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甄石
1—2 月四川经济数据出炉,虽称不上靓丽光鲜,但放在三年疫情转段后的第一年这个背景下,仍然可圈可点。主要经济指标呈现积极变化,经济正慢慢恢复元气。如同“阳过”转阴后需“坐月子”般静养一样,经济的恢复也需要时间调理。
修复仍是主旋律
除投资增速与去年基本持平外,工业和消费的增速分别比去年全年高3.3 和6.9 个百分点,这三个指标增速还显著高于全国。但我们不能被这些数据迷住了眼、看花了眼,还应看到,与去年12 月、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工业增速分别比去年12 月和去年同期低0.4 和1.7 个百分点,投资增速更是分别低11.7 和1.9个百分点,消费增速虽快于去年12 月、但低于去年同期。换句话说,1—2 月的速度虽然高于去年全年、高于全国,但不及去年同期、不及去年12 月。这表明,疫情的转段,为经济的全面修复和整体好转扫除了最大障碍,但伤疤效应还将持续,完全恢复仍需时日,修复仍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消费和服务业加快修复
消费按下快进键是前两个月的最大亮点。消费信心增强、消费场景增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增速比全国快3.3 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和去年12 月分别快6.9 和4.6 个百分点。16 大类重点商品中有13 大类商品零售额实现增长,除了刚需稳步增长外,消费升级又重整行装再出发, 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分别增长20.8% 和17.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4.2%。房地产边际回暖,有效带动了居住类商品消费恢复性增长,限额以上家具类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了51.1 个百分点、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8.4%。
因疫情导致的经济社会“综合症”逐渐减弱,受疫情压制最为显著的服务业加速回暖,尤其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迅速反弹。加上今年一二月份正逢春节,居民出行旅游、文化娱乐消费明显恢复。餐饮活动明显增加,1—2 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1%,由去年12 月份的下降转为较大幅度的回升,比全国高1.9 个百分点。旅游的井喷带动交通运输及相关行业大幅增长。
信心和协调性全面修复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今年以来,经济的活跃度明显提升,无论是春节期间人潮涌动的场景,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面貌,都表明预期在改善、信心在修复、活力在增强。三大采购经理综合指数均扩张运行,其中制造业PMI 创2018 年以来新高,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2 个月在扩张区间。
在所有修复中,最重要、最关键和最明显的应该是协调性的修复。三年来经济恢复中存在的工业好于服务业、投资好于消费、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微企业等问题在今年以来得以缓解,各环节各领域的全面修复,带动经济协调性的整体好转。从生产端看,工业和服务业双双回升,服务业回升的力度明显加快,整体改善比较明显。从需求端看,消费和投资都在改善,消费需求得到快速释放。生产端和需求端的齐头并进,带动经济循环的改善,促进经济协调运行和全面好转。
“大病”初愈宜“静养”
过去的三年,面对疫情反复性、间歇式的冲击,四川经济在受伤中恢复、在恢复中发展,艰难、坚定而坚决。1—2 月的数据,释放了全面恢复和整体好转的积极信号,但基础并不稳固,消费品制造业回升乏力、民间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地区分化仍然明显,尤其是居民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修复需要时间,供给冲击等三重压力的影响仍然存在。正如很多人“阳康”后,咳嗽等症状还要持续一样,病毒不会“一键清除”,经济也不会“一键恢复”,疫情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经济的大幅反转还不会立即到来。“大病”初愈后,尤其需要用心呵护、耐心休养、细心调理。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