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劳动+”育人模式的实践

  文/ 李紫艳 宁远县职业中专学校

  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劳动的认识、理解和尊重,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体格、增强意志的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实践“耕读劳动+”育人模式,使学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劳动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耕读劳动+”育人的内涵

  “耕”,原义是指从事农业劳动,而后进一步引申为通过劳动获取生活所需物质;“读”则是指通过阅读滋养精神。“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就是在深化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充分挖掘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耕读”是人与天地之间的对话,是人向天地学习的途径。耕读劳动包括日常生活起居、乡村耕作、学习教育等,其中“耕”是通过劳动创造物质,“读”是通过阅读滋养精神,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国古代的耕士追求既耕且读的生存境界,在农耕劳动之余,挑灯夜读以修身养性,进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耕读文化。这种传统的耕读文化承载着中国文明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

  2. 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

  构建“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其目的就是引导中职学生开展劳动日(周或月或季度或学期)的课程模式,有效利用大自然资源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正面作用,为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耕读劳动+”育人模式的实践

  结合当前中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在实践上主要以县级政府部门为主,家庭、学校、社会为辅,构建出中职学校“耕读劳动+”育人模式的校本课程体系。

  1. 组建“耕读劳动+”育人模式新团队

  “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在实践中需要组建以县级政府部门为统筹,相关政府部门及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协同运营的机制。例如:成立“国学班”,由中职学校、劳动教育教师、农业技术能手等共同组建师资团队。

  2. 拓宽“耕读劳动+”育人模式新天地

  “国学班”立足于本土资源特点,结合劳动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等核心内容,开发出带有本土特色的耕读劳动教育资源,从而创建“耕读劳动”实践体验区,为中职学校开展“耕读劳动+”提供了育人新天地,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劳动、实践之所,有效解决了中职学校耕读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匮乏、资源短缺等问题。

  3. 开辟“耕读劳动+”育人新模式

  “耕读劳动+”育人模式团队成员集结了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力量,采取“线上+ 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辟了“耕读劳动+ 课后服务”“耕读劳动+ 研学”“耕读劳动+ 志愿服务”等“耕读劳动+”育人新模式。与此同时,配套实践指导手册,从而实现社会劳动教育丰富多彩、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有序的课程目标。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