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经济区如何一体化发展?
- 来源:四川省情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4-06-03 20:08
文/张杰江娅林雪
近年来,川南经济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委部署,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承担南向开放主战场重任,一体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社会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川南经济区发展日新月著
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初步形成,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差距明显缩小2021 年,川南经济区GDP 达8761.02 亿元,增长8.6%,增速连续5年位居五大经济区首位。2021年,川南经济区人均GDP 达60692.90 元,相当于全省的94.36%,较2017年提升6.23个百分点,与全省水平差距缩小。同时,川南经济区人均GDP 相当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77.67%,较2017 年提高7.26 个百分点,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差距明显缩小。
两化互动步伐加快,非农就业比重大幅提升
2021年川南经济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为65.55%, 较2017 年上升5.0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2.55个百分点,其上升幅度位居五大经济区第2位。城镇化发展加快,城镇化率达到52.63%,虽低于全省5.19 个百分点,但较2017年提高3.81个百分点。
城乡差距明显缩小,缩小程度快于成都平原经济区
2021 年,川南经济区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524 元和20257 元, 2017—2021 年年均分别增长8.22% 和9.86%, 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5 个百分点和0.37 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从2017 年的2.23 缩减至2021 年的2.10,缩小程度不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2),而且高于成都平原经济区(0.10),其城乡差距在五大经济区中最小。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建设成效明显
南向开放大通道基本形成,开放平台能级提升,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与北部湾、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开放合作不断深入。2021年川南经济区进出口总额438.01 亿元,2017—2021年年均增速达16.56%,对全省进出口贡献位居第2;外贸依存度从2017年的4.02% 提高至2021 年的5%,在五大经济区中位居第2;2021 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18.78 亿美元,2017—2021 年年均增速为8.47%,位居五大经济区第1,比全省年均增速高1.15个百分点。
保持高质量发展仍有压力
经济增长逐步恢复,保持高质量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逐步调整优化,经济增长逐步恢复到常态化水平,但保持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工业增长压力大。因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引导力度不强和协调机制不完善,区域产业结构同构化问题依然突出,加之受供应链等因素影响,工业保持高质量增长压力较大。科技投入不足。2021 年川南经济区科技经费占GDP比重为1.09%, 虽比2020 年提升0.08个百分点,但比重仍然偏小。
经济总量较大,但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受发展阶段、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差异等影响,川南经济区城乡区域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为突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差距依旧较大。川南经济区经济总量虽位居全省第2,但仅相当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26.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相当于成都平原经济区的77.7%。区域内发展差距较大。经济体量最大的宜宾是经济体量最小的内江的1.96 倍,而在宜宾市内,经济先发区翠屏区是乌蒙山区深度欠发达地区屏山县的11.5倍。
财政收入增长压力大,公共基本服务支出不足
近年来,川南经济区财政收入保持增长,2021 年达到582.22 亿元, 但受企业经济效益走低、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因素影响, 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压力较大。随着川南经济区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的不断增加, 公共服务事业得到较大发展的同时,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慢于财政支出, 加之政府性债务偿债,政府承担的刚性支出增加难度较大。
大气污染排放上升,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川南四市采取积极措施,狠抓节能减排工作,环境形势有所好转,生态环境共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看到,川南经济区作为大气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大气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大气污染排放呈上升趋势,环境治理仍面临较大压力。2021 年川南四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较2020 年整体下降,且下降幅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市的细颗粒物(PM2.5)、臭氧(O3)、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 浓度均较2020 年不同程度增加,并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21 个市(州) 中位居前列。
承压前行助川南方兴未艾
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当前川南经济区正处在“四化同步”快速发展阶段,需要保持投资规模适度增长,继续加强区域内重点项目建设、稳定房地产投资和积极扩大民间投资,保持稳定的投资增速;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优化商贸流通网络布局,提高消费便利化程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消费环境,打造特色消费集聚区,构建完善有利于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扩大消费倾向的政策体系,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川南四市要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服务外包,支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双向赋能,搭建共性服务平台。
全力促进工业效益提升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升川南经济区产业聚集力,打造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七大产业联盟作用,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加快建设页岩气产业;加快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进一步放开搞活微观经济,积极组织开展扶持小微企业专项行动,推进大、中、小微企业间的分工协作、配套发展,拓展、延伸产业链。
缩小区域发展差异
充分发挥特色和优势,加大政策综合集成支持力度,推动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壮大,力争创建一批全国或省级经济强县(区) 和强镇,打造区域次级增长极,带动周边乡镇高质量发展,缩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户籍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举措,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重点实施一批产业扶持项目,加大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和“飞地”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欠发达地区发展动力。
加快开放合作
协同深化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成渝高速、渝昆高铁等骨架通道和国家级开发区、省级新区等重要平台,推进探索区域重大政策协同、重点领域协作、市场主体联动协调新机制,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长江经济带物流枢纽;积极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大市场,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打造南向开放门户;实施宜宾、泸州段长江航道提升工程,推动与重庆港、武汉港、南京港、上海港等港口联动,畅通长江上游航运通道,扩大进出川南的开放大通道。
加强大气污染防控
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强水电、页岩气开发,积极推广生物质能,发展分布式能源,强化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加大对工业三废排放、大气污染、秸秆焚烧等片区联合执法和惩罚力度,加强大气污染环境联防联控,实现区域性大气循环系统保护。
(作者单位: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宜宾市经济信息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