愿服务组织部门没有执行标准,志愿者的权益也得不到有效保护,双方顾虑将影响志愿服务的深化开展。

  再者,服务领域需要拓展,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四川在应急救援、关爱留守儿童和大型赛会等传统领域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时间长,服务专业度高,而面向特殊领域延伸的社会帮教(如对服刑人员的帮助教育) 等创新志愿服务项目因专业力量相对欠缺,需要进一步提高。2021 年四川团省委组织的相关调研显示,仅27.62% 的志愿服务工作者从事志愿服务的研究和培训工作,19.85% 志愿者所在的组织暂未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而志愿服务较为成熟的国外地区,志愿者招募机构被要求提供全方面的上岗培训,志愿者也需通过培训才能上岗,如果面向老幼等特殊群体,志愿者还需通过进一步审查才能开展志愿活动,以保护受助者的身心安全。因此,四川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仍需进一步挖掘提升。

  尽管前行的路上存在问题,但青年志愿者的爱心依然满满,步伐依然奋进。当前,四川相关部门正筹备修订《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志愿服务的标准体系和制度规范也正在探索制订中。问题终将逐个解决,温暖终将愈撒愈广,人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到来!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