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 档案文博院
杨承宗,江苏吴江人。1934年至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47年赴法国留学;1951年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同年秋天回国;1958年担任中国科大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教授;1978年担任中国科大副校长;1980年倡办成立合肥联合大学,出任首任校长。他长期从事放射化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是中国放射化学、新中国核燃料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初创放射化学
1934年,放射化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刚被引入我国,杨承宗随即开始放射化学研究。彼时,核裂变现象尚未被发现,放射化学还只是一门纯学术研究的学科。1951年,杨承宗历经坎坷从法国居里实验室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立放射化学研究小组,开始领导放射化学有关科研工作。
1958年,为培养“两弹一星”事业急需的人才,党中央决定创立一所理工融合、以理为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中国科大在北京应运而生。根据中国科大“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中国科学院抽调一批研究所人员担任学校院系负责人,杨承宗便是其中之一,受聘担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
为进一步筹建教学队伍,杨承宗从原子能所抽调了张曼维、孙鹏年、吕维纯、李虎侯等年轻骨干科研人员,又将当时刚留苏回国的徐理阮、章吉祥和范龙祥等调入学校,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放射化学教研室。
在繁忙的系主任任期内,杨承宗还承担了本科生化学课的教学任务。中国科大对基础课非常重视,数学基础课、普通物理和普通化学教学不按照系别设置,而是将全校本科生分为10个班。全校化学基础课程的授课教师由杨承宗、王葆仁、梁树权、刘达夫等13人共同担任,杨承宗讲授“无机化学”,每周5个学时。
“既要向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又要向现代科学发源地国家学习”
1978年,杨承宗被任命为中国科大副校长。除分管科研和部分实验室建设外,还兼任了外语教研室主任。当时,对于大小语种的争论较多。同时,过去长期不提倡学习外国现代科学文化,这导致理工科专业普遍对外语学习不够重视。杨承宗从指导思想上提出外语教学应以英语为主、全面兼顾,“既要向先进科学技术学习,又要向现代科学发源地国家学习”。自此,中国科大不仅在全国高校中最快由俄语转向英语,而且在历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中,中国科大学生的平均成绩一直名列榜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大才俊出国留学蔚然成风。后来,在教育部讨论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的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黄辛白特别咨询了出席会议的中国科大另一位副校长钱临照的意见。黄辛白问:“你们学校被录取的学生最多,是什么原因?”钱临照答:“我们比较有特色的是,我们的杨副校长亲自抓外语教研室。”
除了狠抓外语学习质量,杨承宗为中国科大化学学科的建设也做了很多工作。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国科大成为全国仅有的3个放射化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放射化学博士点是中国科大第一个化学博士点,也是20世纪80年代全校仅有的两个化学学科博士点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科大多个化学分支学科(如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都挂靠在放射化学博士点培养博士研究生,杨承宗对这些学生都曾给予热情指导。
筹办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1980年初,杨承宗与中国科大招生办的老师们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到有人因填报志愿不当而落选,高分落榜、低分被录取更比比皆是。杨承宗说:“落榜的高考生中有可造之才,但没有可造之机。”
之后,杨承宗等人联合向中国科大党委、安徽省委、省政府打报告,提出创办自费走读、国家不包分配的大学的设想,得到了中国科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安徽省委、省政府对此也全力支持。从1980年7月初倡议到同年8月省政府批准,一所“联办公助、自费走读、综合优势、面向社会”的新型大学——合肥联合大学就此诞生。杨承宗被任命为校长,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合肥联合大学的建立,为那些因几分之差而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的学子开辟了一条新的成才之路。因此,这所大学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小岗村”。
当时的杨承宗由于早年受到的辐射伤害,双目已几近失明,健康状况极不理想,但他仍然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合肥联合大学的筹办之中。为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杨承宗特地邀请美籍物理学家任之恭教授、钱致榕教授等学者到合肥联合大学演讲。同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建立了物理化学、电工电子、建筑、机械等30多个实验室和计算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仪器设备,这些不仅满足了合肥联合大学学生的实验和科研需要,还为合肥地区有关单位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获得社会各界赞扬。
杨承宗一生投身科学研究与教育事业,充分展现了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崇尚科学、有教无类、淡泊名利的精神。正如中国科大原校长侯建国院士所指出的:“杨承宗先生是科大二次创业的元勋,与科大相伴相守、不离不弃,为科大的重新崛起作出了杰出贡献。杨老对祖国的忠诚、对科研的执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宽广坦荡的胸襟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