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贯之的假面女神林志玲
- 来源:电视指南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女神,林志玲,邓丽君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8-12 15:11
先讲一个网络段子——
在地铁里,和一好友电话,挂机时,我感慨一句:“再不解放台湾,志玲姐姐就老了”。
收线后,旁边一大叔模样的人感慨说:“年轻人,你们还有机会,青霞姐姐已经老了”。
回家后给老爸电话谈及此事,老头沉闷半天说:“丽君姐姐已经不在了”。
这个段子的典型性在于,它准确地提炼了三个时代的女神样板。
邓丽君自不必多言,她生逢其时,赶上了台湾流行音乐蓬勃发展的上升期。她自身条件也得天独厚:音质好,音色甜,甫一出道便是巨星的架势,然后毫无意外地一路星光熠熠地走下去。彼时,两岸三地都还没有“娱乐”的概念,歌手老老实实唱歌,歌迷老老实实听歌,记者老老实实发稿。舞台上下,一片和谐。一个歌手必须有硬扎的唱功,否则很难凭借一张脸去混江湖。
林青霞比邓丽君晚了一个时代,她因为出演琼瑶的言情片而一夜成名,后来打破自我格局,接演女扮男装的武侠片,在徐克的片场,天天吊威亚,一吊就是几个钟头。学会写作之后的林青霞在文章里哭诉那段非人的生活,可正是这种艰辛而冒险的尝试才奠定了她第一美女的江湖地位——真正的美人一定有着某种雌雄同体的异质之美,不管是林青霞还是张国荣,都通过自身作品佐证了这一说法。
彼时,尚属娱乐产业的萌芽状态。但记者和明星的关系反倒更融洽些,约见采访时,明星常常把记者约到自己家里,然后吩咐女佣准备红茶和茶点,除了谈工作,还可以像闺蜜一样聊聊私房话。在林青霞的时代,不管是一个演员,还是一个歌手,想要快速成名,最好有一副好面孔,但也不能一招鲜吃天下,还是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去拍戏,做人,方才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在林青霞和林志玲的夹缝里,台湾还出过一些零零碎碎的女神,比如第一玉女苏慧伦、九头身美女吴佩慈、甜心教主王心凌、百变天后蔡依林、综艺女王大小S、还有号称台湾第一美女的萧蔷……很遗憾,她们都是过渡时期的替代品,是五折女神,最多可以自封地区第一,其性质仅相当于小组赛冠军。能像林青霞那样红遍两岸三地十余年的几乎没有,直到林志玲的出现,女神的接力棒在一轮又一轮的击鼓传花中,终于尘埃落定,名花有主。
在击鼓传花的过程中,两岸三地的娱乐产业已经完成了它的“二次工业革命”。娱记和狗仔队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以及“娱乐至上”“偷拍无罪”的价值信仰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明星不再神秘,而是被拉下神坛,靠各种绯闻在人间落地。经纪人的出现也使得人情味变淡了,没有炒作、不讲丑闻就不会引起注意。
娱乐产业在追求GDP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在迅速地失掉一些什么——尤其在互联网攻陷人们的生活,实体唱片逐渐消失的年月里,所有的经验统统报废,这个时候比的就是出牌的迅猛和准确。王菲高调宣布退出歌坛之后依旧不咸不淡地搞个基金,开个演唱会;蔡琴在实体唱片消失之后就迅速拉开怀旧演唱会的大幕,既赚人气又赚钞票;周杰伦也忍痛割爱,把工作重心放在电影上——之前人气极高的蔡依林,因为掉头过于迟钝,终于从一线的阵营里败下来,辉煌难续。至于那些一直没有完整作品,仅凭借电视台的通告和绯闻来维持曝光率的小明星来说,比如吴佩慈和萧蔷,倒是延长了被淘汰的时间。
林志玲就是在这个时候蹿红的。尽管她不算最美的,也没有任何代表作,而且已经到了而立之年。对女明星来说,这三样缺陷统统是致命的硬伤。任何一个有远见的经纪公司都不会签她。可她偏偏就红了,而且是一夜之间,迅速蹿红。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跑到好莱坞采访了一圈后写了一本书《好莱坞的七宗罪》,里面的观点非常刻薄:“好莱坞这个风很大的小地方,日复一日按照计算和预先的设想来打造明星,就像技术人员制造飞机或者厨师准备一盘奶酪一样认真仔细。如果他们需要,就算把明星的嫂子或者姑妈送来,他们照样能把她们打造成女明星。”法拉奇所见到的玛丽莲·梦露、格里高利·派克,都是这条明星生产线上的产物。
林志玲显然不是。
她脚下的舞台不是历史的舞台,因此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互联网时代的娱乐产业极容易成就一个人,也可以凭借偶然的力量一夜之间毁掉你。同时,她还要面对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权力——不论这权力来自资本、无序的行业、性别还是人自身的盲目,她都幸存了下来,并且做得很好。
每一个点她都踩得刚刚好,所以丰胸代言人就这么蜕变成一代巨星,她渐渐成为男人心中的女神,同时也变成了女人心口的铁钉。
她究竟是为何走红的呢?说起来,其实一点都不传奇。
事情发生在2004年3月。一本素来八卦的周刊做了一期关于明星陪吃的专题,名不见经传的林志玲大胜许多知名女星(该记者在离职后承认报道是杜撰出来的)。此前她最出名的原因是她拍了香港一个著名的丰胸广告,此事点着了她火速成名的信号弹,随着林志玲代言的房屋广告遍布台北大街小巷,信号弹冲出了台湾,照亮了整个亚洲的天空,半年前她只能和四个模特一起上《康熙来了》,而半年后,她可以一个人接受一整集的专访。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后又有亦舒补充,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要成功是不难的。但偏偏林志玲是30岁上下的年纪才红透台湾,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到整个华语地区,即便那个时候她的娃娃音已备受诟病,更不要说开口唱歌,拿得出手的角色更是寥寥。那一年是2004年,后来人们甚至猜说,林志玲走红托的是那一年台湾大选一片乱战的福,乌烟瘴气的报纸新闻之间,林志玲恰如一阵清风柔柔拂过。“如果你上《中国时报》和《联合报》的网络搜寻系统,可以明显发现:林志玲的新闻是在三一九总统大选投票日后,才快速增加。”这种解释不无道理,但实在有些附会。3月总统大选的乱局,提供了林志玲成名的时空条件,但这只是社会情绪的短期需求而已,林志玲能一直红到现在,红的版图由影剧版扩张到社会版和要闻版,红的广度由台湾到大陆与香港,说明我们社会中有一群集体,不仅仅是在消费林志玲身上短期的清爽和无争,而且还进到了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情感认同。从这个角度来讲,她的广告代言要远远高于电影片约也是情理之中。
有台湾学者甚至把林志玲的走红当成一个课题去研究,课题的名字就叫《林志玲现象》。说“现象”并非小题大做,毕竟林志玲搅动的场域不只是媒体而已,甚且还动员到经济、社会、政治、性别、外交、网络等各领域的资源,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几乎全台湾人都认识了她,这种龙卷风暴式的走红模式,在台湾历史上可说绝无仅有;而且,虽然媒体很快地推出“林志玲接班人”,但是十年过去了,迄今为止我们仍丝毫看不到“林志玲热”有任何消散的征候,她反而红得更加持久和深入。关于走红这件神奇的事,林志玲的标准做法是露出美丽笑容,双手一摊,“是不可思议,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我当这是老天爷送给我的一个礼物。”
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一则不实的八卦报道让林志玲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但是大众的注意力是极其分散的,之后的道路才是最难走也是最重要的。
法国人有句话,“楼梯上的灵光”,意思是当你找到答案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比方说,你参加一个派对,被人羞辱,你该回嘴,可在压力之下,众人盯着你,你大脑缺氧,思维短路,最终只能支吾应答。可你一离开那里,一踏上楼梯,就像魔术一样,你想到了驳倒他人的话。
关于一夜成名,林志玲也有她的“楼梯上的灵光”:“话题永远是存在艺人身上的,很奇怪,所以要看你要不要接受它。其实那时候我本来工作量就很大,服装秀、电视主持,曝光也很高,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这么一个话题,让大家发现了我,另外一个原因我认为那时候台湾是多媒体、电视蓬勃发展的时候,这些媒体的需求量加大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艺人之外的人,包括模特,我刚好被看到。”
天时地利人和,林志玲莫名其妙红透半边天,她唯一归结到自己身上的原因是,“我曾经想过我没有任何理由在这个舞台上,你说漂亮也好,我不是最漂亮,我不会唱歌、没有作品,可能是因为我个性比较完整。”紧接下来的金马奖主持换11套衣服和顶尖男明星幸福拥抱的逸事更让她成为话题人物,无数的广告、主持,然后是转战电影,每一个点她都踩得刚刚好,所以丰胸代言人就这么蜕变成一代巨星,她渐渐成为男人心中的女神,同时也变成了女人心口的铁钉。
2010年春晚林志玲表演魔术,这是她第一次出现在如此官方和正式的场合,微博上有个有趣的小讨论,网友们发现家里的男人们眼睛开始放光,呆滞,微笑问这是谁,女人们都开始骂娘,这女人怎么这么嗲?
关于成为“女人公敌”这件事,林志玲也有自己的“无奈”。
“这个我也很困扰,我还跟小S聊过,这个点好好笑,可是我讲不好笑,你讲就对。这就是每一个不同的风格,我是这样子的,如果你喜欢我,我就这样子,如果你不喜欢我,其实我也没有办法。但我的声音是真的,因为没有娃娃音可以长达37年,我希望时间久了,大家会接受我,我一直是一个没有攻击性的女孩子。你们可以不喜欢,可能你们误会了我,误会肯定会有,给你们一段时间。其实我比较在意的是我比较喜欢女性喜欢我。”
可是小S怎么会喜欢林志玲?凡是看过有林志玲出镜的《康熙来了》的观众不可能不知道小S对她的憎恶和反感——不管这份敌视是不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而刻意为之的结果。但是林志玲照样是和颜悦色,她说了三个重重的字,“是——好——的!我很喜欢她。”看到没有,我很喜欢她,我没说她喜欢不喜欢我,志玲说得对,她从来不撒谎。
一句“我从不撒谎”像饥馑年代的一块大肥肉,馋得各路八卦记者和两岸三地的狗仔队齐心合力去挖她的墙角,拆她的台。
“是的。我从来不撒谎。”
这是林志玲在某次采访中,不知是出于鲁莽求证,还是深思熟虑后对记者说的一句话。现在看来这句话几乎成了给自己下的紧箍咒。有谁曾见过不撒谎的成年人?何况这个成年人还是身处娱乐圈的风口浪尖上。一句“我从不撒谎”像饥馑年代的一块大肥肉,馋得各路八卦记者和两岸三地的狗仔队齐心合力去挖她的墙角,拆她的台。
至今被反复扯皮的事件有两件:一个是丰胸;一个是和言承旭的恋情。
前者只要没有拿到整形医生的口供,一切不过是记者的推算和怀疑;后一桩则有点雨夜难瞒,开头否认,接着又不得不在娱记和粉丝的威逼之下昭告天下——至今这都是她自打嘴巴的污点事件。
说到底,彼时的林志玲出道尚早,而立之年的她可能洞悉过人性的弱点,却还没有见识过娱乐圈真正的险恶。任何一个女明星在收割鲜花和掌声的刹那,沉醉在名利场带来的光环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与狼共舞,与鲨同游。
可是,她手上还有什么资本?论相貌,她最多算端庄秀丽,并非倾国倾城;论身材,她虽然足够高挑,可这样高挑的身材很容易被另一个专业点的模特比下去,况且高成这样,不仅牺牲了穿高跟鞋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和哪个男的搭戏都成问题;论歌喉,她在《康熙来了》自嘲每次去KTV刚唱一句,哥哥就皱着眉头丢给她100块钱让她闭嘴;论智商?这对一个女明星来说,好像有点可笑了吧。想来想去,她似乎只剩下一个法宝:情商。
擅长分析新时代女性心理的李奥贝纳广告执行创意总监吴心怡认为,在她熟悉的台湾美女里,170公分似乎是一个关卡,超过这个高度的美女通常不灵活——包括身体上、才智上的。而林志玲超过175公分的身材,还能在台上动静自如,是一个显著的突破者。“由身体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大却灵活的身体,通常意味着这个人物更有心灵自我控制的强度。”
林志玲的心灵自控能力不是一般强,但凡见过她的人都夸她情商极高。到底什么是情商呢?翻译成大白话其实就是会说话,会做人。
林志玲的中心点是既要保护好自己又要保护好你,她不想得罪人的同时也想表白自己,这让她的语言永远充满了各式闪躲腾挪、移形换形、指东打西、扑朔迷离。憋久了,你会产生一种冲动,想要拨开她后脑勺浓密如海藻般的长发,想看看伊人的天灵盖是不是肉色的塑料壳,打开之后就找到两截粗壮的电池。
“嗯,什么都可以问。”
这是林志玲每次接受访问时的开场白。几乎没有一个明星敢对记者这么豁出去的,哪怕是二三线的艺人。绝大多数会先要求记者发来一份采访提纲,有的放矢。林志玲比他们所有人都勇。可是你千万不要因此就指望林志玲跟你掏心窝子说话。永无可能。
Never!!!
她曾经接受东方卫视的访谈,主持人曹可凡的节目播出半小时,但访谈过程超出两小时,“我常说,剪掉了会心痛的部分,才是播出菁华。可是林志玲的EQ高,什么都能聊,她说话和蔼可亲、笑容可掬,但就剪不出一句是菁华!绕来绕去,都是空话。”
曹可凡从业超过20年,算是主持界的老狐狸了,连老狐狸都驾驭不了的人,绝非等闲和善茬。事实上,任何一个采访过她,并且试图走近她内心的人均以失败告终。我们见识过不少难搞的明星,比如周星驰、王菲,但他们都属于不合作式的抵触;林志玲不一样,她就像从社交手册上走下来的楷模,永远工整的微笑,永远得体的礼貌,永远斯文的回答。每一个想从她身上挖出哪怕一丁点真性情的记者免不了会觉得受累。她嘴上似乎有一个非常恪守本职的把门员,使她避免说出任何有倾向性的词语。她味同嚼蜡的回答并非自保,她还喜欢替对方考量——所谓“对方”不仅是记者口中的某某某,还包括记者本身。林志玲的中心点是既要保护好自己也要保护好你,她不想得罪人的同时也想表白自己,这让她的语言永远充满了各式闪躲腾挪、移形换形、指东打西、扑朔离迷。憋久了,你会产生一种冲动,想要拨开她后脑勺浓密如海藻般的长发,想看看伊人的天灵盖是不是肉色的塑料壳,打开之后就找到两截粗壮的电池。一个人想要装,并不难,难的是她能成年累月地装。这简直就是行为艺术——不!应该说简直就是把自己当祭祀品一样去牺牲。
林奕华曾经说过一个段子,当你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香蕉问林志玲哪个好吃?志玲会柔声答道:香蕉和苹果是不一样的东西,怎么能比呢?然后你又拿出两个苹果问林志玲这两个苹果哪一个更好吃一些?志玲会亲切地告诉你这两个东西是一样的,怎么可能比呢!
听到作家不怀好意的调侃,志玲面色如常,柔声再答:“对,这是一个缺点,很多人会觉得这种答案是没有答案。但苹果和香蕉本来就不一样嘛是不能比嘛……”
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上,可真真就有人敢当面去抠林志玲的底牌,“林志玲,你这明明就是打太极。”
林志玲不慌不乱,把一条腿翘到另一条腿上,柔柔地答,“打太极有两种,一个是要打得人家觉得舒舒服服,另外一个就是打得人家摸不着头绪。”摸不着头绪就叫游花园嘛!那明明是黎天王的绝招,岂容他人染指,林志玲正色继续答题:“对,所以我没有要往那个方向走,只是讲话的时候不想伤人。苹果香蕉都好吃,那不如早上吃苹果晚上吃香蕉吧。”
话说到这份儿上,任谁也不知道该怎么接下去,只有哭笑不得地败下阵来。
至于林志玲会做人,其实无须赘言,她的鞋子说明了一切。
大家可能有所不知,许多颁奖礼的红地毯,林志玲都穿着一双39码的CROCS凉鞋。她不穿高跟鞋的唯一原因是为了迁就别人,因为很少有男人会比她高,事实上,多半男人会比她矮,于是她永远知情识趣地穿着一双平底鞋,合影时一定会侧下身——在与人交往这个领域,林志玲是不世出的绝顶高手,讨厌的狗仔队一直跟着她到家门口,她会回头嫣然一笑“谢谢你们送我回家”——你想到的她早已想到,你没想到的时候她也已然想到。
在为电影《决战刹马镇》做宣传时,林志玲因为自己的高跟鞋不停地道歉,“对不起,我需要检讨一下自己。这次来北京,我自己没有带鞋子过来,临时穿着别人提供的服装就来了。”然后,又低着头对孙红雷补了一句:“对不起。”
此时,孙红雷的经纪人正在后台为这事着急。她和记者商量,拍合影的时候是否需要给孙红雷脚底下垫点东西,“林志玲今天的鞋跟实在是太高了。”等林志玲走进房间后,没等大家开口,她主动提出:“对不起,工作人员已经去帮我拿平底鞋了,但是需要花点时间。”记者提出,那不如赤脚拍照,林志玲干脆地答:“好!”然后,立即坐下,麻利地开始脱鞋。
故事
孙红雷在一旁说:“委屈你了,志玲。”
林志玲却一脸温柔笑答道:“这是我的不好啦。”
如此的善解人意究竟是从小培养的还是天生?
“我认为都有,父母的教育、家里的环境,而且一直都上的是女校,比如说一起拍照的话,我就会很自然地把后腿这样搭一下,因我很高,从小就是这样……现在遇到的人更多,不管是握手还是什么,我也不希望让你觉得很有距离感,既然是握手就应该真诚地握手,好好地看着对方,这是习惯。”
当林志玲出现在画报和T台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她很难塑造好一个角色,她缺乏清空自己,再注入新鲜角色的能力。可是找她演戏的导演还是排长队。这或许是邓丽君和林青霞想破头都想不明白的。在林志玲的时代,一个明星仅仅通过演技带来作品,通过塑造了的高尚品德带来消费体验,当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那是不够的。明星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体,兼具艺术表演性、消费号召力和情感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她毫无疑问是新一代消费主力人群“理想化自我”的化身和代言人。她走红,与其说是她个人的魅力使然,不如说是她“代言”了一个新阶级所自许的所有新价值——黄金比例的身高、完美的仪态、无懈可击的笑容。这些像金字塔底层的基座一样,是必要条件,但也就像那些大石块般,仅只能帮助你在沙漠边缘看见一些远方的起伏而已。每个时代里的新帅哥美女,必须提出新的魅力要素,这样才有能耐去瓦解上一时代帅哥美女的旧美学,登上社会视野的上方观众席。
林志玲之所以能成为新时代的女神,其杀手锏就是她的高度物化和高度情商——哪怕沦为犬儒。面对镁光灯,林志玲有着少见的“缩小自我”的谦逊姿态。这种相对低调、内省般的特质,辉映着前述的外在天赋,组合成一种公众人物罕见、极其特殊的优雅和从容。她不会急着召开记者会反驳,不挑衅、不对铳、不制造新的修辞;这种“去语言化”的互动策略,既与叫嚣的成人世界、喧闹的青少年社会脱钩,也同时勾勒一种新鲜的明星价值。
但是,女神也有短板。她至今没有一个深入人心的作品。这是她比起范冰冰、章子怡、周迅等女星矮人一头的原因。作品毕竟还是立足之本,不论从哪头开始,最终都得找补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