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减效,让单元作业趣味横生——以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为例
- 来源:知识文库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单元,作业,趣味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3-14 16:44
陈亚楠
当前,“双减”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要求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精心布置作业,做到减负不减效,减轻学生作业完成的压力和负担,消除学生对作业完成的抵抗和排斥的情绪。作为一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尝试着对单元作业进行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完善性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单元作业的设计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发挥出借鉴价值和促进作用。
在传统数学作业设计中,很多教师忽视学生的需求和差异,经常采取题海战术的方式对作业进行布置,导致学生在作业完成中面临着较大的负担和压力,并且无法将零散的知识整合在一起,知识的获取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当前,教师就需要对传统固有模式进行转变,对单元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此实现对作业设计的创新和改革。
1 单元作业的概述及背景
1.1 概述
单元作业主要可以理解为具备共同化学反应特点的一个过程,是一种以单元为基础单位对作业进行整体设计的形式和方法。单元作业设计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水平,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单元作业在设计中不仅关注于知识的提高和巩固,也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会合理、科学地对作业目标进行设置,保障作业内容体量适当、作业形式灵活恰当,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良好的培养。在单元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需要综合性统筹教学目标和单元作业目标,对合理的目标体系有效地进行创设,保障作业目标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相一致,从而充分地发挥单元作业的实际价值和作用,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得到巩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让作业设计得到真正的完善和优化。
1.2 背景
伴随着“双减”政策的大力推进,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做到减负不减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压力,大力推进作业的优化、改进和完善。单元作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更加强调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对单元知识的掌握,将零散融合为整体,帮助学生构建完善性的知识体系,避免学生在知识掌握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漏洞。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很多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达到巩固的目的,采取题海战术的作业模式,作业形式乏味且枯燥,占据了学生娱乐和休息的时间。长此以往不仅无法达到作业设计的预期效果,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这就需要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将“双减”作为依托,设计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单元作业,重新激发学生对作业完成的兴趣,使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获取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和目的。
2 小学低年级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现状
2.1 设计理念落后
理论指导实践。在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将单元作业的价值和优势展现出来,教师就一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虽然教师的教育思想有所更新,但依旧无法在短时间内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中依旧存在着多做知识题巩固得越扎实的想法,导致单元作业依旧以“习题类”为主,单元作业的设计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趣味性不足,可谓“换汤不换药”,无法将单元作业的价值和优越性展现出来。
2.2 整合能力不足
和其他作业形式相比较,单元作业设计必然给教师提出相应的挑战和要求。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教师需要具备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系统性地对单元内的知识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作业的内容、形式精心地设计。但在现阶段,很多教师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使用的整合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使单元作业的优势被消除,无法让单元作业成为数学作业设计的亮点和特色。这就需要教师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单元作业带给学生更多的新颖感和新奇感,促使作业设计的水平得到持续的增强。
2.3 作业形式单一
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小学生在对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获取时受到兴趣的影响是非常强的。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教师在单元作业设计时也应该投其所好,保障单元作业形式多样,降低学生在作业完成中的枯燥感和乏味感。但部分教师在单元作业设计中严重地缺乏新意,很难将单元作业和传统作业区分开,使学生在单元作业完成中很难展现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对单元作业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掌握,引入多样化的作业形式,使学生从中获取到新鲜感,不仅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也使知识巩固的目的得到实现和达成,让学生作业完成的兴趣得到提高。
3 小学低年级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3.1 顺应时代发展
在“双减”大力推动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置在作业的设计上,做到增效减负,避免过多地占据学生娱乐和休息的时间。通过单元作业的设计可有效地对“双减”的要求进行落实。教师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会站在整体角度,避免作业内容过于繁杂和零碎,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做到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帮助学生有效地填补知识的漏洞,也能减少学生完成作业所花费的时间,大部分学生最长在30分钟内完成作业,避免为学生带来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压力,适度适当,这与“双减”倡导的减负不减效的理念不谋而合。
3.2 满足学生需要
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学生,只有趣味性、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目标明确,加强对知识的应用。通过单元作业的设计,教师会对学生现阶段的需要充分地进行分析,保障作业形式生动灵活、作业内容丰富有趣,持续性地增强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改变学生对传统作业的印象和看法,让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在无形中达到单元作业设计的目的和效果,使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3.3 发展多项能力
作业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做多少习题,而是让学生将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感受到生活中知识的存在和价值,善于借助数学的思维、视角解决现实问题。在传统的作业设计中过于倾向理论化,导致学生在作业完成中很难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会结合知识对实践性、应用性的作业进行设置,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发展。如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都会得到显著性的增强,做到全面育人,使学生在单元作业完成过程中获得全面的成长和进步,将单元作业的内在价值和作用最大化地展现出来。
4 小学低年级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策略
4.1 “目标类”作业的设计
和其他作业类型有所不同,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的首要目的就是明确单元作业的设计目标,围绕着目标对作业的内容和形式精心地进行选择,使作业设计针对性得到增强。在目标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整体的角度对本单元涉及的知识框架进行掌握,坚决杜绝盲目和随意。保障目标的设计具有较强的精准性,使作业设计的质量和成效都得到持续性的增强。
例如,在讲解“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时,教师就可以结合本单元的知识对单元作业进行设计。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就需要明确作业目标,这是单元作业设计的第一步。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测量活动中感受不同工具测量的结果是有所不同的,深刻地感知到测量工具统一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有效地建立起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对线段进行认知。为此,教师就可以对单元作业目标进行设计:(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建立起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会借助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3)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在单元作业目标实现中,教师需要围绕着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借助作业让学生的数学抽象、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等能力得到发展。通过目标设计,使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目标明确,提高效率,节省时间,改变对作业的印象,在作业完成中获得自信和成就感,避免学生在知识掌握中出现问题和漏洞。
4.2 “前置类”作业的设计
在以往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作业皆设计在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之后,导致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一味地处在被动的位置,学生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突破局限性,尝试着设计“前置类”的作业,真正地做到先学后教,使教师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增强,将单元作业的价值和作用有效地展现出来。
例如,在讲解“100以内加减法”前,教师就可以对“前置类”的作业有效地进行设置。教师需要在单元讲解之前做好相应的备课工作,对单元的重难点进行掌握。在“前置类”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对本单元的重难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借助设备对讲解的过程进行录制,在录制完毕后剪辑和资源融合生成5~8分钟的微视频。在微视频制作完毕后上传到微信平台,供学生使用,为学生预习类作业的完成提供有效的指导,避免学生在预习作业完成中较为随意和茫然。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提出自己在单元作业完成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后续采取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困难,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突出,从而借助“前置类”单元作业的设计,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增强,转变作业模式,带给学生新鲜感和新奇体会,强化学生作业完成兴趣。
4.3 “生活类”作业的设计
陶行知大力地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观念,教育只有源自生活、归于生活才能展现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很多教师忽视作业的价值和意义,很难将作业和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很难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真理。因此,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生活理念进行融合和渗透,使作业价值得到突出,将单元作业的优越性更好地展现出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效果。
例如,在讲解完“混合运算”单元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实践类作业。教师可以将作业的主题设置为——“我是生活小能手”。教师可以提前对作业内容进行布置。比如,教师可以让家长在周末为学生准备100元钱,为学生设置要求,让学生帮助妈妈购买午餐食材,如三菜一汤,家长带领学生到市场买菜,在买菜的过程中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当学生达到要求后剩下的钱可以归自己。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学生来说趣味性和吸引力都非常强,学生的参与兴趣非常浓烈,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得到提高、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知识处处存在,还能使学生累积生活经验、懂得父母的付出和不易,在无形中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这样的作业贴近生活,作业内容趣味性较强,从而吸引学生投入到作业完成中。
4.4 “分层类”作业的设计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对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应试教育思想进行消除,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尝试着对分层作业进行设计。在以往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只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对作业进行设置,导致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存在“吃不饱”“吃不上”的问题,出现作业无意义、负担重的情况。在现阶段,教师就可以尝试着对分层概念进行融合,使分层作业的设计大放异彩。
例如,在讲解完“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后,教师就可以对分层的单元作业进行有效的设计。教师首先需要将班级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可以从高到低将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对应班级中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于班级中C层次的学生主要以单元基础类作业为主,在作业中从简到难设置了三道习题,主要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主,分别是绘画小组准备桌子;划船问题;买东西问题,对习题适当地进行改动,使习题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兴趣更加浓烈;对于班级中B层次的学生设置了木桶问题,引导学生回到家中尝试着观察实物进行计算,尝试着探索木桶定律,对探索的过程进行记录,让学生尝试着解释为何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板的高度?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对于A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展开操作、观察和比照,感受在生活中分物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对余数、余数除法的含义更加深刻地进行感知,使学生形成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在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使作业的效果得到持续的增强。
4.5 “操作类”作业的设计
在单元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面对的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小学生普遍存在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和习题类的作业相比,更喜爱动手动脑的方式。至此,教师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就可以尝试着引入“操作类”的作业,使学生真正做到动手动脑学习,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其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在讲解完“克和千克”单元后,教师就可以对动手操作类的探究作业进行设置,使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手脑、手眼配合,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活跃的状态。在“操作类”作业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考虑。二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在操作中对知识进行感知和内化并逐渐完善。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用肉眼有效地进行观察,也需要借助身体进行尽情地感知。在单元讲解完毕后,对探究活动进行设置,引导学生选择其一有效地进行完成。活动一:“感知量”。在单元学习完毕后,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走进超市,通过找一找、看一看的方式,探索用“克”“千克”作为单位的通常情况下是哪些物品?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熟悉的物品拎一拎、称一称,使学生将这些感觉有效地存入脑海里。活动二:“估计量”。在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懂得对于生活中比较轻的物品可以采取“克”作为单位,比较重的物体可以用“千克”作为单位,那么同一件物品1千克大约有几个。在探究作业完成中引导学生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使学生的估算意识得到持续的增强。活动三:“运用量”。在实际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有质量吗?空气是否也存在质量?能想办法验证吗?让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尝试着借助各种方式对空气的质量进行测算,对活动的过程进行记录。在活动开展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验证的方式,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某位学生选择测量气球的重量,放气之后再测量一次,证明空气也是有质量的,放气后的气球比之前充气的气球少1克。这种多元化的探究作业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使学生深刻地懂得生活中任何物品本身都有重量,空气也有。借助探究作业增强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参与感更强。
4.6 “特色类”作业的设计
除了以上几方面,为了使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新鲜感和体验感,教师也可以尝试着对“特色类”作业进行设置。使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拓宽视野和边界,使学生深感作业的奇妙无穷,达到最佳的作业设计效果。
例如,在讲解完“小小设计师”单元后,教师就可以对特色十足的数学作业有效地进行设计。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对特色实践活动进行设计,使学生在知识巩固中做到玩中思、玩中做,尽情地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效地利用图形运动,如旋转、平移、对称,画一画、拼一拼、剪一剪,尝试着借助拼剪结合的方式对一幅作品进行设计,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花样。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操作、想象创造、鉴赏能力,感知到数学学科独特的价值和魅力。让作业内容趣味横生,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
5 结论
总之,在“双减”的视域下,为了更好地达到减负不减效的目的和效果,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单元作业进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使作业形式丰富且多样,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在其中,教师可以通过“目标类”“前置类”“生活类”“分层类”“操作类”“特色类”作业设计,使作业得到完善和优化、作业效果得到实现和达成。
(作者单位: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西园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