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教育信息技术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
- 来源:教学与研究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3-10-13 16:08
陈开锋
福建省漳平市溪南中心学校 364408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入推行的环境中,信息技术与学科的相互渗透,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也在积极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旨在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征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教学。基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从打造愉快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渲染情境,加深学生情感体悟;多元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三个方面探究如何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小学语文信息化课堂的建设也走在了前列。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平面化、抽象化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立体化、直观化、形象化知识内容,从而让语文课堂变得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度。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应注意寻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点,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真正融合,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一、打造愉快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多年来的教学活动中,我感觉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来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有声音、有画面、有色彩、有音乐的事物对现阶段的他们最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具有声、色、画、乐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打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实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以一种更主动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为例。为了让学生可以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通过阅读文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美,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出身处钱塘江之感,从而实现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篇文章的目的。首先,在正式讲课之前,教师先带领学生欣赏一段钱塘江大潮到来时汹涌怒号的音视频。通过这段音视频的感受,可以帮助学生先入为主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阔。而后,教师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正式分析,在有了前面营造的氛围后,学生对课文中描写的钱塘江景象会更有感触,更容易理解“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在降低学生对课文理解难度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二、创设渲染情境,加深学生情感体悟
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不仅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时间集中,而且自我约束能力差。此外,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大都比较喜欢故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具体需求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主动积极的情绪中有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对小学生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创设情境。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为情境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以实际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对话情境、表演情境等等,不同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学生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不同的情感体悟,学生的体验是一种感受,体验越深,情感就越深,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2]。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暮江吟》为例。在讲授本诗时,为了让学生对诗的内容做到充分地认识和理解,与作者进行一定的情感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信息技术对诗的内容进行呈现。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一段傍晚江边,残阳斜照落于江中的美景图,先让学生沉浸在美景中。而后在为学生播放一段《暮江吟》的诗朗诵视频,从声音与画面的层次对学生进行情感刺激,让学生对本诗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最后,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古诗进行翻译与分析,具体理解诗句的涵义。如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的是江水在残阳的照耀下,一半映着残阳给人一种江中满是红色的感觉,而另一半江水则因未被残阳照到故而保持江水本身的碧绿色。所以,在讲解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也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切地体会和认知。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充分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无形之中也在情感上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融情入境,从而讲解情景中的寓意,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多元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尚不能对知识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辅助工具,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在众多教学辅助工具中,微课作为当下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产物,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喜欢。微课不仅体量小,便于学生随时查找学习,而且针对性强,可以涵盖很多知识点内。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微课的运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3]。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的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有目的地进行知识的学习,教师利用微课为学生制作了课前预习视频。微课中为学生明确了预习目标:认识并掌握“唤、获、纪”等15个汉字;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科学技术地对人们的影响。同时教师对课文进行了示范朗读。通过课前预习微课的布置,学生可以对课文内容进行提前了解和学习,初步掌握课文中的行文逻辑,这有助于学生更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后续课堂知识的学习,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
结束语
总之,在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学生本体,并在呈现语文知识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特征,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和抵触,从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教学时,教师也应对信息技术的功能进行积极学习,为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焱鑫.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21(26):73-74.
[2]朱金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创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当代家庭教育,2022(15):95-97.
[3]伍顺燕.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深度融合的高效课堂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05):5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