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放标准将向何方
- 来源:汽车纵横 smarty:if $article.tag?>
- 关键字:排放标准,汽车产业 smarty:/if?>
- 发布时间:2014-09-05 10:17
会议室里挤满了人,来晚了的索性就从外面搬了把椅子坐在后面——这是8月初在北京召开的一场关于“排放标准”的技术研讨会的场景。可以说,在2014年的这个夏天,比气温更热的,是关于“排放标准如何升级”的探讨。
“这已经是这一个多月来,我参加的第三场讨论会了。”会场上,一位来自欧洲汽车企业的工程师告诉记者,自从7月初北京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明确提出要提前实施六阶段排放标准并将借鉴美国标准后,相关的技术研讨会就陆续开始召开。
“针对六阶段排放标准,7月底,欧盟商会专门召开了两次会议,两次会议是分开进行的,分别邀请了国家环保部和北京市环保局的人参加,”一位消息人士告诉记者,“围绕六阶段排放问题,目前的局面很微妙。”
密切关注的企业
态度微妙的还有排放标准升级所涉及的相关企业,对于记者的采访要求,大部分企业都不愿直接面对,“我们觉得这个还是相关政府机构部委回答更加合适,从技术供应商的角度而言,我们一定会运用相关的技术方案满足相关国家排放的要求。”在反复思考后,一家原本同意接受采访的跨国零部件企业相关人士答复记者。
但是在排放标准技术研讨会现场,却挤满了来自各个车企的技术负责人。“我们厂已经放高温假了,这次是领导带队专门来北京参加这个会的。”来自长安福特的一位工程师告诉记者,“公司很关注这个(排放标准)变化。”作为美国的合资企业,长安福特对于源自美国的排放标准体系自然比较熟悉,“但如果真的要修改,会涉及到好多实验检测方面的项目我们也要重新做,影响还是很大的。”
“如果今后的排放法规参考美国标准,是否会对你们不利?”“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影响,我们的产品不但供应欧洲,同时也供应美国的市场,”一家来自德国的国际零部件供应商告诉记者,“不论在哪里,我们都会严格遵守当地的法规和标准。”据了解,为了参加这个会议,他们派出了5名工程师,“我们来这里主要是提前了解排放政策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一位参会人员告诉记者,就在前不久的7月底,中国欧盟商会在北京亮马河饭店也召开了相关的技术研讨会,“整整两天的会议,也是座无虚席,欧洲跨国车企的技术负责人基本上都到场了,宝马、PSA等公司还发表了相应的演讲,围绕排放标准的走向问题,会议上争论得很激烈。”
未知的走向
对于中国机动车排放标准的走向,来自美国能源基金会的龚慧明同样关注,作为该机构北京办事处交通项目主管,龚慧明希望国家环保总局与北京市环保局能够联合起来共同进行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的制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在这个领域的积累还很薄弱,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做,是最佳的选择,这对于双方都是有利的。”
不过,据一位不愿意公开姓名的相关人士透露,由于屡次提前制定和发布北京的机动车排放地方标准,目前国家环保总局与北京市环保局彼此间的关系比较微妙。“现在有点北京地标号令全国的意思,但中国如何实施六阶段标准主要还是应该看国标,北京的范围还是有限的,摇号加更新,北京一年可能是50万.60万辆的销量,但是全国却是2000万辆的规模呀。”一位内部人士说。
采访中,国家环保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副主任丁焰明确表示,他们正在进行国家六阶段排放标准的制定工作,“我们是今年6月份启动国家六阶段排放标准工作的,要求是2016年、2017年完成重型和轻型标准。”也就是说,国家环保部正在加紧制定国六标准。
但是,国5标准的尴尬局面,让很多人对于国家环保部能否按时拿出这份标准心存疑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环保部面临经费、人手紧张的困难,“以前的国5标准,从立项到出台,经过了8年的时间,北京也是等了又等,才被迫自己提前实施‘京五’的。”
“我们希望国家联合北京市制定一个标准,由北京提前实施,如果北京有特殊需求可以体现在这个标准中,但不要弄出两套标准来。”丁焰说,“目前六阶段排放标准的制定工作已经由环保部直接下达给由环科院牵头进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不再牵头,仅作为参加单位,参与其中的工作。”
对于北京市正在进行的标准制定工作,丁焰不愿过多评论,但他表示,制定排放标准总体的思路是应该要加严,但简单地比较排放值并不科学,“还是要结合具体的测试方法和工况,如果评价方法有改变,那么具体是加严了,还是放松了,就很难简单判断。”
“从战略上讲,中国汽车产业如果要实现从大到强,确实需要构建自己的排放标准体系,”丁焰告诉记者,虽然印度汽车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但是连他们都有自己的排放标准。“从某种角度上讲,(排放标准)的制定,相当于确立我们在汽车行业的主权。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今后中国的汽车工业一定是要‘走出去’的,因此中国应该尽可能地推动排放标准的全球一体化进程,推动标准的全球统一,”丁焰说,“这也是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一项重点工作。”
本刊记者 曹晓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