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悬念

  • 来源:信息方略
  • 关键字:国资改革
  • 发布时间:2014-04-15 14:01

  十年来最大力度的一次国资改革启动在即,但对国资委来说,这像医生对自己开刀,它能否完成这个看起来几乎不可能的任务没有人能保证。

  作为中国112家大型央企的管理中枢,北京西便门桥下的这幢白色建筑貌不惊人。从桥下绕进一条小路,并获得一个陈旧的传达室批准,方能进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

  拥有400多位员工、18个局的国资委一直是中国最有权势、管理最多财富、并时常受到舆论抨击的部门之一。现在,它更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风口浪尖和前沿阵地。

  “大家都在看国资委在这个特殊节点的表现,上海国资二十条出来之后,好些人打电话问,国资委的方案什么时候出?”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志钢告诉《中国企业家》。

  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至今,在管资本、分类管理和混合所有制大方向明确后,国资委并未迅速推出一个完整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案,这令许多人失望。

  与之相比,学界与民间对这一轮改革的议论沸沸扬扬,“各种各样的说法太多了,有支持央企不断减持股份的,有反对的,也有摩拳擦掌的。”一位国资委内部人士说。

  2014年,无论对国资委,还是对央企而言,国资改革突然成为一个敏感话题,接受采访的许多人对本刊欲言又止。这似乎显示,一旦涉及到产权的定性问题,涉及到国退民进或国进民退,决策者、学者、企业乃至普通群众仍然弥漫着复杂情绪。

  把相对停滞的国企改革再次提上日程,是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激活经济的突破口。问题是,改革如何推动?多大的尺度?在现实中牵涉各方利益,国资委自身更需要与央企建立一个适应要求的新关系和新秩序。

  “这其实是国资委在革自己的命,你想它出台方案的速度能快吗?”一位央企中层干部直言不讳地说,管资本的本质就是让国资委从央企具体管理中退出来。在他看来,这些年国资委除了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很难对央企发展有更多帮助。新一轮国资改革,对刚上任的国资委主任张毅是个烫手山芋。自2003年成立,国资委在不断自我强化中度过了十年,他之前的三任主任李荣融、王勇、蒋洁敏,一位退休、一位升职、一位腐败落马。国资委一把手的不同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这个机构面临的错综复杂的改革环境。上述国资委人士至今记得蒋洁敏入主国资委的场景。“我们收到的短信上都说,蒋洁敏已经被双规了,结果还是看到蒋过来上班。”他对《中国企业家》说,蒋这个事儿出来,很多央企觉得挨了一个大嘴巴,但不知道这大嘴巴是谁煽的。

  理论上,通过大规模实施混合所有制,未来国企、民企的楚河汉界不会再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将极大地改写国企的股权结构与秩序,用更少资本撬动更大的资源,但怎么管好资本,对国资委来说,风险很大……

  >>“面对新一轮国资改革,一是国资委的定位要调整,过去国资委管企业管的事太多,管的不深,就400多人怎么可能管深呢?所以要把管理的范围缩小,把每个地方深化,才能有效化;二是成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将国有资本投向关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三是分类监管,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通过界定不同的治理模式,使企业运作更有效,不仅仅满足股东的回报要求,也要保障国计民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政军在原文中说道。这次被视为十年来最大力度的国资改革,难度不言而喻。

  梁欢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