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3年上海开埠以前,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吴越文化,开始孕育了海派文化,为海派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基础。1843-1949年间,特别是19世纪30、40年代,上海“八面来风”似的移民,哺育了海派文化的成长。
海派旗袍曾经作为海上名媛们的首选正装,从一个特殊的角度缓缓地诉说了海派文化。电影《花样年华》的点睛之笔是巧妙地植入了周璇演唱的《花样的年华》和张曼玉的二十七套旗袍。电影放映后,上海《新民周刊》记者即以《原版花样年华》为题,介绍了歌曲作者陈歌辛的夫人金娇丽。他们的儿子陈钢,即梁祝作曲人之一谈起自己的母亲时这样说:我见到的那时妈妈的穿着,也真是旗袍接着旗袍。
当宋庆龄穿着碎花型的棉袍出现在阅兵观礼台上时,上海广告画上的女子,也开始了连身旗袍的妙曼风姿。于是,名媛名太纷纷效仿,开始穿着旗袍出入社交场合。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又将西式服装的贴身裁剪方式用在了宽松旗袍上,于是旗袍有了曲线。到了三十年代,旗袍有了衣缘上的细细花边,也有了开叉。也盛行过开叉开到几近臀下,已微含挑逗之意。如果你看见了阮玲玉、周璇那一干三十年代的女子,从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里袅袅走来,沧桑而风情,会让你想到什么?那必是如柳的体态,旗袍的细致,还带着十里洋场特有的奢糜繁荣和高傲不可亲近的气息。那一抹江南的雅致,那一缕上海的精巧,那一丝繁荣下的世故聪慧,将女人的风姿和旗袍的剔透完全融于一体。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虽然动荡不安,名流名媛们的着装也较之前的低调起来,花色和式样上趋向简洁素雅,旗袍依然是当时上流社会名媛们的主要正装打扮。受到海派文化影响的名媛们依旧保持着低调的奢华,虽然式样和花色上貌似质朴,可在旗袍的制作和材料上仍然考究至极。除了采用全进口的布料之外,每一个名媛的旗袍都是由专业的裁缝师傅按照每个人不同的身型尺寸制作的,简而言之,当时名媛们的旗袍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
所谓赵四风流朱五狂,说的便是这两位名媛。不难看出,这首打油诗的矛头直指时任东北军统帅的张学良,斥责他在“九一八”日本关东军入侵之时不顾民族安危只知风流快活,终至东北沦陷。然而,张学良因判断失误导致失守是真,于日寇袭城夜与佳人共舞一事却纯属子虚乌有,事后亦被澄清,但诗中涉及的三个女人,赵四、朱五、胡蝶,在当时却被一些不知情的民众视作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一度受到舆论指责。张学良晚年接受唐德刚采访时说:“我最恨马君武的那句诗了,就是‘赵四风流朱五狂’……她小的时候,我就认得她……我跟她不仅没有任何关系,我都没跟她开过一句玩笑!”少帅一生风流,女朋友不少,对此也从不讳言,偏偏被人和这个一句玩笑也没开过的朱五小姐扯到一起,让他大呼冤枉。
现在放出来的这张照片摄于西安事变后,众姐妹在知道张学良将军被软禁,故而来到张学良和赵一荻当时在上海的居住地,现在的思南路皋兰路提前过圣诞节,安慰赵四。她们一起搭起了背后的圣诞树,随后优雅地席地而坐,由朱湄筠拍下这一页名媛的合照。这些名媛都有良好高贵的出身,受得当时先进的西洋式教育,经过漫漫历史长河,即便是随性地就地而坐,一纸简单的黑白照片也难遮掩她们身上不凡的气质。
能够穿着开叉的旗袍优雅的坐、立、行本身就是一种学问。上海市十大旗袍文化大使之一、上海旗袍沙龙创始人汪薇玉女士在上个月克勒门的下午茶——云梦聚会中为我们展示了旗袍的各种礼仪规范,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阎华作为聚会主持也和大家一起在一旁有模有样地学习着。
此外,在本次云梦聚会中,另一位旧时海上名媛托人带来了这样一件她年轻时所穿的旗袍。
出生在商宦世家的蒋士云,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她在蒋氏家族女孩子中排行第四,故而人称她为“蒋四小姐”。这也正应了台湾记者林博文的评价:“张学良之心爱之人,大多都排行为四,有朱四小姐,赵四小姐,后来又有了一位蒋四小姐!”毋庸讳言,蒋四小姐与少帅张学良的缘分,绝非仅仅因她在家族里排行第四,而在于她聪慧超人的品貌和重感情重信义的品格。张学良曾在1937年下榻于蒋士云在曼哈顿花园街的豪宅里,一住就是3个月。而赵一荻则先飞回洛杉矶儿子家中。张学良在纽约的3个月是他自1月被幽禁以来最感自由的90多天,除身边再无国民党便衣的跟随之外,也没有赵一荻在场,他终于实现了对友人所说的那种无忧无虑的自由,可以和一生中最喜欢的女人相处一段时日了。
旗袍最早是旗人的服装,为了适应漠北寒冷地带,那些服装都比较厚、严实;袖子也不像汉人那么飘逸,裹得紧紧;汉族衣服上衣下裳,马背上民族的衣服上下一统。由于是袍服,又是八旗过来的,所以汉人叫它“旗袍”。清兵入关后对穿衣等都有硬性要求,而辛亥革命以后,没有人再强迫去穿什么了,人们反而开始各种模仿。当时女人服装基本有两种,一是保留明代遗迹的上衣下裳,一种就是保留清代服装的袍服。所以旗袍这个名称也是辛亥革命后提出来的。
上海女人穿旗袍确有别样的穿法。30年代,一身修长旗袍外加一件毛皮大衣或是做工讲究的外套,一种“旧元素新关系”的穿法形成“上海旗袍”独特的摩登魅力。
旗袍是“外来”的,一经化合,更其优化,如今都是我国民族文化符号。这充分体现了汉文化善于包容和消化的特点。
文/陌姬
……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