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散场》之内:绘就青春初心——编剧袁堆堆访谈
- 来源:大学生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青春,团队,编剧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25-04-12 21:31
作为编剧,袁堆堆及其团队堪称“‘京’彩文化·青春绽放”高校微短剧《青春不散场》的灵魂总舵手。
“《青春不散场》的故事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故事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袁堆堆介绍道。
这部微短剧的故事结构条理清晰,开篇聚焦于20世纪70年代的大学生。彼时的大学生们行为质朴,怀揣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一心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到了90年代末,初代互联网浪潮袭来,大学校园成为思想解放的前沿。社会的多元化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踌躇,不断探寻新的生活方式,试图找寻自我价值。时光流转至21世纪,当代大学生身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主导的时代,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愈发便捷、广泛,但也更易遭受网络暴力等伤害。整个故事以校史为核心,讲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初心与使命。
“用‘媒介’一词来概括本部微短剧的创作灵感十分贴切。因为既要跨越不同时代,又要紧密结合当下,经过深入研讨,我们最终确定了‘校史’这个具象化的关键词。”
“文化传承”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如何让文化传承更具力量,正是袁堆堆及其创作团队的初心。袁堆堆在采访中还指出,随着技术发展,校史将拥有更多承载模式。比如在《青春不散场》中,就会采用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传承方式,全方位还原、展现校史与时代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学生视角这一微小切入点出发,最终借校史呈现出一个时代的发展脉络。
“创作尹晓月这个角色时,我倾注了大量心血。”回忆女主角尹晓月的创作过程,袁堆堆仍颇为感慨。
在故事里,尹晓月有着特殊的经历,她遭受了严重的网络暴力。袁堆堆曾遭遇过校园冷暴力,对此感同身受,这段经历也激发了她的创作动力。她特意为尹晓月这个角色融入“抗拒”与“重生”的元素,期望通过这样的角色塑造传递给观众力量,更希望每个人都能从尹晓月身上找到内心深处的坚韧,获得勇气与力量。
责任编辑:陈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