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着看春晚

  • 来源:大学生
  • 关键字:春晚,空间,情绪
  • 发布时间:2025-04-12 21:38

  文/李依冉(西安交通大学)

  2025年央视蛇年春晚,也许是与年轻人距离最近的一届。这届春晚,真正进入了年轻人的文化场域之中——哔哩哔哩(简称“B站”),不仅与年轻人的即时情绪实现了同频,也成就了一场让所有人跨越物理空间的“电子围炉”。

  这是B站成立15年以来,首次直播央视春晚。1月29日,B站作为央视蛇年春晚独家弹幕视频合作平台,公布了直播相关数据:除夕当晚,B站春晚直播间观看人数超1亿人,创历史新高;直播弹幕数超过1.2亿条;B站定制化的春晚答题互动,吸引了超过1000万用户参与;更重要的是,30岁以下观众占比为83%。

  央视春晚与B站,前者是沉淀40余年的国民记忆载体,后者是聚集3亿年轻人的文化社区。两者合作之后,春晚得以毫无阻碍地融入年轻人的文化语境,让其仪式感突破代际、时间与形式的桎梏,鲜活地存在于每一代人的记忆中。这次联动,更像是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之间一场盛大的“双向奔赴”。

  作为中国春节文化的象征,近年来,央视春晚在年轻化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从邀请年轻人熟悉的明星登上舞台,再到尝试将网络热梗引入节目,央视春晚不断努力,想方设法去撕掉那层“刻板化”的壳。

  而以弹幕文化著称的B站,作为国内领先的年轻人文化社区,拥有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根据最新数据,B站3.48亿月活用户中,“90后”与“00后”占比近七成,天然就能为春晚与年轻观众的“双向奔赴”架起桥梁。

  据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当人们聚集在一个共同的情境中(如同时观看视频),通过彼此进行互动交流,会产生共享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共鸣会增强群体的团结感和归属感,比如通过B站看春晚,观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在看视频,更是在和其他观众共同经历一种情感上的仪式,而弹幕就是他们情感交流的纽带。

  弹幕,顾名思义,指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像子弹一样弹出的评论性文字和符号。它本身满足了人们的某些需求。首先是认知需求的满足,在观看知识类视频如历史纪录片时,弹幕可能会包含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的梳理等内容,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补充自己知识体系的空缺。例如,在这届春晚的弹幕互动中,就有非遗文化、优秀艺术家的科普。同时,也可以满足一定的社交需求,观众可以通过弹幕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观众在弹幕中实时讨论自己喜爱的春晚节目、明星等,可能会因为观点相同而互相关注,从而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在新媒体环境下,弹幕以其实时性、互动性为众多年轻用户广泛认同和喜爱,弹幕文化逐渐形成并发展。年轻用户会积极学习弹幕的使用规则和文化特点,如了解流行语、表情符号等,主动参与弹幕互动,并将其作为观看视频的一种习惯。弹幕文化创新应用于春晚舞台,使得年轻观众不再只是观看者,而是直接参与到春晚的互动中。这构成了春晚仪式感的一部分,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北京胡同里的调侃、上海弄堂里的玩梗、广州茶楼里的喝彩,天南海北的心意在弹幕中汇聚一堂……“所有人的春晚”在这一刻更加深入人心。春晚不是给某一代人的晚会,而是属于所有时代、所有国人共同书写的中国年味。

  责任编辑:丁莉莎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
阅读完整内容请先登录:
帐户: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