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舞动扬帆起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传统,手艺,活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2 21:26
文/卫岩松(北京建筑大学)
传统手艺的新活力
走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北京市大兴区礼贤镇龙头村,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那些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前,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在这里,花馍、灯笼、花笺、女红等非遗手工艺,不仅是村民们的生计,更是深厚的文化传承。
龙头村的灯笼制作,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年间。过去老辈人逢年过节都要做灯笼,龙头村出产的做工精美、热闹喜庆的大红灯笼,吸引了周边的乡亲纷纷前来订购。赶上交货的日子,工人们甚至都忙不过来。
2018年,龙头村成立民俗文化公司,组织村里的能工巧匠,打造“龙头灯笼”制作基地,形成“村集体+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村民共同参与。如今,村里还有30余名手工艺人长期制作特色灯笼,其中女性占90%以上。
制作灯笼,不但传承了传统手工艺,还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龙头村的集体收入也提高了。目前,龙头村制作的灯笼畅销全国各地,年销售额达100多万元。2019年,龙头村还将灯笼作为帮扶项目,给内蒙古察右前旗三岔口村提供原材料和技术支持,为三岔口村带来20余万元经济效益,提升了龙头村灯笼的品牌影响力。
龙头村的花饽饽分为不同的品类,有菜团子、黏豆包、红豆卷等,大部分饽饽用于升学宴、乔迁、做寿等不同场景。这里的饽饽要经过面粉发酵、醒发、 蒸制、晾晒以及最终包装等制作环节,以线上线下两种形式售出。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024年以来,礼贤镇以龙头村为核心,联动南中轴非遗文化旅游带建设,形成礼贤镇非遗体验教育研学产业集群,打造“美美与共、优势互补”的“南中轴非遗”联合村产业生态。“每年五六月份花馍工坊销售额是12万,基本上相当于解决了10个村民的就业问题。”礼贤镇龙头村党支部书记刘宗永向我们介绍说。
此外,龙头村还通过建设灯彩工坊、豆腐工坊、花馍工坊、石磨工坊、花笺工坊、原麦工坊、玉石工坊等十余处产业工坊,不断开展创新推广,为村民打开了一条创业致富的道路。
看着这些传统手艺在村民手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听着村支书讲述非遗文化为村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我忽然强烈地感受到,在龙头村,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村民们活生生的技艺、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村民的情感与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创意设计
在对龙头村进行走访调研后,实践团的同学也纷纷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了多次头脑风暴和创意讨论。最终,大家决定结合龙头村的产业优势,针对其品牌风格现有的问题,通过设计一套视觉导视系统 ,将村庄原有文化产业基础升级为非遗旅游研学产业新经济。
我们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村庄标识设计、地图设计、标牌设计以及打卡景观设计,设计围绕“龙头舞动扬帆起,非遗灯笼照火红”的核心理念。
龙头村不仅象征着龙头这个有力的形象,更展现出村庄在非遗传承和文化振兴方面的蓬勃发展态势。扬帆起航象征着村庄在文化产业、旅游经济中稳步前行,灯笼照亮着村庄的未来,寓意着龙头村作为非遗文化的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龙头村现有的品牌设计、产业类型、产业布局,从标识的形态到色彩的选择、从地图的尺度到场景的应用、从标牌的造型到空间的布局,我们先后组织了15次内部会议、6次线上线下的正式汇报对接和30多次设计稿的修改,深入挖掘龙头村的文化特色,力求在设计中体现非遗文化的精髓。
地图“导游”
我负责地图设计部分,我的想法是要强调地图的可读性和艺术性,确保它既能够提供准确的导航信息,又能展现龙头村的产业特色,使这份地图成为一名能够讲述龙头村故事的“导游”。我希望为游客提供一份既美观又实用的旅游指南,让其在游览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龙头村丰富的非遗文化。
最终,我们实践团为龙头村设计了一套特色鲜明、精美大方的导视系统,完成了一份综合手绘地图,开发了一款乡村文旅攻略推荐小程序,助力龙头村打造北京乡村振兴的“新龙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保护和传承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龙头村的故事,是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完美融合。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遥远的记忆,而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刁雅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