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意释读,有似阔论——略议语文课本的多元解读

  • 来源:知识文库
  • 关键字:语文,课本,解读
  • 发布时间:2025-03-14 16:38

  卫世平

  解读语文课本,应该多元解读,博物洽闻,擘肌分理,道古稽今,言远合近。但是假若随意解读,不根之论冒进,这就不是正确解读方式。假如空谈快意,故意误读,谬采虚声,这就会贻误读者。

  阅读语文课本,泛观博取,可以知信息、长见闻、明智识。然而有的人阐释课文,过于随意,表现出粗疏与偏离,造成作品的误识,甚至是有意地误读。如果任凭其流行,就会误导阅读群,加之溺于鄙陋之俗,习于庸猥之说,就会贻害年轻学生。这种误读表现,一会曲解前人文章,二会苛求前人文意,三会阐释文意走偏。暗含着哗众取宠、浮文虚言的味道。下面就此谈些看法。

  1 曲解前人文章,读释走偏

  例如对于《出师表》的课文解读,有人觉得中学语文课本继续讲述《出师表》似乎不合时宜。首先是陕西省西安市委党校胡觉照教授(同时也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长安文化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他认为《出师表》作为初三语文必修课文,宣扬“愚忠”“好战”思想,应撤出中学教材,要求换上同时代华歆的具有民本思想的《止战疏》。胡在2007年提出建议用华歆的《止战疏》替代《出师表》。如果细心拜读《止战疏》,就会发现魏国太尉华歆上疏,并不是要求长期休战,只是想舒缓一下民困,疲师袭远不划算,建议魏明帝曹叡分辨缓急轻重,排列个国事顺序,务必“以征伐为后事”,即把打仗战事往后放一放。这并不是弃战求和,而是担心连续征役,“颇失农桑之业”,其实是要广积粮的意思,“使中国无饥寒之患”。再说从鼎立局势看,三国交战,都想一统天下。诸葛亮出师,担心忘战必危;华歆担心出战师疲,民困国危。出发点都是各自保国图强,并不是讲信修睦。

  其次是梅朝荣先生认为《出师表》过于虚伪。梅朝荣先生对诸葛亮进行了一系列贬低,说诸葛亮“前期作秀,装神弄鬼,假仁假义,左右逢源,溜须拍马,欺下媚主,唯我独尊,贪图权力”。梅朝荣出版的书名十分雷人:《中国最虚伪的男人:梅朝荣品诸葛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该书面世,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诸葛亮的故乡南阳,出现民间抗议,“梅朝荣信口开河,只为炒作自己”,为什么冒天下之大不韪出此诋毁名人书籍,岂不是自找抨击?伤害众人感情。有人说这是为了赚眼球,吆喝叫卖,大赚一笔。其实任凭怎么诋毁,难以获得认同,怎么也扭转不了大众固有观念。

  诸葛亮决定出师北上伐魏,临行前,写上这个表给后主刘禅,告诫他广开言路,奖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开篇追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并显示出师北伐匡扶汉室的决心,整体来看,感情上情真意挚,又语重心长,没有粉饰虚浮之辞,看不出“假情假意”。如果硬说他贪占权位,算是乱扣帽子。刘备托孤成功,一般说来君仁臣忠、君明臣贤,托孤给重臣诸葛,诸葛亮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格外谨慎,再说后主当时算不上明君,但是忠臣辅佐,可谓尽心。写《出师表》时,当时诸葛辅政正处于励精图治之时,蜀汉境内呈现了兴旺景象,且又平定了南方叛乱,为了收复中原,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若论军事力量,蜀弱魏强,但是诸葛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拼出老命去开疆拓土。北伐行动以失街亭(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而告终。诸葛亮为此引咎责躬,重整军肃。当然不服输的诸葛亮还有再次出征的意图,再呈《后出师表》,讲明局势“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为了兴业,必须出战,如果保守,就会出现“惟坐而待亡”的危殆局面;所以告诫后主“王业不偏安”,文中表露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尽管有人说《后出师表》是南朝人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附加进去的。但是诸葛亮持有的“报先帝,忠陛下”的赤胆忠心是明显的,为蜀汉基业“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风范精神是激励人心的。

  易中天在评价诸葛亮的才干时,引用陈寿言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易中天评价诸葛亮军事能力:治军能力顶级,但非将略之才。说出优缺点,比较公允。易中天也分析了北伐的不利条件,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注定失败原因有三:曹魏非速亡之国,益州非进取之地,诸葛亮非将略之才。但是为什么执意北伐呢?这与地盘疆域有关,丢失荆州,孤据成都,空间狭窄,不能坐在死胡同里等着挨打。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公认的智慧之神,光芒四射。后世往往把足智多谋的人比喻为诸葛亮,或是见识高妙,类似诸葛,如《水浒传》中的吴用,绰号智多星,道号加亮先生,自诩赛诸葛,是梁山泊里的军师爷。在百姓生活也有谚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连草根人物也有自诩为“二诸葛”,借以沽名(见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的父亲刘修德,绰号二诸葛)。诸葛孔明人物形象在中国人民心中是一个家喻户晓、名震寰宇的历史人物,他的“草船借箭”“智算华容”“舌战群儒”“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故事被人称道。他的《出师表》大情大义,胜过多少千古雄文!他忠顺勤政,亲理细事,终日劳累。宋代的宗泽临终时含恨吟诵杜甫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呼过河而死。”岳飞手书《出师表》并作跋云:“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南宋文天祥,十分敬仰诸葛亮。他在被押解燕京途中,作《怀孔明》诗:“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可是梅先生竟然质疑起诸葛亮的为人品德,岂非咄咄怪事?往贤德人物泼脏水,故犯众怒?因此说曲解前人文章,故弄玄虚,有点高自标置,夺人眼球。当然不能过誉神化诸葛亮,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文学描述“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说人物描写神妖化,赞语过度,反而损意。可见《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有点“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鲁迅只是指文学描述过于神化,夸饰误导,但没有贬低诸葛亮的意思。

  历来选编《出师表》,标举其为修德育人的好文章,值得学生仿习与训智。诸葛亮忠于国家、励精图治的精神品格,社会赞语从未间断,杜甫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咏怀古迹》),陆游赞言“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另外从文笔艺术角度看,南北朝的刘勰评价说“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文心雕龙·章表》),可以看出能够形成“文辞舒畅”的撰文心思还在于“立诚在肃,修辞必甘”(《文心雕龙·祝盟》)。

  2 苛求前人文意,方枘圆凿

  例如,《愚公移山》故事进入语文课本,一是可以看到远古先秦时期的神奇故事与传说,二是可以看到古人克服困难的决心与毅力。可是有人认为愚公精神不宜倡导,用当今思维苛求前人。席慕蓉认为“愚公”虽然精神可嘉,但本质上是一个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来达到个人目的取向的人物,……这种强行改造自然的行为必将误导下一代的价值观,这是极为不利的。这是把古人求生存而突破障围的方式硬是注解上当今环保意识,似乎指摘古人陷入思维峡谷,遥远时代哪能想到环境保护以及人与自然和谐问题?还有人认为愚公挖山办法不可取,是专制与愚昧的表现,不如把挖山变成家园搬迁,不用世代辛劳吃苦。北大教授金克木先生认为移山故事只是愚胜智,对于“搬迁说”,平心而论,古人是不能自恃高明而搬迁,因为说易做难,坐而论道,玄虚一番不费劲,其实执行很难。一是搬迁何处呢?四海无闲田,哪有容身之地?二是搬迁组织力量与商洽接待太难,即使来个换地,也需要有强大的组织安排能力。远的不言,就说当时的三峡百万大移民,人们尚且记忆犹新。从1993年到2005年的大转移,三峡水库淹没涉及湖北、重庆两省市的277个乡镇,需要十多个省市对口支援三峡库区,接收移民,另外需要244多亿元资金安置费,这是举国之力筹办的大事,每一次移民离开故土,都依依惜别。假若小范围村屯移民,依靠个人力量,拖家带口,远徙他方,这是何等艰难?融入外地,来自生活习惯、生活方式、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适应问题仍旧是十分复杂的。若是没有国家安置,仅靠王屋山区的小村落外迁,没有对接关系,随意搬迁,背井离乡,岂不变成异乡流浪人?回过头来,说说古人思虑搬迁,岂不是躲避矛盾,岂不是弱化斗争精神?如果说愚公发扬“傻子”精神挖山不止,感动天帝,这就有点通达文意,天助我也,天道酬勤。愚公针对智叟讥笑“汝之不惠”,驳斥道“汝心之固”,顽固不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是批评他仅仅看到眼前一代人问题,没有放眼看到子孙万代的赓续精神。有人说倔强的愚公带领着“三个呆子”,外加一个寡妇小孩,借助笨重工具劳动,“箕畚运于渤海”,干到啥时是个头?前途渺茫。是的,古代劳动工具简陋,只能限制于当时的条件,不能痴想挖土机,但是总是要迈步向前的。联想到后来的红旗渠开挖,劳动工具也是简陋的,劳动奋斗十年多,恐怕有人讥笑功力太慢。关键在于没有现代机械化设备,也不“等靠要”,而是因陋就简去拼搏去干,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激励人心。严北溟先生曾在《列子译注》里提到:“愚公移山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应像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这就分析到古人讲述故事的本意。要说愚公做法愚笨,这是用今世现代化眼界衡量问题,不足为奇。物质条件决定思想意识,古人不会超越时代,只是讲究因地制宜,去干符合实情的事。

  再如武松打虎,本来是五年级下册第6课《景阳冈》较为精彩的一节。彰显了武松武艺高超的一面,有人却说是滥杀野生动物,引起了很大争议:武松是不是英雄?景阳冈(山东聊城阳谷县境内)的一只吊睛白额大虫——猛虎,已经害死了无数猎户,武松酒酣胆张,独闯山冈,遭遇老虎,梢棒断了,赤手空拳搏击老虎,这比李逵用刀杀四虎更为厉害。为当地除去一害,难怪人们前呼后拥抬起英雄。如果说武松杀虎属于正当防卫,那么说滥杀野生动物有点牵强附会。再说古人防御工具简陋,冷兵器对付猛兽,难以制服。常见猛兽侵村落,鸷鸟攫老弱,就是村民奋起搏斗,恐怕很费事,殪杀野猪与野狼都需要过人的胆量与武艺,何况老虎呢?没有超强胆略,怎敢冲前搏斗呢?多少人踌躇不前,动魄惊心,可是武松打虎气冲霄汉,怎能不受赞誉呢?除去当地拦路虎患,是安民称庆之事,怎么能用现今的条律去苛求古人,说其滥杀虎兽,难道继续容忍猛兽钩爪锯牙食人肉吗?因此看来囿于成见、泥古违今,都是不恰当的。

  3 阐释文意随意,强作解人

  高三下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文,本意显示林冲是一个本领高强却衔冤负屈被逼上梁山的人物。林冲上梁山之前,乘酒兴写过一首诗: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他想在官府队伍里混,然而官衙给他抛来无情打击,甚至想加害于他,使林冲的命运跌入谷底。陷入绝境,只有绝地反击,才能杀出一条血路而获生。有人说林冲性格“令人讨厌”,讨厌处在于三点:懦弱胆小、太能忍耐、非要逼到绝路才肯爆发。林冲是有点那种逆来顺受与忍辱负重的性格,他没有同类教头王进果断,王进发现新上任的顶头上司是被父亲当年打伤的高俅时,明白自己不能在官府待了,立即弃职逃走。林冲心存善念,抱有幻想。林冲被刺配沧州途中,由公差董超、薛霸二人押送。这两个公差已被收买,拿人钱财为人消灾,蓄意谋害林冲,故意用开水给林冲洗脚,并给他换上一双草鞋,使得林冲脚底磨出大水泡。在野猪林(聊城莘县附近)把林冲绑在树上,准备加害。幸亏花和尚鲁智深搭救,使得公差人员的谋害未遂。林冲阻止鲁智深去杀董超、薛霸,林冲劝道:“既然师兄救了我,你休害他两个性命。”可以看出林冲心存善念,不愿滥杀性命。但是到了沧州,林冲看到官府派人一路追杀过来,彻底明白了奸臣当权的真相,于是怒火中烧,在山神庙追杀差拨、陆谦、富安,提枪戳死三人,然后冒着风雪连夜投奔梁山泊。

  林冲性格发生剧烈转变,是对官府彻底失望之时。过去官员受罚遭贬,遇见大赦,还有回归官府的机遇,可是现在无法回归了。官场已无立锥之地,他被打入黑册。凡是在官府混久的人,时常抱有留恋之心,例如宋江就有招安的心念。由此看到,许多好汉走向造反之路,都是官逼民反,无奈举义。要说林冲性格转变,由软弱到刚强,由忍让到愤刃,都是现实逼迫所致,受压迫的烈性在沉默中爆发。如果责怪林冲的软弱与退让,这是曲解人物性格变化,实际是林冲一时看不透官府恶势力的盘踞与渗透,不知端倪,如坐云雾,还对当权者抱有幻想。尽管林冲放低姿态,做小伏低,让领导高抬贵手,然而现实打破碎梦。那些帮闲钻懒的人围绕在高官权贵跟前,曲意承奉,见风使舵,落井下石。仰承乞怜的宵小之徒所为惊醒了林冲,林冲不会坑蒙拐骗,不是鼠窜狼奔之类,开始他想降志辱身,可是达不到“隐忍就功名”的标的,他想衔冤负屈来苟全性命可是行不通。诚然,林冲不算聪明人,他没有那么“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的见识。现实逼迫,一步步促他猛醒,只有掀天揭地,造反冲杀,才可走向活路。所以林冲后期行为显示出“壮声英慨”的举动,侠义之气不断迸发出来。聚友朋以啸傲,意态狂放更自由。因为看到进身之阶被堵死,所以才有挣脱名缰利锁的勇气,进而产生纵横天下之勇力。

  另外,对于聊斋的解读,也有不同曲解。有人提出:“《聊斋志异》是不是封建迷信?里面的故事都有鬼怪蛇神。”其实借鬼怪表现人性,这也是一种文思建构。像《西游记》《水浒传》也有鬼神影射。马振方先生在《试论〈聊斋〉精华与糟粕》一文,指出该书纯属作者“孤愤”之书,借“鬼狐史”来抒发胸臆。迫于清朝的专制统治和文狱屡构,只能借助鬼神说事,夹杂迷信糟粕在所难免。但是其文笔的讥讽与嘲弄手法值得欣赏。郭沫若先生对《聊斋志异》有评语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运用讽刺手法出神入化,笔法纯熟。

  梁晓声撰述的《狐鬼启示录》一书,对聊斋进行了分析评论,他评论说:“蒲松龄的志怪小说就是以想象来慰藉受伤的心灵,使之成为许多和他有着同样命运的人的‘创口贴’。”(《狐鬼启示录》中国出版集团、现代出版社,2019.7),书的封面标示:瑰丽奇幻的狐鬼世界、正史讳谈的民间记忆、中国人最隐秘的文化心理。

  蒲松龄写作聊斋书本,借助鬼神说事,影射社会,避免了直言贾祸,殃及家人的问题,就算有些迷信,在那个特定的社会制度下,作者想要活命,必须曲笔描述。如果敢于直抒社会实情,直言骨鲠,不隐讳,岂不是飞蛾投火?蹑足潜踪都有可能被揪出,更何况直吐胸怀,让悍官凶吏得知暗喻他们,岂不把作者打入另册,蹲牛棚,押游街,说不定后代子孙成了狗崽子,踩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谈时政只能甘言美语,谈鬼狐可以口角生风。例如聊斋《罗刹海市》里的罗刹国,把妍媸好恶搞颠倒了,有嗜痂之癖,猪鼻子三孔的国相掌权,选拔面目狰狞的做大臣,颜值好的为奴隶,“其间形貌亦有似人者,然褴褛如丐”,这是讽刺社会现状“世情如鬼”。聊斋故事可以借助鬼神故事指摘问题,具体环境生成独特风气,讲假话、通权变、混社会,俯仰随俗才是通行规则。设想一下,在当时严酷且如狼牧羊的管制下,若因讥嘲世俗而触犯官府是不划算的,小者迁谪,大者夺命。要想安身立命,只有借神魔以写人间,借助鬼神来主文谲谏,讽喻社会,不易治罪。“金刚怒目式”的情绪,以嘲弄、戏谑、讽刺的文笔挥洒,借神说事,著乎竹帛,才是藏智的表现。

  总而言之,解读语文课本,应该“虚心居敬”,不能随意抛出庸猥之说,培根曰“读书不可存心诘难作者”(《谈读书》)。所以读书应该虚心涵泳,循序而有常,不能误认颜标,更不能混淆视听,谬采虚声,把解读走偏。自恃高见,实乃怪论。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学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