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形势分析

  • 来源:银行家
  • 关键字:商业,银行,信贷,分析
  • 发布时间:2010-05-05 16:06
  2009年,我国贷款增长速度超过30%,新增贷款近10万亿元,是超常规增长的一年。它在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企稳回升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贷款过度增长也不得不令人担忧,如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预期和加剧产能过剩等。如果说2009年是一个特殊年份,那么,2010年的信贷形势如何,是当前各级政府、理论界和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问题。贷款太少了,经济增长会重新陷入下行的困境;太多了,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虚热”(无需求或无效的增长)。很多专家学者都在预测2010年的信贷规模,但很多专家学者对2010年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很少有人说出这些数据是如何预测出来的,有些可能是加加减减得出来的,其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强。

  从国民经济核算看,无论是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还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都离不开贷款的支持,贷款在经济增长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确实是一个难以量化的问题。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看,资金、劳动、技术进步、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资金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产要素之一,在资金来源中,主要有贷款、股票、国债、企业债和外资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社会资金在推动经济增长,在社会资金中单独抽出贷款这个因素来讨论意义不大。因为如果贷款减少,其他资金来源增加,社会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没有减少。反之亦然。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增贷款增长速度和GDP增长速度,这两个指标没有相关性,有时新增贷款增速很高,GDP增长速度并不高,有时新增贷款增长不高,GDP增长速度又很高,或高或低,时多时少,没有规律,完全是一些随机的散点图。原因可能由于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时对贷款进行剥离,贷款的基数数据出了问题;也可能是贷款结构或贷款在社会资金中占比的变化,减少了贷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或者是贷款长期实行规模控制,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已被弱化。

  事实上,我国经济增长主要由资金推动这一结论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社会投资占GDP的比重从1998年的33%上升到2008年的58%,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比较高(个别时期如1985年高达80%,2009年前三季度高达92%),通常比西方发达国家要高出20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专家通过经济增长模型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从1980~2004年的25年间,资金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而2005~2008年的经济上升周期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更大。由于经济结构和资金沉淀等因素,我国资金对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在明显降低,社会资金增长速度明显要快于GDP增长速度,单位GDP增长所需要的资金在明显增加。根据人民银行统计,在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融资中,贷款、股票、国债、企业债是企业融资的主体,而贷款占融资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80%左右。

  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要素中的劳动、技术和制度都不会有大的变化,宏观政策也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按8%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计算,2010年资金投入增长约20%左右,由于股指的回升、创业板的推出,股市的融资功能在逐步恢复,2010年股票融资有较大幅度增长;2009年国家四万亿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较大,国债可能也会有所增加,同时,我国仍处在低利率时代,企业债券也会大幅度增长。在这些资金来源中,贷款是最容易受政策控制的,2009年贷款的超常规增长也引起了一些争论,经济工作会已提出了2010年信贷主要支持后续项目,不得支持新项目,要管理好风险等要求,因此,2010年贷款新增比2009年可能会减少一些,但减少数量不会很多。

  从理论上讲,贷款与GDP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贷款只是社会资金中的一部分,而且各个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也不尽相同,社会资金渠道多而复杂,而且有些资金之间存在相互渗透现象,难以完全独立出来分析。单从贷款来说,不同信贷品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一样,如汽车、房地产是产业链条很长的行业,汽车贷款、房地产贷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很大,而农业和一些其他中间产品的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要小一些,土地投资是不产生GDP的,因此,土地储备贷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几乎为零。另外,一些流入股市、楼市的贷款,一些空转票据和借新还旧等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很小。总之,经济增长与信贷的关系较为复杂,由于信贷统计口径变化、规模管理和重组剥离等原因,信贷增长数据与市场需求明显脱节,产生了数据关系与经济理论不相符的“杂音”,从经济增长速度中估算信贷的增长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当然,信贷形势也并不是毫无规律的,笔者认为,对2010年贷款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国内信贷需要。当前,国外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在收缩,与信贷实际需求减少是直接相关的,因为消费不足,企业不愿扩大再生产。而我国情况大相径庭。总体看,2010年贷款需求是很大的。因为我国2009年贷款主要是中长期贷款,贷款资金主要用于项目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项目建设通常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完成,因此中长期贷款需求是有一定惯性的。2009年前11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新增9.2万亿元,中长期贷款6.2万亿元,占比达67%。2009年1~10月,我国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超过4万亿元,后续资金需求很大,城镇新开工项目接近30万个,计划总投资12.5万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超过1万个,计划投资5万多亿元。另外,我国施工项目计划投资总额高达40万亿元。这些项目都在进展之中,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

  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商业银行的信贷能力主要由三个方面决定:一是管理能力。贷款表面上看是企业向银行借款,似乎很简单。事实上,从对市场的研究、客户的筛选、信用的评估、实地调查、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等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专业、非常细致的事情。有专家研究,商业银行贷款增长速度超过20%,银行管理能力就很难跟上去,而我国2009年贷款增长已超过了33%,有些商业银行贷款增长了好几倍。“萝卜快了不洗泥”,贷款放快了也会出问题。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虽然实现了“双降”,但大部分中小商业银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个别银行逾期90天以上的贷款已超过了不良贷款规模。二是资本约束。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为抵御银行经营中的各类风险,必然要求充足的资本相匹配。这是世界金融监管的普遍原则。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放出了近10万亿贷款,必然占用大量资本,导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度下降,全年可能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不少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处于监管机关规定的红线附近。当前,加权风险资产的增加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的贡献率是-200%,也就是说,要保持资本充足率不变,监管资本的增长速度必须提高一倍才能抵御加权风险资产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影响。贷款的快速增长与资本的缓慢增长的矛盾逐步显现。三是资金约束。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必须要有足够有效的资金来源作支撑。从总量看,2009年1~11月,各项存款增加12.6万亿元,各项贷款增加9.2万亿元,表面上看,流动性较充裕。从结构上看,银行流动性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贷款大幅度增长导致流动性比例大幅度下降,使得不少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达不到25%的监管标准。二是贷款长期化,存款短期化,流动性缺口明显放大。三是超额备付率在下降。如果货币市场收紧,资本市场活跃,不少中小商业银行可能出现流动性紧张问题。

  国家经济金融政策。尽管信贷是商业银行的自主行为,但信贷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比其他行业要大得多。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明确了保持宏观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重申了要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从“扩内需、调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政策基调看,2010年影响商业银行贷款的政策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适当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M2增长30%的高速度是不能够、不应该持续的;二是加大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回笼货币;三是加大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配合力度,严格控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信贷;四是在适当时机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五是对贷款扩张过快的银行发行定向票据;六是加大“窗口”指导力度;七是提示风险,规范信贷行为,提高监管标准;八是实行信贷规模计划管理指导;九是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总之,2010年我国信贷形势相当复杂,有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有结构调整的要求;有原有项目的惯性需求,也有发展新兴战略性行业的要求;有促进经济增长的需求,也有银行风险监管的要求;有信贷市场增长的需求,也有银行自身能力的要求。市场有需求、供给有压力、政策有变化,各种因素绞在一起,很难预测一个具体数据。但总体看,全年信贷仍会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会低于2009年。信贷对结构调整、环境保护、低碳经济和民生领域支持力度会加强。在贷款投放节奏上“上半年快、下半年慢”的趋势不会改变。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副行长)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