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超在小儿阑尾炎中的应用

  • 来源:保健文汇
  • 关键字:高频彩超,小儿阑尾炎
  • 发布时间:2014-10-25 09: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阑尾炎的声像图特点及高频彩超在小儿阑尾炎中的应用

  方法:全部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检查并将观察结果与手术结果对照

  结果:28例患者中26例与超声结果现象相符,2例漏诊。

  结论:高频彩超在小儿阑尾炎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超声 小儿阑尾炎

  小儿阑尾炎是小儿外科急腹症常见原因之一,病情比成人严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7—12岁最常见。男性约为女性的1—3.5倍[1].由于小儿腹壁较薄,所以使用高频探头对小儿的阑尾炎诊断价值就凸显出来,提高了小儿阑尾炎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对本院自2013年12月以来28例小儿急性阑尾炎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均为阑尾炎诊断住院患儿。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4—12岁,10岁左右最多。病程4h—7d。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东芝Xario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整个腹部,涂抹耦合剂对全腹进行多方位扫查。然后有选择的在右下腹部进行重复探查,缓慢加压将周围临近肠管推开,寻找阑尾,在髂内动静脉周围探查阑尾及其周围组织的病变。测量阑尾大小,观察其形态及阑尾的连续性。再看阑尾周围的肠腔是否有积液、肿胀,腹膜后淋巴结的有无、大小和位置分布,及彩色多普勒血流观察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2.结果

  2.1 8例阑尾炎患者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0例,坏疽性阑尾炎1例,阑尾周围脓肿5例,阑尾内粪石嵌顿者2例,漏诊2例。急性阑尾炎的超声改变主要为:阑尾呈“蚯蚓”或“腊肠”状肿胀,最大外径大于6mm。短轴切面呈双环征,可显示管壁三层结构。浆膜层光带清晰,粘膜层光带粗糙,为相对中强回声。粘膜下层为低回声[2]。8例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呈盲端状结构,管壁回声强,内部回声减低呈细长型,坏死时回声中断或消失。10例化脓性阑尾炎,阑尾结构显示不清,阑尾区可见混合型包块回声,阑尾周边可见大网膜和增厚肠管包绕,形状多呈“C”、“U”型及环状改变。阑尾腔增大,壁增厚并厚薄不均,粘膜面被破坏,可形成溃疡,其内可见脓液回声。1.例坏疽型阑尾炎,阑尾区见回声杂乱包块,内部回声强弱不等,粘膜回声消失。2例阑尾内粪石嵌顿,粪石嵌顿于出口处,阑尾腔内见不均质低回声区伴积液。5例阑尾脓肿超声变现为:阑尾区见混合杂乱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包块周围及腹腔内见不规则液性暗区。由于受炎性刺激,回盲部肠系膜淋巴结应激性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多位于阑尾部位的肠系膜附近,呈椭圆形,肿大淋巴结可孤立存在,也可成串珠状排列,。正常阑尾血流不易显示,坏疽型及慢性阑尾炎管壁呈无血流信号,周围组织血流丰富。急性阑尾炎时,阑尾充血,血流量大,PSV增高,脉冲多普勒频谱显示阑尾壁呈低阻搏动性频谱及连续性静脉血流信号。

  3.讨论

  急性阑尾炎是小儿外科一种常见急腹症,因其结构位置有着个体差异,加上肠腔气体的干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超声的准确性,应注重检查手法,注重鉴别诊断。根据炎症深度浸润不同,阑尾炎可分为1.单纯性阑尾炎。2.化脓性阑尾炎。3.坏疽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应与髂窝淋巴结脓肿鉴别,髂窝淋巴结位于髂窝内侧,髂肌表面及髂外动静脉周围,肿大淋巴结融合成低回声团,淋巴结脓肿向周围破溃后,淋巴结包膜回声中断,结内低回声与周围脓肿暗区延续并无血流信号,与肠管有分界,然而阑尾周围脓肿是分布在肠管之间的。另外,右侧卵巢囊肿扭转和右侧隐睾扭转也需与阑尾炎鉴别,右侧卵巢扭转可以引起右下腹疼痛,囊肿坏死产生血性渗液,刺激腹膜引起肌肉紧张,超声检查可在右下腹或盆腔探及椭圆形类卵巢样结构。隐睾扭转也可表现为右下腹疼痛,常表现为腹股沟部痛性肿块,超声表现为,阴囊内未探及正常睾丸组织,腹股沟部痛性肿块为睾丸回声,局部血流信号减少或消失。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右下腹痛,与急性阑尾炎症状相似,淋巴结局限于右下腹回盲部周围,显示成串的圆形和椭圆形低回声团,边界光滑,内部回声均匀。

  由于小儿大网膜短,炎症不易局限,所以小儿阑尾炎易穿孔和扩张。有数据显示,小儿急性阑尾炎如果在36—48H不能确诊,则穿孔发生率将大于65%,化脓性和坏疽性阑尾炎病情严重,常能危及小儿生命,所以早发现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正常阑尾不易被超声探查,由于小儿腹壁较薄,这就显示出了高频超声的优越性。它可以减低干扰,分辨力明显优于低频探头,通过加压,多向扫查可清楚显示阑尾的形状、大小及周围系膜的情况,以及腹膜腔内有无脓肿形成等,高频彩超作为一种简单、快捷、无创可重复的检查手段,能动态观察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夏焙、吴瑛小儿超声诊断学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21

  [2]李正、王慧贞、李士俊等实用小儿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5--827

  吴海燕 沈瑶

关注读览天下微信, 100万篇深度好文, 等你来看……